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個人,可以分享你的「負面情緒」?|心理諮詢

2020-04-26   心之愛心理諮詢

作者:周小寬

來源:周小寬(ID:xiaokuanjoy)

疫情中的你,還好嗎?

我還好,你呢?

我也還好。

這就是溝通。
但是溝通還有另一個版本。那才是真正考驗我們每一個人的版本。

.....

我不開心,感覺度過這段時間很困難。

......

我覺得好焦慮,覺得不安全。

......

在這個版本中,每一個省略號的裡面,都是某個人,未被滿足的溝通的需求。
我們可以彼此分享快樂,但是表達負面情緒時,往往得不到那個最親密的人的回應。

這就是溝通背面的真相。

· 01 ·

在這次疫情期間,我們每天都宅在家裡,有一段時間幾乎跟他人之間所有的現實連結都被限定在家庭的範圍里,這會讓我們的關係之間出現一個可能無法迴避的問題,那就是溝通的問題。

正視自己溝通的需求,並且還能清晰的表達出來,「我需要和你談論我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今天,我想說的是另一個層面——表達之後會怎樣?我們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溝通嗎?

不是的,我們還要去看到一個真實,那就是在親密關係中, 即使我們一再地提出溝通的需求,它也並不一定會被滿足

· 02 ·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是我的來訪者告訴我的。

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也是一個職業女性,在公司里擔任比較重要的職位。所以在復工之後,她工作其實非常繁重,但又因為疫情的關係,兩個孩子上網課寫作業,這種課後輔導的重任都給到了家長,當然她也需要去承擔這個責任。

這段時間以來,她奔波在母親和職業女性這樣兩個角色之間,她說她感覺到非常的累。有好幾天她回到家,真實的內心想法就是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真的這樣,因為她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處理。

在諮詢里,她告訴我,她想要的就是能夠先生聽她說一說內在的這些感受和想法,聽她說說自己的疲倦和壓力。但,當她開口對她的先生訴說自己的這些煩惱,我很累,我就想躺著,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她的先生說,你這樣說讓我也很煩,你能不能不要老是跟我說這樣的內容。
也許比吃閉門羹的那種隔離感還要讓她難受的是,在先生的話語裡,她不只是沒有得到她想要的傾聽、理解、共情和接納,她得到的是非常直接的推開。先生表達的話語,翻譯一下就是「我不想聽」

這不是一個孤立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在很多的家庭場景,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面臨這樣的一個情景,即使我們對對方的需求只是你聽我說說,但是仍然不能夠被滿足。

為什麼「聽我說說」會這麼難?

因為,「聽我說說」,說說那些負面的事情、解決不了的矛盾、糟糕的情緒,遠比,提供一個乾脆的解決方案,一個直接的觀點給你要難,難得多。
聽你說的那個人必須要有接得住你所說的那些內容的能力。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跟對方溝通的,其實是我們的一些負性情感,比如煩惱、壓抑、痛苦、無力,還有焦慮,這些部分我們希望能夠把它表達出來,而這種表達其實是在幫助我們消化這樣一個現實。

然而,要接住對方表達出來的負性情感,接住那些她說的相對糟的事情,那些內心不好的感受,需要這個人,這個傾聽者,溝通者,擁有很好的接納功能,需要這個伴侶內心強大,可以看到對方的無力,卻不被這種無力捲入,可以共情她內心的衝突,卻不簡單粗暴的干預,可以幫助對方去消化她的不確定、擔憂、焦慮。

有這樣的能力的人,才能給得出深深的理解,才能做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擁有一個很有母親功能的母親,實非易事,同樣的,找到擁有母親般功能的伴侶,也實非易事。

大多數我們的母親也許在這個理解傾聽共情孩子的部分,功能都在及格線以下,或者更低,只有一二十分。

而這樣的母親養育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又怎能一下子就跨越這一代代原生家庭的烙印,跨越自己的匱乏缺失,成為一個有著飽滿心理能量的理解者,傾聽者呢?

· 03 ·

在疫情之下當我們和外界隔絕,作為社會的一個細胞留在家庭中的時候,我們在關係中關於溝通這個部分的需求,以及需求不能被滿足的這樣的一種矛盾和痛苦會凸顯出來。
我們當然需要正視自己的需求,需求並沒有錯,我們也要去看到這份需求沒有被滿足的痛苦,這種匱乏是真實的,將它清晰地表達出來,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的母親沒有能力接納你的「報憂不報喜」,你的伴侶也許是一樣的,雖然他沒有你媽媽那麼脆弱不堪,但是他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強。

也許,他曾經可以很好的聽你說,但也許,那是因為激情下的激素反應讓他亢奮,也許是那時他和你的關係還沒那麼安全踏實,他出於潛意識的討好,而非常害怕讓你失望。(腦補一下自己對別人的討好行為)

如果在穩定到甚至令我們退行的婚姻關係里,他還能時時抱有一種能夠接得住負性情感的態度,那麼他的內心就必須好像一個可以抱持的容器。

這是我們在溝通中最強烈的需求,但也恰恰因為這份需求傳遞的都是負性的情感,負性的情緒,所以又很難在溝通里,得到滿足,被理解,被傾聽,被消化。

很多時候我們的伴侶也處在一個並沒有能夠完全成長的狀態下,他們自己在幼年時也沒有被一個功能良好的母親養育,所以他們在人格的內部也並沒有發展出這樣一個抱持的空間,他們的內心沒有這樣的一個容器。

相對而言,遇到不舒服的事情,女性更願意用講的方式讓自己鬆弛,就好像嘮叨一下就可以慢慢消化這些情緒,但男性則更害怕直接面對這些負面的事情,男人不能嘮叨,更不能嘮叨感受,不能說自己做不到。

所以很多時候,男人的應對要麼就是提解決方案,要麼就是直接離開。再嚴重一點,甚至可能是攻擊性很強的給你擋回去。

溝通中負性情感,負面情緒的表達,對於聽的那一方而言,有時就是「以下內容引起極度不適」。
是的,當我們表達那些糟糕感受的時候,我們已經不適了,我們渴望得到對方的理解,傾聽,就像好媽媽一樣,陪伴左右,幫助我們消化一下;

關上不想看的畫面,走開。

寫在最後
好像我開啟了一個問題,卻並沒有去解答一個問題。

原因是,這是一個無法被解答的問題。

你能不能理解這裡面發生了什麼,還是只會簡單定義為對方很壞,他不夠愛我,甚至這個世界都很糟糕冷漠?

當我們看到,也許我們彼此都沒有很好的理解彼此,也許我們彼此都沒有很好地去滿足對方的需求時,那一刻,你的世界就整合了,不再那麼多恨,那麼多冷漠,不再簡單的定義,我是受害者,而對方是一個壞人。

以一種整合的看到彼此的姿態待在關係里,絕對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跨越。

作者周小寬: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柔而又力量的陪伴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壹心理、張德芬空間人氣專欄作者。作品《你不必更好,也很好》、《走出自我認知的黑箱》正在熱賣。微信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