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院管理制度下,優秀院長如何養成?

2019-08-26     梅奧國際視野

近一段時間以來,筆者與幾家醫院的院長就醫院「活下去」這一目標交流了很多次,發現很少有院長會注意到,醫院發展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院長是個「既懂江湖又不油膩」的掌舵者的故事。


對任何一家醫院來說,醫療服務不推崇傳統,只尊重創新,這種機遇或者說「勢」,是再精明的醫院戰略都求不來的。能夠「活下去」的法則只有兩個:第一是差異化法則,第二是低成本戰略。比如,醫院品質戰略背後可以節約大量的運營成本,如果沒有品質戰略規劃設計,想提高品牌力、增加產品附加值,那是痴人說夢。

顯而易見,「活下去」靠的是每一家醫院都有自己獲得行業優勢的最本質元素。院長是醫院的掌舵者,減少運維成本、留住用戶,並保住市場份額。比起虛幻的「形勢指向性」,或許還有更多的現實意義。

院長的挑戰

按理說,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給醫院發展帶來的是大步疊代,雖細化到各個醫院仍有不同,但基於醫療行為習慣、醫療環境甚至是內部的制度規章上,都會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度。有效落地並非一蹴而就。

無論醫院的體量是大是小,每家醫院幾乎都會面臨資源緊張的問題:醫療服務產品研發時間不足、人員不夠、推廣渠道不全、運營資源配合度不高。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醫院才需要把足夠多足夠好的資源放在產品的服務觸點上。

當然,鑒於醫院管理這種亞健康狀態,要改變存在於醫院意識形態中根深蒂固的傳統認知,要攻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有效實施,也不是完全無從下手。醫院管理者應該「痛並期待著」,更加篤信辦醫院的初心,清楚醫院最難發展的困境在哪裡,不可以簡單套用以往可及度都相對較低的醫療服務習慣和規則。顯然,這個過程凸顯著比較大的操作難度,有認知層面的牽連,也有政策層面的羈絆。

如今,有效實施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地時,聲音最響亮的,往往既不意味著實力最強,也不意味著最有前景。絕大多數院長都是這樣,指出問題容易,解決問題很難,要否決一個業務問題很容易,但是面對醫院的團隊、運營模式、市場選擇、競爭、融資等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院長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是抱著「查看哪裡有bug」的心態去做溝通、協調、連接?還是疲於協調各部門內部流程的種種運營細節?



如何扮演掌舵者角色

事實上,院長本身也還有很多未知之處。在這個醫療服務複雜和急速變化的時代,通常理論都離實踐太遠。院長可能有很多經驗,但不見得有體會。經驗這東西重不重要?重要。但還是人最重要。所有的事都需要對的人去實現。經驗可以是外在的,是實踐給的,可是體會靠的是自己「勝事空自知」的境界。即便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沒有良好的學習和提升。

醫療行業日新月異,每隔一個月變化都很大,如果還用經驗去看則完全不行。要不斷打磨,刻意訓練。越是刻意訓練自己的思維方式,就越會用力思考變化。復盤自己當時是什麼狀態,現在有沒有轉型,轉型過程中有沒有問題,沿著這些正確思維方式去自我創造,然後去疊代,和經驗沒有關係。

加強醫院運營能力,需要院長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同時制定醫院的醫療質量運營戰略,同時培養好醫護人才;做好醫院醫療服務的流程和標準;做好醫院的績效與評價;管理好醫院的資產和設施;提升單位創新的效率和營銷,最大化創新的價值(節約創新的資源,預留持續創新的空間);同時,提升在價值體現方面的自信心已成為醫院院長們實現最優效率(在爭奪市場份額上)不可迴避的命題和不可逆轉的趨勢。

一言蔽之,遠見、心態和利益處理是院長思想權的第一權力,也是院長是否具備職業化素養的標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_3GwBJleJMoPMFU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