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談 | 請接收鄭板橋的鄙視:過目成誦,未必佳事

2019-12-11     小新知識堂

書海無涯,最令人羨慕的是那些過目成誦的人。

唐代韓愈有一篇《張中丞傳後敘》,說張巡有一次看到屬下於嵩讀《漢書》,他問:「為什麼長時間讀這本書?」於嵩回答:「還沒有讀熟。」張巡說,自己讀書從不超過三遍,即能夠終身不忘。說著就對著於嵩背誦他剛才讀的書,竟完全不錯一字。於嵩不服氣,隨手從書架上抽了一本別的書,讓張巡背,還是不錯一字,於嵩還是不死心,索性把架子上的書都取下來,來試張巡,張巡都應口而誦,一點也不遲疑。

有這樣的上司,真讓手下人自卑到絕望。

著名的書法家虞世南也是記憶力超絕的人。據說有一次唐太宗出行,有司請示車載一些書籍,供出行查閱,唐太宗說,不必要,有虞世南在,他就是活動的圖書館。

這是唐代的,宋代也有。

宋代有個叫曾慥的人寫過一本書《高齋漫錄》,裡邊記載,有一天蘇軾父親蘇洵,拜見一個叫張方平的人,張問蘇洵:「令嗣近日看甚文字?」蘇洵答道:「軾近日方再看《前漢》」。「再看」,就是看第二遍。

張方平隨口說道:「文字尚看兩遍乎?」意思是,還需要看兩遍?一遍不就記住了嗎?

蘇洵回到家,把張方平的話對蘇軾說了,並且感嘆:「他不知道人世間還有如我們父子這般看三遍才能記住的。」

《高齋漫錄》記載的張方平有點神乎,據說他曾借人十七史,一個月就還了,說已經看完了,而且能背誦。

這三個人,夠厲害了吧,都是天賦異稟,讓人高山仰止。

可是清代有個人,把這三個人串一塊一起鄙視了一次,說「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理由是,這些人就是由於過目成誦,平生書不再讀,所以一輩子沒有流傳下來千百年後依舊值得學習的好文章。

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

這是鄭板橋五十多歲的時候調到濰縣做縣令,在縣衙里給堂弟鄭墨寫的信說了幾句。

為什麼書只讀一遍不好呢?鄭板橋的分析是:「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意思就是這麼讀書,其實不走心,就像看美女走紅毯看一眼就過,跟你有啥關係?

他說:「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

又說:「《五經》《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便是呆子,漢魏六朝、三唐、兩宋詩人,家家都學,便是蠢材。」

罵得夠狠。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浩如煙海的書籍全都精讀一遍,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從讀書的目標出發,精選值得精讀的書來精讀,否則就會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

鄭板橋認為:「讀書數萬卷,胸中無適主;便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意思是「讀書數萬卷」萬卷固然好,但不能「胸中無適主」,必須在讀書時心中有個底,即,有主張、有分析、有選擇重點,否則,就像暴發戶一樣,不知如何辦是好。如何才能胸中有適主?這書到底該怎麼讀?

鄭板橋以《史記》舉例說:「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巨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

替你選擇出了精粹的文章,並且告訴你,方法就是反覆誦觀。即便是生而知之的聖人,也得一遍一遍地字斟句酌,一絲不苟,逐字逐段地深研細鑽。把一頁書好好地消化,勝過匆忙地閱讀一本書。

他非常讚頌孔子反覆閱讀《易經》以致「韋編三絕」的精神,稱讚蘇東坡精讀《阿房宮賦》常常夜至四鼓仍然「洒然不倦」的精神。

鄭板橋像

其實鄭板橋也有善記的名聲,他36歲那年曾住興化天寧寺,與同學陸白義、徐宗於比賽,看誰能將《四書》熟讀而默寫出來,他每天背誦默寫十多頁,花了一個多月默寫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各一部。這個記憶的速度,也是很令人咋舌的。

不過他自己說,他不是長於記憶,而是長於誦讀,一部書要讀上千百遍,務求背得下來,因此他利用船上、馬上、甚至躺在床上的一切時間進行學習,有時客人來了講些什麼也沒聽到。

「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百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著,或對客不聽其語言,並非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

勤苦如斯。

鄭板橋是實誠人,我不知道是否世上真有過目不忘的神人,從一般人的角度來講,要想讀書有所收穫,確實得一字一句清晰深刻地弄明白它的含義,才能一點一滴地把書中的」精華「採擷出來,積存在腦子裡。反覆誦讀是好辦法,人的記憶,就是需要不斷重複,才能刻鏤,刻鏤的足夠深,才能形成新的連接。要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反覆揣摩這裡為何要用這個字,換成別的行不行?為何文章要如此布局,顛倒一下行不行,這一句里,作者到底說了幾層意思?表達同一個意思,如何說得直白?如何說得含蓄?如何說得銳利?如何說得雅馴?推敲咀嚼,文章的精華才能存之於心,運之於手。

宋代有個讀書人,讀過很多書,但是印象淡薄,收穫很小,常常嘆息技藝不佳,後來遇到理學大師朱熹,朱熹勸告他:你以後讀書,每次只讀五十個字,一連讀兩三百遍。

誠然如此,今人讀文章,仿佛療治焦慮症一般,總是求快,恨不得一天一本才仿佛不被時代拋棄。殊不知,泛讀必須在精讀的基礎上,嚴選精讀,是鍛鍊讀書內力的最好辦法,沒有精讀的底子,就缺乏書海泛舟的真正能力,無主之心,隨波搖盪,最多不過兩腳書櫥,不能真正有所發明。讀書需要將心安放在書里,真正鑽研透幾部好書,闖過文字關,讀書才能從此豁然開朗,如巨槳在手,航針遙指,多遠的路程都可乘風破浪!

-END-


作者 | 茹菲

責編丨杜普

編輯丨墨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HBd9m4BMH2_cNUgO9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