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當今社會,交往的本質都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靠著利益關係在維持。
最近有一位來訪者,提到了自己的近況。他說:「一直以為女人比男人現實,因為她們好像更看重物質帶來的好處。但是最近我接觸了很多相親對象,我才發現,真正現實的,是男人。」
這也應證了很多人所說的,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男人比女人現實。
一方面是因為現實物質條件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男性的理性特徵所導致的。
有些人表示,女人的現實是一時的現實,她們希望自己的伴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更希望對方是一支潛力股。
但是男人所追求的,是穩定而長久的現實。他們更傾向於選擇一個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均衡、成熟的女性作為自己的伴侶。
比如,對方能否成為一個好妻子,能否照顧好自己的父母,能否養育小孩,回到家能不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實際上,人類都有著現實的心理,這個與性別無關。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對方對自己有益,才會選擇繼續交往,才會選擇進一步深化關係。
人們只會因為對方有利用價值,而產生「愛」。
大家常說,婚姻需要門當戶對,古時候的門當戶對是經濟與學識的門當戶對,現在的門當戶對得到了進一步的升級——你能為我帶來什麼。
無論是朋友情誼,還是愛情,甚至是親情,都是建立在「價值」之上的。
朋友交往,如果你不能在對方需要你的時候提供支持和幫助,那這份友誼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意義。就算某個時間段內,兩個人關係友好,但是難以為彼此提供利用價值的友誼,也很難長久。
愛情關係中,一旦一方難以滿足另一方的需求,例如關心、呵護、照顧等,那麼這段關係就註定會失衡。哪怕是很多被世人所唾棄的感情關係,也是靠著金錢利益在維繫。
至於親情,很多人大概會反駁道,血緣關係就是最大的價值。實際並非如此。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剛生下來的嬰孩並不會與父母擁有天生深厚的感情。
親人之所以有親情,是因為在高頻率的相處過程中,不斷在付出,才會產生濃厚的感情。
而「付出」這個概念,也很好詮釋了「利益」了。
只是這樣的利益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物質意義,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價值。決定關係親疏的,並非血緣,而是情感。
為什麼家人之間對彼此有著非比尋常的情誼?
因為對彼此的付出超過了一般關係的閾值,所以才會有一種情感牽絆。
從心理學上來說,個體對另一方的付出越多,自身對投資對象的感情也會越深。
也就是說,我們的所有社會交往關係過程中,尤其以親情為例,每次付出都是一筆情感投資,這個投資越多,投資主體對被投資的客體就會產生更深的感情。
但是親情與其他社會關係不同之處在於,絕大部分親情的付出都是自願的,而且不求任何回報。 在親情關係中,付出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這是潛意識操作下的結果。
你說親人之間的這種情感投資,實際上有沒有回報呢?
當然是有的,否則也不會出現「不肖子孫」「白眼狼」這一類詞語了。
並不是每種關係的價值都是對等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段關係都是因為對方可以給自己創造價值,帶來利益,所以才會選擇繼續。
這樣的價值和利益不一定都是物化的,越是親近的關係,對對方的「價值」要求純度越高。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提升自我的價值,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明確的是,自我價值與「討好」「迎合」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自我價值注重的是內我的提升,你能夠給自己創造怎樣的價值,能夠為他人帶去怎樣的價值。
鼓勵你自我升值,但是不提倡你降低自我標準,一味地去迎合討好他人!
當然了,任何關係都需要平衡,如果出現了嚴重的失衡,你就別急著思考自我提升的問題了,及時止損,從泥潭裡抽身出來吧。
「等價交換」是經濟學的概念,但是任何一段社會關係,又何嘗不屬於經濟的一種呢?
所以,希望你能夠不斷的突破極限,成為一個「價值超群」的人。
不為關係延續,只為自己可以過得更好而努力。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