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望」:她的期望,是能看到一個孩子人生的遠方

2019-10-05     小新知識堂
文字的故事 |「望」:她的期望,是能看到一個孩子人生的遠方

最近,楊守梅老師因為懲戒學生,被家長威脅,遭到學校懲處的新聞,讓我們這些當老師的心寒。這種「冷」的感覺,近幾年年越來越明顯,教育行業似乎正在變成一個特殊的「服務業」,老師們要半跪著、面帶微笑「伺候」自己的客戶——學生。

我從教快二十年了,很多人羨慕我有兩個假期,但他們看不到我每天備課到深夜,還要對各色學生賠小心,唯恐熊孩子的熊家長鬧到眼前。

老師的一個學期,是生命急劇消耗的幾個月。作為職業教師兼母親,要管著別人的孩子,又不願放棄自家的孩子,兩邊都要用心,不願意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基本上到了學期末,身體稍微差點的老師,臉上都多少有些枯槁之色,大家見面,彼此會說:「這兩天氣色不如前兩日啊,再堅持堅持,快到假期了。」

對我們來說,假期成了一個內心渴望的日子,不僅是可以休息身體,更是可以讓緊繃的靈魂放鬆一下,可以看看人生的遠方,也積蓄點力量,期待著自己用在學生身上的努力能結出成果,可以看到他們的未來。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望」這個字在我們生活中太重要了。假期結束,回到學校,同事們彼此相望,發現大家氣色不錯,生活看上去又有了些希望,又能堅持為自己的教育理想再奮鬥半年了。

今天,我們想聊的漢字是「望」字。在中醫四診要訣中,「望」是看的意思,而且是近距離的觀察,那麼「望」字最初就是指近距離的看嗎?

我們先來看一首詩,詩仙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大家都背熟了。李白出蜀,在小舟中,望見天門山,心中激動,寫了這首小詩。

這首詩里,有詩人的遠望,感覺天門山被江水劈開,也有近觀,兩岸青山相對而出,仿佛是舟不動而山在動的錯覺。正當詩人迷惑的時候,隨著小舟的行進,欣然而出的孤帆,讓詩人有了如同日邊來的歡喜與興奮。

反覆讀這首詩,直至今日,我們還能想像出,李白眺望遠山時,睜大雙眼,滿臉期待,滿心渴望的樣子。

由此來看,「望」在甲骨文中,便是一個會意字,這個字的本義便是指人站在土堆之上翹首遠望的意思。所以,「望」最早指的便是看,但是又不是簡單地近距離的「看」,而是「遠望」的意思。對孩子充滿期望,渴望他們能成人、成才,就是老師「遠望」的情懷。

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假譎》篇中講了一個曹操的故事,由這個故事,我們便可窺見曹操的譎詐與足智多謀了,這個故事便是「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部隊去討伐張繡。這天熱得出奇,曹操的部隊在山道上行走多時,到了正午時分,士兵們都非常得口渴,可是附近沒有水源。曹操眼看部隊的行軍的速度是越來越慢,他生怕貽誤戰機,心裡十分地著急。

這時,曹操遠遠望見前面有一片樹林,他便靈機一動,用馬鞭指著前方對已經堅持不下去的將士們喊道:「將士們,我知道前面有一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快趕路,到了梅林就可以吃梅子解渴了!」士兵們一聽曹操說這話,仿佛那酸甜多汁的梅子已經吃到嘴裡似的,一個個精神大振,加快了步伐向前趕路。

此處的「望」字,便是遠看的意思了。而且,還或多或少增加了一點別的意味,因為未來有個美好的目標,我們遠望的時候,就增加了更多期待。

文字的故事 |「望」:她的期望,是能看到一個孩子人生的遠方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月」是一個常用的意象,它往往是以月之圓滿突顯人之離缺。所以,每當有月出現的時候,人們總是期寄著能夠得以團圓的。因而,「望」便有了一個引申義——「盼望」。

楊守梅老師事件發生之後,不乏有批評老師「體罰」學生的聲音,但更多的是支持。為什麼會這樣?每位父母都盼望孩子能有個如滿月般完滿的前途,人走向未來如同走路,當在路上分心的時候,最殷切的期盼,就是一聲棒喝,讓他們回到人生的正路上來。

許慎《說文解字•亡部》:「出亡在外,望其還也。」 段玉裁更是在《說文解字注》中說:「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還者、復也。本義。」這裡,無論是許慎還是段玉裁都將期望、盼望作為了「望」的本義是不正確的解讀,我們從「望」的字形發展中是可以看到它的本義的。

我們一般會在何時望月呢?我想定當是在圓滿之時。寫這個字的故事時,楊守梅老師的事已經有了定論,在接受了一大堆看上去難以承受的處罰之後,楊老師調往其他學校。身為同行和孩子的家長,最大的期望是,楊老師不要因此失去了教育孩子的信心,還有更多孩子的人生在她的面前,值得她去遠望。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阿加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z1vn20BMH2_cNUgmK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