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也稱佛陀)誕生在迦毗羅衛城的釋迦族中。當時釋迦族是迦毗羅衛國的統治者,佛陀的父親曾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
經書上所提到的迦毗羅衛城、拘屍那揭羅城、舊王舍城等均居住有釋迦人,而佛陀釋迦牟尼的意譯即為「釋迦族的聖人」。
迦毗羅衛國遺址
佛陀29歲出家,35歲於菩提樹下悟道成佛。而他的釋迦族人因為琉璃王報怨而招到屠戮滅族(「琉璃王滅釋種」公案可閱讀《蓮花生大士全傳上》)。少數倖存者有的逃到了克什米爾,有的逃到了其他地方。今天加德滿都谷地的釋迦族人就是當初逃難先人的後裔。
而現在釋迦族的其中一支後裔尼瓦族,一直在堅持修行尼瓦爾佛教,他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保存印度佛教的民族。他們作為釋迦牟尼佛的後代,保存著原始梵文佛典與梵文課誦的儀軌,特別是屬於金剛乘的部分。他們住在尼泊爾,在首都加德滿都可以看得到他們,但是因為他們不願意隨便把他們所傳承的佛典與儀軌教導外人,所以對外人來說,這些釋迦族人是有些神秘的。
釋迦族後人——尼瓦族手裡保存的貝葉梵本經書
事實上,西藏佛教保存的傳統,多數是透過釋迦尼瓦族這裡傳過去的,包含唐卡與佛造像藝術在內都是。某個角度來說,尼瓦語和藏語很相近。
在尼泊爾,保護這些古老的佛典正是釋迦族人代代相傳的使命。尼泊爾佛教經歷了不同階段的盛衰,而當地梵本佛典保存的完好性與豐富性是令人驚嘆和感動的。很久以來,這些佛典不為人知,直到1824年英國外交官何德遜作為外族人在尼泊爾發現並偷運出了大量的梵本,外界才知道釋迦族長久以來為佛教默默所做的偉大貢獻。
尼瓦族手裡保存的貝葉梵本經書
據釋迦族人稱,目前尼泊爾有30多萬釋迦族人,他們都以加德滿都的金廟為根本道場,追隨並實踐著佛陀的教法。金廟最早建於公元十二世紀,歷經損毀重建,保存至今。金廟裡沒有僧團住持,而是由釋迦族成員輪流管理。由於釋迦族人數龐大,每位男眾成員一生中只擔任一次管理寺院的「護法司」。
尼泊爾金廟
護法司會選出一長一幼的兩位「釋迦靈童」,年紀大的在20多歲,小的9歲左右。在一個月的任期中,他們相互配合,主持法會並加持信眾。靈童們住在供奉釋迦牟尼佛的主殿,除他們以外只有護法司等核心管理成員才能入內。每天的法會儀式從凌晨3點一直要進行到晚上9點多:從主持朝暮課、禮佛、供佛,到個人飲食、洗漱、休息,一日內幾乎每項活動都要按儀軌規定執行。作為離佛陀最近的使者,他們沐浴在佛陀智慧悲愍的慈光里,肩負著守護大眾信仰的使命。
尼泊爾釋迦族根本道場金廟裡正在出家的9歲兒童
釋迦族後人有自己獨特而完整的信仰傳承和佛法體系。每個家庭都要學習佛經原典,最初只是念誦,18歲後很多人便開始正式學習經典。在金廟裡面還保存著最原始的梵文寫本,都非常古老。釋迦族對梵文原典保持敬畏,只要族人交代不能動就一定不會動,但某方面資格足夠了,就可以進行學習。佛陀的教法以特有的方式融入每個釋迦族人的家庭中,在緬懷族中先賢的同時親歷信仰的神聖,這或許是尼泊爾佛教以在家修行者為主的特色所在。
尼泊爾釋迦族根本道場金廟裡的釋迦族長老
多數釋迦族人從事佛像造像工作,佛陀在涅槃前曾授記,我涅槃後,佛像將代替我弘揚佛法。當年的釋迦族人為了把佛陀的榮譽和尊嚴傳承下去,將造佛像作為整個家族最核心的職業。釋迦族根本道場金廟,也起源於一位釋迦族母親對佛陀的憶念,希望兒子塑造出一尊和與佛陀生前一般莊嚴相好的佛像。尼泊爾人精於佛像塑繪,便是得益於釋迦族人對承載佛法使命的佛像塑造事業之堅守。因此,在尼泊爾頂級的佛像大師,幾乎都是釋迦族的。並且,釋迦族一直以來就以「佛造像的手藝人」這個身份而得到世人敬仰。
尼泊爾手工藝術協會會長達爾瑪——釋迦族的後人,其家族傳承石雕藝術已經有近1400年的歷史
釋迦族的後人所制石雕佛像
直到今天,傳承著釋迦族手工佛像製作的家族衣缽仍在追隨著先祖的腳步——將最純正的釋迦族手工佛像獻於有緣人。
來源:雪堆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