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時候,在新華書店的公共閱讀區域裡,可以看見很多孩子在那裡認真的讀書,有的還在認真的記錄、有的還在默默的背誦。仔細觀察這些孩子,身邊有大人的並不多,多半是夥伴互相邀約陪伴著來的。
孩子們看書看得很專注,偶然有笑出聲來的,抬頭一看意識到自己是在公共場合,還很不好意思,看到並沒有打擾到其他人,就繼續低頭自己看書學習。
在各個城市的圖書館的公共開放區域,早早的就有很多孩子來占地方、生怕自己晚了沒有安靜的地方學習。這是在暑假、並不是老師要求的,都是自己和小夥伴搭伴前來的,這些孩子已經是深深的被書籍所吸引了。
而作為一個老師和媽媽,我最常被孩子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書籍被拍成電視劇了以後沒有書好看呢?」
這背後的內涵就是孩子已經深深被書籍的魅力所感染,已經從書中開始領會到書籍的精髓了,要問我是怎麼引導孩子讀書的,這是從孩子剛剛學會坐的時候就開始的事情。
第一、根據發育的不同年齡段的特點為孩子選擇書籍
具體來說,就是在孩子剛剛會坐的時候,給孩子選擇的都是色彩鮮艷、耐撕耐磨的書籍。我們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一樣有很多現成的可撕書,我就根據孩子的興趣用布、棉花、蕾絲等等給孩子做出立體的小人,當孩子打開書的時候,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很有趣、很立體、可以觸摸的人物,讓他非常喜歡。
隨後又給孩子買了很多帶鮮艷的顏色的大圖書籍。等孩子1歲左右的時候,又給孩子找來了練習精細動作的「洞洞書」,每個洞洞後面都是一個奇妙的小故事,讓孩子玩得樂此不疲,從而記住了很多關於生活的小常識。
第二、激發興趣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後,興趣點就會不同。比如說男孩子喜歡看汽車類的,還有飛機、坦克等等軍事方面的題材,而女孩更喜歡故事性強點的童話,無論孩子喜歡什麼,家長適當的進行引導,孩子就能從中獲得很多的相關知識,並且主動去追求、去探索系列的知識。
通過這些知識的獲得,孩子可以形成體系化的內容,對某一方面的知識的掌握會非常深入。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探索科技方面的,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夠拆解玩具汽車,仔細觀察其中的構造,這樣的孩子在動手能力、科技研究發明等方面就具有非常大的潛力。
第三、從書中獲得收穫
即便是只喜歡童話故事的孩子,能夠從中掌握故事的精髓和文章構成的規律,形成對文字的感悟力,這樣的孩子在將來學習語文的時候,能力就比同齡人強很多。
而如果家長再有意識的進行引導,對孩子來說,能夠看到自己的收穫,就能大大的激發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可以說如果不有意識的引導,只是隨著孩子的性子去發展,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速度不會這麼快。
人人都喜歡氣質高雅的人,但這份高雅一定是通過時光的沉澱才能形成的。一個人想出類拔萃,沒有沉下心來修行自己是做不到的。
而日積月累的收穫,一定會讓這個人的一生都不再迷茫和困惑,書籍帶給人的是精神食糧,只有通過精神食糧的不斷滋養,人們才在困苦的時候不至於悲觀失望、不至於喪失前行的動力。
也就是說,家長越早給孩子培養出讀書的習慣,就越是在幫助孩子前進的路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不至於跌了跟頭後爬不起來。而家長在指引孩子學會如何讀書上,需要注意不要踩這些「坑」。
第一、只注重課本上的知識,不重視拓展。
家長往往在給孩子指定書籍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有用」,所謂的有用就是考試要考的內容、教輔材料上的內容,而不是上升到培養孩子對美的追求的高度。
有這樣一句話是:目標決定了你的高度。如果給孩子定的目標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學課本的上的知識,那麼很有可能孩子最終達不到這種指標,因為他就局限在書本及教輔材料之中了,自己不敢跨出去一步,這樣就導致了越學越吃力。
第二、孩子讀的書他不感興趣
書有很多種,但在孩子的性格養成事情,讓他看對他有益處的書他並不一定能理解家長的苦心。反而是對家長給他安排的書籍非常的不感冒,認為太死板、太無趣。無趣的東西肯定是看不進去的,如果硬讓孩子去看,孩子也只能是應付了事。
家長卻自認為自己已經是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而教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孩子認識自己、教育自己,並不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分數而分數、成績而成績。
第三、家長沒有跟孩子共同進步
這是家長的通病,這種家長的表現就是看著孩子學習,自己並不學習,而是單純的監工一樣的看著,這本身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家長總說孩子學習重要,但為什麼自己不學習,在一邊刷手機?這種情況時間長了,孩子自然也會偷空玩會兒,沒有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孩子,怎麼可能學習成績出類拔萃呢?
不要說孩子不喜歡讀書,家長需要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在讀書在學習?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z7l82HMBURTf-Dn5Un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