德軍第14裝甲師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死亡行軍站不起來就槍斃

原標題:德軍第14裝甲師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死亡行軍站不起來就槍斃

德軍第14裝甲師是德軍1940年前後成立的第二批次的裝甲師,主要用於巴巴羅薩計劃,其骨幹成員組成除一部分來自第14步兵師經歷過實戰檢驗的老兵外,其餘大部都是德國各裝甲學院的畢業生,在1940年法國戰役結束後,德軍部隊的編制以及總體實戰時體系規劃基本已經成型完畢,第14裝甲師可以說是德國早期的精銳之一,以兵源大部年齡組成是18到24周歲,但儘管如此第14裝甲師編制也與其他裝甲師有所不同,第14裝甲師麾下只有兩個裝甲營一個裝甲營麾下3個連,所以用裝甲步兵師來形容也不為過,當時德國坦克數量不足,因而把更多的突擊炮裝甲車裝備給第14裝甲師。

1942年夏德軍發動代號為藍色方案的作戰計劃,該作戰計劃被認為德軍東線資源爭奪戰的開始,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開始分為兩路一路是A集團軍群,主要目標是攻占蘇聯的高加地區,那裡儲藏著當時蘇聯三分之一的油田,而B集團軍群的轉為第二路向西進攻,越過頓河南方草原向蘇聯工業城市史達林格勒進發,當時蘇聯史達林格勒至衛國戰爭前,城市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裡成了蘇聯重要的重工業中心,糧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產區和鐵路大動脈運輸的一個鐵路十字樞紐、伏爾加河運集散中心。北高加索的糧食、巴庫的石油、中亞的棉花,都通過這一工業鐵路樞紐和伏爾加河的港口提供給蘇聯的中心地區,這是當時希特勒重點看重史達林格勒原因。

而有人猜希特勒因為這座城市是史達林本人命名的,所以成為希特勒必須拿下城市,其實這並不是主要原因,而相反蘇聯紅軍想守住這座城市,正是因為這座城市是以史達林本人名字命名,所以必須死戰不退,這是當時蘇聯宣傳部,重點宣傳鼓舞士氣的一個點,德軍進攻史達林格勒戰役難就難在這座城市當時蘇聯宣傳成了精神的象徵。

所以當時德軍指揮官都勸希特勒是不是延緩攻城,或者是讓A集團群先暫停對高加索進攻,因為飯得一口一口的吃才能夠進行消化,但希特勒拒絕了軍官們的提議執意讓當時B集團軍群的第6集團軍作為主力強攻史達林格勒,而當時第14裝甲師和第16裝甲師也接到一個關鍵性任務,在11月之前拿下史達林格勒北部高地的馬馬耶夫崗,當時德軍B集團群坦克數量為1000輛,突擊炮數量大約在525輛左右,兵力約70萬左右,第六集團軍裝備最好擁有三個裝甲師人數在40萬人左右,其中真正投入史達林格勒戰役兵力實際總是有30萬人,坦克600輛另外還有200輛三號突擊炮,而蘇聯前後投入守城兵力超過50萬。

北部高地的馬馬耶夫崗是蘇聯蘇德戰役爆發後而修建要塞高地,平均20米有一個土木機槍碉堡,50米有一個可以容納一個排人員的混泥土碉堡工事,外加反坦克炮陣地,第二道防禦攻勢,由迫擊炮,反坦克火炮組成,第三道防線也是馬馬耶夫崗最高處有蘇聯紅軍的2個152毫米和122毫米重型榴彈炮部隊組成陣地,根據資料當時蘇聯紅軍在高地集中15萬人拒守,後期不間斷增兵,15萬打光就補15萬,平均一個步兵師進入陣地三個小時就宣布被擊潰殲滅。

1942年10月23號,第14裝甲師發動最為猛烈一次進攻,一名德軍少尉在回憶錄寫道:「整個片高地都在燃燒,坦克殘骸遍地都是,有蘇聯的也有友軍第16裝甲師的,當我們三號坦克群,沿著高地掩護步兵向上進攻時,很快就遭到蘇聯士兵的大規模反擊,成群的蘇聯紅軍士兵,衝出高地與士兵展開肉搏,蘇軍有一些的身上還在燃燒著火焰,我親眼看到一名中尉軍官,被兩個身上著火的蘇軍士兵撲倒而被活活燒死,旁邊的人看到這種場景根本無法伸手去救,站在原地驚慌失措,坦克機槍手全程開火,射擊那些手拿燃燒瓶撲過來的蘇軍士兵,坦克主炮瞬間變成毫無用處,只能命令駕駛員快速迂迴後撤離開這片人間地獄,那一天高地在燃燒,而天空突然也下起了大雪,火在就在大雪中燃燒著。」

那場大雪被魯道夫杜伯特少尉,認為是救命的大雪,進攻高地士兵最終全身而退。但很快德軍就發現,這場大雪將會綿綿無期,最終許多德軍士兵在一夜之間被凍死凍傷,許多坦克和裝甲車也都報廢在雪地之中,1942年10月23號到1942年11月中旬,蘇聯東線氣溫在短短半個月時間驟降50多度,而德軍士兵身上穿的衣服還是秋服,過冬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德軍第14裝甲師和第16裝甲師在11月份就基本喪失進攻能力,而1942年11月19日蘇聯在德軍第6集團軍兩翼地區集中的兵力也達到125萬左右,隨即投入反攻,德軍第14裝甲師最終被蘇軍20萬主力部隊包圍在馬馬耶夫崗高地以東地區,而那裡只有幾棟工廠可以給德軍第14裝甲師官兵們修築防禦陣地和抵禦寒冷。

1943年1月30日晚,德軍第14裝甲師兵力只剩下5000人左右,被蘇聯紅軍分割包圍在史達林格勒北面的幾個區域之內,在突圍無望的情況下,第14裝甲師的師長決定秘密與蘇聯紅軍談判,最終在一月31號讓士兵們放下武器投降,少數德軍士兵堅決不投降駕駛那能發動坦克和裝甲車向西突圍,最終被全殲或者自殺。

根據德軍軍官魯道夫杜伯特回憶,投降的德軍士兵的待遇要比義大利人和羅馬尼亞人差很多,義大利人蘇聯人問什麼他們都如實招供,把一切戰爭的責任往全部推給投降的德軍士兵,他們很懂得取悅蘇聯人的政委,而德國第14裝甲師官兵們,最終被蘇聯人以死亡行軍的方式對待,沒有食物和水,然後德軍士兵徒步向高加索和西伯利亞等偏遠地區集中營進發,一路上蘇軍士兵都在開槍,走不動的,暈倒的直接處決,毫不手軟。

魯道夫杜伯特少尉所感受到的唯一溫暖和愧疚來自於沿途經過村莊小鎮時,一些年老的婦人按照沙皇統治時傳統,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囚犯,給予鹽,黑麵包,腌魚,和破舊毯子作為他們上路時的食物和保暖補給,這些傳統救了不少德軍官兵性命,也讓德軍俘虜在艱苦死亡行軍中,學會悔悟和對戰爭時人性的反思,德軍士兵也學會五人一組活下去,畢竟有人只能得到食物,有人只能得到破舊的毯子。

在蘇聯年老夫人眼中,德軍俘虜不是戰犯而是受到冤屈農民,這在善良人性面前,德軍士兵有些顯得無地自容,而在蘇軍士兵鞭撻他們的身軀時則會使得他們變得更加堅強,第14裝甲師官兵們最終只有極少人掉隊,並且在1950年到1960年投降5000名第14裝甲師的官兵們,最終在德國政府斡旋之下回到德國開啟新的人生,很多人回德國時身邊還多一名蘇聯人的妻子,也有人回到德國後又重返了蘇聯,參與蘇聯的國家建設,反戰,反世界戰爭,也成為第14裝甲師官兵們終生在傳達的一件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wBWXQBLq-Ct6CZBx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