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純母乳喂養至少6個月,隨著寶寶一天天長大,母乳已不能全面滿足嬰兒的營養需求,這時就需要給寶寶添加輔食了。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指出,「輔食應保持原味,不加鹽、糖以及刺激性調味品,保持淡口味。」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想要實踐這一原則卻阻力重重,甚至充滿誤區!很多長輩憤憤然說,「不加鹽,沒味道,難怪孩子不愛吃!」,「不吃鹽,沒力氣!」
鹽是百味之首,飯菜不放鹽或太淡,吃起來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很多媽媽也會想當然地為小寶寶的飲食里加些鹽,認為能調節口味,促進孩子食慾。殊不知,鹽給寶寶帶來的危害卻不容小視。
1、影響寶寶味覺發育
輔食不加鹽,寶寶會覺得沒味道,不愛吃,這是成人的邏輯和視角。據了解,目前我國家庭的飲食中普遍含鹽量超標。雖然我們品嘗寶寶的成品輔食後,會覺得一點不好吃,沒味道,但這就是符合寶寶口味的。
寶寶味蕾更為敏感,食物本身的原味對他們來說,已經足夠刺激,沒有必要再加鹽調味。過早加鹽會使寶寶對食物本身的味覺感知發生偏差,鹽的攝入過多會刺激寶寶尚未發育成熟的味蕾,影響寶寶味覺發育。
2、寶寶更挑食和偏食
寶寶的味蕾比大人更敏感,過早加入調料會傷害寶寶的味覺體會,原本肉是肉的味道、菜是菜的味道、米是米的香氣,但調料一加,在寶寶的味覺世界裡,就是醬油的味道、鹹味、甜味等等而失去食物原有的滋味,以後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對調料、添加劑的口味產生依賴,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寶寶挑食或厭食。因此,對於1歲之內的寶寶,還是讓他享受原汁原味的食物吧。
3、影響鋅、鈣的吸收
攝鹽過多會影響寶寶對鋅的吸收,並增加鈣等其他礦物質的排泄,易導致缺鋅、缺鈣,影響智力和體格發育,甚至會造成寶寶免疫力下降。
4、削弱寶寶的抗病能力
攝鹽過多會抑制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的繁殖,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並導致唾液里所含的溶菌酶的數量減少,會降低寶寶口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功能,從而削弱寶寶的抗病能力。
5、破壞腎臟功能
寶寶的腎臟功能還未發育完全,不足以滲透過多的鹽,過早給寶寶吃鹽會影響寶寶腎臟發育,加重腎臟負擔,同時增加心臟負擔,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6、患上高血壓以及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增加
已經有明確的研究表明,在寶寶食物中過早添加食鹽,會使寶寶未來患高血壓的幾率大大提升!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強烈建議成人和兒童減少鈉攝入量,以控制血壓。可見鹽吃多了,不要說寶寶受不了,對大人身體也是沒好處的。
寶寶1歲以內不吃鹽,媽媽都知道。可是,沒味道的食物寶寶不愛吃怎麼辦?其實,寶寶也喜歡吃「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即使不放鹽和調味料,我們依然可以從視覺(顏色、形狀)、嗅覺(香味)、味覺(味道、口感)這些方面來下手,讓輔食一樣滋味滿滿。
妙招1:搭配鮮艷的顏色
如果孩子不愛吃飯,自然要把食物做的誘人一些,才能勾起孩子的食慾。我們形容飯菜特別有食慾,會說「色香味俱佳」,相比「香」和「味」,「色」是第一眼就可以看到的,所以要想食物看起來比較「有食慾」,首先要注重食物的色彩搭配。色彩鮮艷、繽紛多彩的美食,當然更容易獲得小朋友的格外青睞。
因此,我們在進行食物的烹調製作之前,首先要挑選顏色鮮艷的食材。比如各種綠葉蔬菜、西蘭花、黃色的南瓜、胡蘿蔔、茄子、西紅柿、紫薯... ...然後做好顏色的搭配。一道菜可以由好幾種不同顏色的食材組成。
比如這道西紅柿雞蛋菠菜面,一直深受我家若蘭的喜愛。翠綠的麵條,紅艷艷的西紅柿,金黃的雞蛋,光看著這顏色,就很有食慾呢。
妙招2:善用誘人的味道
說完了「色」,再來說「味」。味道除了「咸」,還有酸甜苦辣鮮,即使不放鹽,也可以做出多種滋味的美食。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天然的調味食材,利用這些食物本身的味道,也能做出寶寶喜歡的好味輔食。比如:
紅(紫)薯、胡蘿蔔、南瓜有淡淡的甜味,可以加在米糊、粥、軟飯里;西紅柿,自帶天然酸味,容易提味,可以加在碎面、粥、炒飯、面片、疙瘩湯里;香油具有揮發性的香味,加入輔食中具有去腥的效果,有的寶寶不喜歡雞蛋的腥味,在蛋羹中加入幾滴香油就可以掩蓋腥味;鮮味主要來源於游離胺基酸和核苷酸,而後者主要來源於各種肉湯和菌菇類湯,可以將肉湯代替水製作各類面、飯。
我家若蘭能吃輔食後,我經常給她煮粥,但我發現白粥她越來越不愛吃。也是,大人對沒滋味的也不愛吃啊!怎麼辦呢?還是想想辦法吧!家中有幾塊紅薯,再次煮粥時,我切了紅薯在裡面,軟糯的紅薯粥,讓若蘭胃口大開,她吃下半碗呢!以後我又用南瓜之類的做粥,若蘭也很愛吃。後來,我還把奶酪片放進粥里,這樣各種口味的粥寶寶都能吃到啦!
另外,甜甜的水果也是可以用來調味。香濃的鬆餅配上切好的黃桃果肉趁熱吃,又香又甜,瞬間變成一道小甜點,做早餐,做點心,寶寶都會很愛吃。
還有像芝麻醬之類不含鹽的調味料,可以讓寶寶的輔食味道變得香濃起來,很合小寶寶的胃口。就連寶寶的奶粉,也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給寶寶輔食調味道,做出奶香味十足的美味。
妙招3:增加豐富的口感
寶寶對於口感的要求可能超乎很多家長的想像。除了泥糊狀食物,變換一些食物質地,容易讓寶寶接受。
溶豆、泡芙這兩種小零食入口即化,口感特殊。在家自製可以避免過多的添加劑,還可增加蛋、奶等食物的攝入,特別適合不愛吃蛋或奶的寶寶。寶寶在用小手不停抓取零食的同時,也是一種特別好的精細運動的鍛鍊。
雞蛋羹是寶寶食譜中的常見一項,而且雞蛋是比較適合人體營養需要的優質蛋白,雞蛋中的鐵和磷脂也非常豐富,做成蛋羹後滑嫩香軟,比較適合嬰兒的口感需要。
如果寶寶經常吃那種只有雞蛋的傳統雞蛋羹,再美味的雞蛋羹也會吃膩的,聰明的媽媽不妨給傳統蛋羹增加一點配料,味道就大不同了!
疙瘩湯類似碎面,但顆粒要略大於碎面,口感順滑,用牙齦研磨即可,特別適合處在出牙前期牙齦不適期間的寶寶,能緩解寶寶的不適,還能幫助鍛鍊牙齦,利於出牙。
飯糰來源於壽司,飯糰和壽司一個味道,添加的食材也是豐富多樣,既有營養孩子還愛吃,做法也簡單。
飯糰里可以混入米飯、肉末、碎菜、海苔碎,搭配幾種食材顏色豐富。可以做得小小的,一口量的飯糰。一口吃進嘴裡,適合寶寶用牙齦咀嚼,鍛鍊咀嚼能力。
鬆餅、饅頭、發糕經過發酵後,口感同時具備鬆軟和韌性,寶寶咬斷纖維的同時牙齦可以研磨咀嚼,適合牙齦不適期。
發酵麵食可以降低麵粉中的植酸含量(干擾鈣、鐵吸收),提高寶寶對食物中礦物質的利用率,同時增加維生素B族含量,營養頓時提高了一個檔次。
妙招4:變化奇妙的形狀
孩子不愛吃飯,媽媽們就要多花點心思,變著「花樣」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勾起寶寶的食慾。寶寶大都喜歡那些造型可愛、富有童趣的食物。形象化的食物更容易召喚寶寶的食慾,增加進食時候的樂趣。
在我們老家,早些年是有做「花饃」的習俗的,比如:過年的時候,主婦們就會製作各種花朵(荷花、菊花、柿子花、石榴花等)或者動物(小鳥、青蛙、小狗、小豬、金魚等)造型的花饃。
現在年輕一輩的基本上沒有學會做手工花饃的手藝。不過,這也難不倒年輕的媽媽們。現在各種造型的模具很容易買到,只要把麵糰塞進模具里,輕輕一扣,什麼樣的造型都可以輕鬆呈現。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模具讓食材變化形態來為寶寶製作造型別致的美食。運用這些模具製作軟餅、飯糰等,在吃飯過程中可以極大地引起寶寶對食物的好奇心,特別適合對吃東西沒有興趣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