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說「一切初稿都是狗屎」。看來再偉大的作家,寫出的第一稿作品,都難免會存在許多缺陷。
難怪曹雪芹在「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才定稿了《紅樓夢》;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據說前前後後修改了七遍;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的結尾重寫了39遍才算滿意。
美國知名小說家約翰.歐文曾說:「修改是編輯的靈魂,作為一個小說家,改寫占了我人生的四分之三。」
好作品是改出來的。古今中外,很多作家和大師們都深諳此道,都非常重視「修改」這項工作。
聞名於世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他的隨筆《我的職業是小說家》里就說到,「如果讓我來說,初稿完成後,從這裡開始才是值得費時耗日、津津有味的部分。」村上春樹說的「費時耗日、津津有味的部分」就是修改階段,他把修改看成了比完成初稿更重要的工作,那他是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的,才能使那些「狗屎」般的初稿變成了在全球擁有驚人銷售量的暢銷書的呢?
如果說收集素材、完成初稿是「備料」「做加法」的階段,那麼修改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做減法」忍痛割愛的過程。
當初稿完成後,村上春樹一般會稍微放上一段時間,才進入第一輪的修改。第一輪的修改就好比是一次大型手術,他總會從頭到尾做一次徹底的改寫,進行尺度相當大的整體加工。比如檢查主題是否明確,所選材料是否能說明主題,邏輯是否清楚等等。
在這次修改中,有些章節就此消失了,再無蹤跡了,而有些地方反而進行了擴充,增添了些小插曲。比如村上春樹有本小說叫《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就是修改《奇鳥行狀錄》時,有好幾個章節整章整章地被刪除了,他以此為基礎,另外鼓搗出來的全新小說。
這個流程結束後,稍作休息,緊接著他會進行第二輪修改。這次修改相對於第一輪的修改就好比是一個微創手術。這次修改也是從頭到尾的修改,只不過更加著眼於細節。比如加入一些細緻的風景描寫,整合一下會話的語氣,檢查一下有沒有與情節發展不吻合的地方,有沒有不易理解的地方等等。
當這兩次「手術」結束以後,有個很特殊也很重要的階段即將到來,那就是「養護」階段。什麼是「養護」?就像在工廠的生產流程中或建築工地上,有一道工序叫作「養護」,「養護」就是將產品或素材「窖藏」一段時間,只是安安靜靜地放在那兒,讓空氣穿流而過,讓其內部牢牢地凝固。村上春樹說,「寫長篇小說時,工作時間固然非常重要,但什麼都不做的時間也同樣有重要的意義」。小說如果不好好「養護」,就會出現沒有干透的易碎品或內部組織不均勻的地方。
經過了「養護」階段,作品和作家本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養護」。作家寫初稿時,腦袋裡充斥的熱血多少能冷卻下來一些,而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則會呈現出與先前大不相同的印象,先前未能發現的缺點,這時就能清清楚楚地顯現出來。這時候再次開始修改細微的部分,就可以更加理智和客觀了。
當這些都完成了,是時候「引進第三者意見」了。村上春樹的經驗是,他一般會讓他的太太通讀原稿,並提出批評建議。他說他有一條「獨門秘訣」,那就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無論如何一定要修改」。從村上春樹的創作經驗來看,讀過作品的人對作品的某部分提出什麼意見時,那個部分往往當真隱含著某些問題。就算自己當時心裡覺得「這個部分已經很完美了,沒必要改動了」,也要默默地坐在書桌前,無論如何也要做些修改。
這次的修改不像是之前的那幾次修改一樣,從頭開始、循序推進,而是針對受到批評的地方集中修改。改完後,他還會請提出建議的人將改過的部分重看一遍,重新討論,如有必要就再作修改,如此這般直到滿意為止。
曾有人問村上春樹,修改作品要來上多少次?他說,我也給不出你精確的答案。在初稿完成後就修改了好多次,交付出版社排出樣稿後又一次次地索要樣稿,改得黑黢黢一片,如此反反覆復。直到像雷蒙德.卡佛所說,「寫出一則短篇小說,仔細地重讀原稿,刪掉幾個逗號,然後再重讀一遍,又把逗號放回原來的地方,這時我就知道,這則小說終於大功告成了。」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到達極限了,修改工作算是基本結束。
修改,是一項需要耐心的工作。村上春樹說,「當你下定決心『要把這裡修改得更好』,靜心凝神地在書桌前坐下,著手修改文章,這種姿態便具有了無比重大的意義。」世界上沒有什麼「完美無缺」的作品,不論什麼文章,都有改動的餘地,一次次地修改,只是一步步地接近「完美」的過程。
-END-
責編丨杜普
編輯丨墨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RqYT28BMH2_cNUg5VI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