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它才能完整人生 | 心理諮詢

2020-03-09   心之愛心理諮詢

冰山理論講述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


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揭開冰山的秘密,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根據這個理論,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一個人和他的經歷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繫,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可能是因為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


我們需要透過自己的表面行為,去探索自我的內在冰山,從中尋找出解決之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認識到自己的冰山,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01 個人冰山理論的隱喻


1. 行為(Behavior)

行為位於冰山的頂端,常常是別人唯一能看見的部分,我們採取的行為是應對的外在表現。我們可能說:「這是你的錯」(指責),或說「這是我的錯」(討好),或在傷心的時候微笑,眼中含淚說我很快樂。如果能全然接納自己,就會有一致性的行為。


2. 應對(Coping)

我們對外在處境選擇如何回應或反應,就是我們的應對。如果我們不接納自己的感受,加以隱藏或者防衛,就是應激反應。我們常用的反應就是用不一致的溝通來防衛自己(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你的生命中用哪一種應對姿態,這些都不是人格特質,而是應對的機制,我們都有這些機制,有些人獨鍾一種,有些人則視情況而用不同的機制,但這些應對模式都蠻顯而易見的。


3. 感受(Feeling)

感受是普遍的人類情感經驗,比如愛、生氣、害怕等。在個人身上會引發這些感受的因素,則因不同的人、家庭或文化而異。我們必須接納人類感受的全部範疇,而不是認為只有某些感受是可以接納的。值得我們探討的是:想轉化改變的感受是恐懼、憤怒和受傷,而這些是負向的感受,需要去處理的,當然我們也有愉悅、高興的情緒也需要看,當它們出現時我們可以運用。


只是這些負面的感受常阻礙其它的感覺。感受屬於我們自已,我們是自己感受的主人,所以可以掌控它,在處理這些感受時,我們將獲得豐富的經歷。

  

4. 感受的感受(Feeling about feeling)

當我們體驗到某種特別的感受,比如生氣或者嫉妒,通常會根據自己學到的規條是否接納這種感受而產生反應,這會影響目前正在發生的感受是否被自己接納。我們或許被教導生氣是不好的,所以在生氣的時候,會認為自己不應該有這種感受。


你可以想一想是什麼讓你困擾,不全然是你的感受困擾你,而是你對感受的感覺困擾你,我生氣,這是我的感受,那你對生氣感覺如何?覺得丟臉、惱怒、我不應該生氣等等,所以是我對情緒的感受讓我困擾,所以當你看自己的感受時,不只要看你有什麼感受,還要看你對這個感受有什麼感覺?


5. 觀點(Perception)

觀點是基於現在和過去經驗的結合,不只是根據此刻所見所聞的事實。觀點住在我們的大腦里,是存在於我們大腦里的認知,是我們對事物的態度,包括我們的想法、思想、信念、規條、價值觀、人生觀、解釋等。這是我們基於現在和過去經驗的結合產生的念頭,是我們思考的內容,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規則,而不只是此刻所見所聞的事實。


6. 期待(Exception)

我們對他人和自己的期待是根據渴望而來的。渴望是普世皆同的,但期待卻因人而異。


我們經常會遇見三個層面的期待。


一個是別人對我的期待,譬如父母對我的期待,常常我們內化了這些期待,就算父母早已經過世,我們還是很努力試圖來滿足父母對我們的期待,導師要做的就是打破這些期待。


第二個是我對別人的期待,主角對他身邊人的期待是什麼?其中這一可能是「媽媽應該要愛我」,這不是什麼偉大超凡的期待,但卻造成很多的後果,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哪些期待,要怎麼處理。


第三種是我對自己的期待,這部分常是由環境、家庭而來,有一些是我們對自己的期待,這個內在之旅帶領我們去看這些期待。


如果你們要更深入冰山下面,你會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渴望。


7. 渴望(Yearing)

渴望是普世皆同的,不論是什麼種族、文化、宗教、性別或膚色,所有人都想被愛、被重視、被接納、被團體納入。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嬰兒就渴望被愛,到九十歲亦然,這是所有人持續一生的過程。當渴望未被滿足時,就很難與他人連結,或者連結不穩定。


渴望是人類共通的,渴望被愛、被接納、生命有目標……你要問自己,你的渴望是什麼?你怎麼面對這些渴望?怎麼滿足它們,你需要什麼來幫助你滿足這些渴望?


8. 自我(Self)

冰山的核心或基礎就是自我,它是人的「我是」,決定我們與自己和世界的關係,但常常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了解它的真正本質。我們的目標是與它連結,發現我們本然的面貌,以及我們最深切想要的是什麼。



人和人的互動就是一座冰山和另一座冰山的碰撞。


在我們的內在,每個人都有這座冰山,對大家而言這個比喻比金字塔更合適,此刻看一看自己內在的冰山,你會發現什麼呢?在你的冰山裡有些什麼成分?你的行為是什麼?大多數在現場的人都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不偷盜、不殺人,他們過著非常規矩的生活,所以我們的行為尚可,即使稱不上光明磊落。


但是我們看見自己冰山下面又如何呢?我們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嗎?我們有把情緒發泄到別人身上嗎?我們怪罪情緒是別人造成的嗎?我們自憐嗎?你如何對內在的情緒負責?我們的觀點如何?我們有什麼既定的心態?我們對現實有什麼主觀看法以致於限制了自己?我們開放性、彈性的程度有多高?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好好去看看的,我們的期待呢?它們從哪兒來的?我們可以輕易放下嗎?該放下了嗎?你可以放下這些期待,也可以用別的來取代,你可以深入探討它的起源,總而言之,你可以看看自己有哪些期待,你要怎麼處理它們?你真有傾聽自己的渴望嗎?你準備好聽見這些渴望並且回應它們嗎?你要先尊重它、聽見它,然後才能為它做點事。因此你越來越能活得像你自己。


現在想像一下,你的家人,媽媽有媽媽的冰山、爸爸有爸爸的冰山,兒子有兒子的冰山,卻沒人知道別人的冰山,因為他們的心都關上了,他們想要溝通,就來找我們說我們想學更好的溝通方式,可是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不清楚跟誰在一起會快樂,所以我們需要去探索自己的內在,想想一家庭如果有十個小孩,就有十座冰山,每一個拿各自的腳本與人互動,卻不知自己內在的冰山,所以人和人的互動就是一座冰山和另一座冰山的碰撞。


我們是自身的共同創造者。在一開始我們被賦予生命,作為自己的嚮導,共同創造發生的事情。你的生活發生改變通常是有希望的,因為你可以常常學到新知。



02 如何探索冰山?


每一個事件都有一座冰山,當事件發生時,我們行為背後的冰山是什麼樣子的呢?雖然事件發生時,冰山的6個層次體驗是同時發生的,但冰山探索一開始還是從線性開始,就是按照冰山一層一層的覺察。看看事件發生時,我們的行為是什麼、感受如何、期待什麼、觀點怎樣、渴望是什麼、自我價值如何。當掌握熟練後就可以系統的覺察,甚至每一層都可以作為一個冰山來細緻覺察區分。


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一個妻子看到丈夫把髒襪子隨處亂丟很生氣,對丈夫進行指責「我都說過多少次了,要放到髒衣簍,你怎麼整天就知道亂扔」。這件事上,妻子的冰山是什麼樣的呢?


行為:看到髒襪子被隨處放置

應對:指責丈夫到處亂扔

感受:挫敗、憤怒

觀點:東西不能亂放,他應該為自己的事負責;我說過很多次,他都不改,一點都不把我當回事;我每天要收拾,很累,一點都不心疼我。

期待:他聽我的話,按我說的去做;要自理;心疼我。

渴望:被尊重(按我說的做)、被認同(看到我的辛苦)、被愛(把我當回事,心疼我)。

自我:失控、無力感、自我價值低。

如果妻子看到了自己的冰山,就會有覺察和思考:「到底是什麼讓自己生氣呢?只是因為襪子被到處放,需要自己收拾麼?還是說自己是想控制他,讓他聽我的,從而證明他重視我、認同我呢?為什麼非要要求他和自己一樣擁有整潔的規條呢?他到處亂放東西,就等於不能自理、不理解我的辛苦麼?我是否可以尊重別人和我不一樣呢?……」有了這些覺察,心情就平靜多了。


03 冰山的轉化原則及步驟


我覺得冰山理論的魔力就在於,哪怕我們從行動上沒有做出任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變得完全不一樣,這要歸功於覺察以及轉化。


轉化的三原則


a.事情是如何發生的,而不是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發生,可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卻大同小異,因為我們有著固有的模式來應對。所以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如何應對的,這個應對過程就是冰山。轉化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探討冰山。


b.不是要拿掉舊的,而是增加新的。


與舊的模式鬥爭,就如同在黑暗中掙扎,掙扎了太久依然毫無進展。但是劃破黑暗,僅僅需要的是增加一道亮光。與其拚命地想拿掉自己的舊有模式,不如增加一些新的觀點、新的期待、新的感受進來。當我們能夠從更高的視角來看,選擇新的模式的時候,新的模式自然就產生了。


c.自由即選擇,選擇即責任。


我們存在怎樣的行為、感受、想法、期待和渴望,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是我們的自由。正因為這是我們的自由選擇,我們就更應該為它們負責,它們都是我們自己的。


轉化的三步驟


a.探討每一個層次,畫出冰山。


覺察永遠是改變的第一步。可以通過不斷問自己這些問題,來了解冰山:我使用了怎樣的應對姿態來應對事件?事發時我的感受是什麼?我對自己感受的感受和觀點是什麼?事發時我有什麼想法和觀點?事發時,我對自己、對他人、以及他人對我的期待是什麼?當時的情況下,內心的空缺、需要和渴望是什麼?我的自我價值的瓶子是滿的嗎?


b.選擇一個容易轉化的層次入手,並對整個冰山進行轉化。


冰山的每個層次都是相互關聯成一個整體的,任何一個層次上進行轉化,都可以撼動整座冰山。那麼如何找到一個人的冰山的敏感層次進行轉化呢?前面我們有分享溝通姿態,也就是人們的應對模式,其實不同應對模式的人是卡在冰山不同層次的。我們可以通過應對姿態,找到需要轉化的層次(通常被卡住的這層轉化了,改變就自然而來)。


討好的人通常卡在感受層;指責的人通常卡在了期待層;超理智的人通常卡在觀點裡;打岔的人通常卡在渴望里。


c.以可以接受的方式進入現在生活。


轉化完成後,我們通常能夠感受到一致性,願意為冰山的各個層次負責,並嘗試適應新的模式。


轉自:心鏡無塵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