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整天身上發癢、起紅色的疙瘩,來無影,去無蹤。有的人只要在皮膚上撓一下,立馬有紅色高起的印跡,癢得讓人難受。有的人激動或運動後就全身起小風團,瘙癢難忍。還有的人摸冷水吹風甚至曬太陽都會有明顯症狀……
如今,有這種症狀的人越來越多了,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甚至連日常生活都飽受困擾。其實,這些麻煩都是蕁麻疹的「功勞」。
前不久,接診了一位慢性尋麻疹患者,他說他最近兩個多月一直瘙癢不適,全身起風團,很難受。
我詢問他:「有沒有其它疾病?之前是不是吃過什麼?」他回答說沒什麼特別的,就是之前買了一種花生醬。但之前也吃過花生和花生醬,沒有過敏問題。
經他這麼一說,我也有些疑惑,我要他好好想想有沒有什麼遺漏的。
他忽然記起,這次買的花生醬牌子與之前不同。於是我叫他回去看看這兩種花生醬中是否有什麼成分不同,並吃一段時間的藥物,服藥過程中不要再吃花生醬和花生等食物或調料。
一個多月後,他再次來就診,並告訴了我原因。原來,這一次買的花生醬含有一種防腐劑,這是原來的花生醬中沒有的。
他在病情控制後又試著吃了含有這種防腐劑的調味品,結果蕁麻疹再次復發。停吃含這種防腐劑的食物後,他的蕁麻疹再沒復發。
什麼是慢性蕁麻疹?
如果您有皮膚瘙癢,抓撓後還會出現紅色或皮膚顏色的風團(就是像雲彩一樣浮起在皮膚上的扁平的疙瘩),您就應該懷疑自己是不是患了蕁麻疹。
這些風團一般在一天內能夠完全消退,消退後不會遺留黑印。但如果皮膚的破損反反覆復,持續超過6周還不好,那就要考慮是慢性蕁麻疹了。
慢性蕁麻疹怎樣治療才可能治癒?
一部分慢性蕁麻疹的確可以再不復發,但如何讓它不再復發卻是醫生們面對的一個大難題。
慢性蕁麻疹的病因複雜,個體差異很大,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法可循,想說治癒並不是很容易的事。但總結一下也有一些規律可以讓患者們參考。
1、味精大米都可致敏,建立自己的飲食檔案
首先從過敏原著手,儘管這點很困難,很多過敏原的檢測也只能提供參考和重點注意,但病從口入這點是沒有錯的。
慢性蕁麻疹的病人在應用藥物和其他治療方法的同時,要合理地控制自己的飲食,對民間所說的「發物」要力所能及地加以限制,包括作料等,因為現在很多食品添加劑,包括味精在內的某些成分可能就是引起瘙癢和過敏的原因。
甚至我們通常所吃的麵粉或大米都有可能導致過敏,因為人的體質是在變化的,原來不過敏的東西後來也可能會過敏,這就是為什麼打青黴素每次都要做皮試的原因。
而在打頭孢的時候,如果喝酒了就很容易過敏。這說明飲食搭配不當或體質的變化都可能導致過敏。
因此,在治療蕁麻疹期間,病人應管理自己的飲食6個月,建議以單一飲食開始,逐步添加,觀察變換,或以素食和非發物性飲食為主,少飲茶和飲料等,每天建立自己的飲食檔案,自行排除可能的過敏食物或飲食習慣。這樣多數病人是可以不發病的。
2、吃藥打針也易犯事,不要隨便亂吃藥
現在條件好了,一點小病就吃藥打針,特別是經常會應用頭孢類抗生素。殊不知,這類物質進入體內後,雖然代謝產品部分排出,但部分可能與體內的某些蛋白片段結合,成為完全抗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過敏原。它會在體內不斷釋放,引起蕁麻疹不斷發作。
還有很多其他藥物,如低分子右旋糖苷的代謝產物也可能在體內長期逗留,與體內某些物質「臭味相投」,結合後就犯事。
因此,發蕁麻疹的病人應仔細回憶,了解自己可能的用藥史,特別是在發病期間不要隨意用藥,否則很難治好。
3、細菌感染是幫凶,最好查一查
細菌、真菌、寄生蟲、病毒等慢性感染灶都是「外來入侵者」,它們都可能導致蕁麻疹的反覆發作。
在治療前,應評估一下是否有咽炎、胃炎、腸炎、肝炎等,是否有結核和寄生蟲感染等。最好還是查一查,在發現後要給予相應的治療,再配合飲食控制和合適的蕁麻疹治療方案,許多人也是可以完全治癒的。
4、了解自己的其他疾病,配合治療才有效
得了蕁麻疹,必然體內免疫環境出了問題,這時也要了解自己是否生了什麼疾病。如是否有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等,有無代謝類疾病等。
而且,要仔細想想是否有心理的壓力和情緒的變化,對冷熱的刺激或光線是否過敏等。如果有,則要到相應科室去給予治療,這樣,治蕁麻疹才有可能有效。
大家有皮膚方面的問題可向我私信諮詢,我會抽時間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