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生日,胡歌深夜發文懷念母親:媽媽你回吧,我一切都好

2019-09-26     青音



作者 北方女王

來源 最人物(ID:iiirenwu)


2019年9月20日,是胡歌的37歲生日。在這天的最後一分鐘,他寫了一段文字,懷念自己已故的母親。


「連續一周,總是夢見你,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不是日有所思。不知你來夢裡見我,要翻過多少座山、趟過多少條河,如果很遠、很辛苦,就別來了吧!我知道這個日子對你很重要,放心吧!我吃了蛋糕、吃了面、還收到了許多的祝福……回吧!我一切都好。回吧!我不會忘記,你在夢裡的叮囑。」



字裡行間的真情令人動容。

今年春天,胡歌失去了媽媽,那種悲傷與沉重始終與胡歌如影相隨,以至於在那之後,他發文再也不敢提「媽媽」二字,仿佛一提及就會感到巨大的疼痛。

胡歌現在可以勇敢地面對生死,從那場災難的陰影里走出來。但他還是沒有準備好和母親說一聲再見。

有些痛不能與人言,有些遺憾讓人無能為力。



胡歌與母親


37年前,媽媽給了他新生;13年前的那場車禍,給了他重生。

對於胡歌而言,「既然活下來了,就不能白白活著。」




2005年,胡歌憑一部《仙劍奇俠傳》橫空出世,李逍遙的一顰一笑,被他演繹得深入人心。那經典的回眸一笑,曾讓無數人為之傾倒。

仙劍之後,胡歌一夜成名,甚至有人喊出「無胡歌不仙劍」。

那年,他才23歲。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等待命運里的那場幸運的東風,將自己送到人生的某座巔峰。然而對於胡歌而言,這場東風來得太早了,他還太年輕,他還沒有準備好。

直到2006年的那場車禍,胡歌的人生軌跡,徹底發生了改變。

8月29日,剛拍完《射鵰英雄傳》的胡歌與助理收工回上海,在滬杭高速嘉興路段,因司機疲勞駕駛,發生嚴重車禍,坐在副駕駛的助理張冕,經搶救無效死亡。

半夢半醒的胡歌面目全非,幾乎毀容。四天時間,經歷兩次全麻手術,臉和脖子共縫了140針。

他回憶自己當時的狀態:「鏡子裡把一個迷茫、恐懼的男人丟在我面前,他滿臉傷痕,渾身血垢,像從裁縫鋪里爬出來一樣,緊繃的表情讓他的眼神看起來呆滯又彷徨。」

命保住了,這是不幸中的萬幸,臉卻毀容了,這對演員來說,是個莫大的打擊,連胡歌也認為自己的前路堪憂。

但睡了很久之後,他醒來的第一句話不是問自己的傷勢情況,而是問「其他人還好嗎」?

當他知道助理張冕已經身亡時,胡歌再也抵不住內心的悲痛,淚水決堤,幾度崩潰。

經紀人一邊跟著哭,一邊提醒他:「眼睛剛縫了,不能哭,要不然傷口會裂開」。

胡歌就偷偷地將臉埋起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眼淚,並且不斷地自責:

「如果不是張冕讓我坐到後排好好睡一覺,如果坐在副駕駛的是我不是她,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在她身上了。」

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將胡歌的人生徹底顛覆,但是卻沒有將他擊垮。


車禍康復期間,他寫了一本書,叫《幸福的拾荒者》。

他在書中對自己說:

「車禍撞傷了我的容貌,也衝擊了我的內心,每次當我戰戰兢兢拿起鏡子的時候,我都渴望能在鏡子裡尋找到勇氣和力量。 鏡子的語言簡潔而充滿了智能,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夠讓我真正重新站立。」


他把這本書的收入全部給了身亡助理張冕的父母,並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對待。並以張冕的名義捐獻了30所希望小學,經常會去看望大山裡的孩子們。



對於司機小凱,他說:「我要請小凱繼續當司機,全世界都可以怪他,我不能」。

胡歌深知,如果自己不原諒小凱,這個孩子就完了。這個男孩,現在依舊是胡歌團隊的司機。

流血之後,他選擇寬容;車禍之後,胡歌重新開始思考人生軌跡的方向。



時隔一年,2007年6月22日,胡歌宣布正式復出。

原本打算就此息影的他,因為身上的責任,大家的等待,他必須要把《射鵰英雄傳》這部作品完成。默默收穫的那些情義,成為他肩上的責任與擔當。

那年,他25歲。


可是真的太難了。 當胡歌重新面對鏡頭的那一刻,心裡的負擔是不可想像的。

剛回到劇組,當時所有人為了讓他的容貌看起來「更完美」,每天都要把光打得很足,就像是拍廣告一樣。

胡歌卻不知所措,他沒有勇氣面對鏡頭,因此拍攝的進度慢了很多。而這些,都讓他非常自責,他對自己說:「拍完這部戲,就不拍了。」

在導演宣布胡歌殺青的那一刻,他就逃跑了,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在後面追他。跑著跑著,他就哭了。


那一刻,所有的委屈、迷茫、無奈、孤獨全都釋放了。

後來,他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近照,與當年李逍遙劇照的拼圖,將右眼的疤痕正對鏡頭並寫道:

回不去的容顏,求不來的蛻變。


劫難帶走了往日容顏,卻留下了眉眼間唯胡歌可見的洞天。

在車禍恢復的那段時間裡,胡歌愛上了閱讀,也是閱讀讓他重新找回了活著的意義。

一場涅槃重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就像他說的那樣:「如果皮囊難以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在高漲不下的人氣面前,胡歌卻說:「我覺得人氣這種東西太虛無了,我從不覺得自己是明星,我只是個演員。」

後來的他,為了磨練演技,不顧經紀人的反對,選擇去演話劇。

話劇是大多數演員最不願去接觸的,因為既辛苦,又沒有很高的酬勞,最重要的是對演技有很高的要求,且需要反覆背誦台詞。

2013年,胡歌出演了賴聲川導演的話劇《如夢之夢》,為了全身心投入角色,他推掉了所有的檔期。很多戲劇是在逃避生命,這部作品是在直面死亡。

這是一部長達八小時的話劇,胡歌在裡面飾演的五號病人,讓他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演技。

每天早晨七點開工,晚上九點收工。近一年時間,他過的幾乎都是這樣的日子。

演話劇的那一年,使胡歌蛻變,他領悟到一個好的演員是要拿作品說話的。

那年,他31歲。


作家米蘭·昆德拉說過:我們現在所做的,上天早已寫就。

也正是看了胡歌出演的這部話劇,《琅琊榜》的製片人才欽定他出演梅長蘇。導演李雪在選角時說:「除了胡歌,我想像不出還有哪位演員適合這個角色。」

《琅琊榜》過後,提及胡歌,無人不知梅長蘇。網友評價:「談琅琊,非長蘇不可,唯胡歌可長蘇。」

胡歌憑藉這個角色迎來了事業的第二春。

隨後,從《琅琊榜》中玩轉權謀的梅長蘇,到《偽裝者》中冷酷機智的雙面間諜明台,胡歌在各色角色中,任意切換,成為霸屏實力派演員。

那年,他一舉拿下2016年金鷹節「最具人氣男演員獎」。距離那場車禍也過去了整整十年。

站在領獎台上,胡歌說:

「十年,二十多分鐘就說完了,可說的遠不止這些,說的也不全是十年,至於未來,借用木心先生的一段話:『人之一生必須說清楚的話實在不多,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若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之處,能做的事就只是長途跋涉地返璞歸真。』」



他說到做到,就在事業如日中天時,這個35歲的男人,突然宣布自己要暫時息影,出國深造。

對許多人來說,乘勝追擊是理所當然的事,可胡歌非要逆流而上。

「我想逃離去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然後懷著完全出世的心,卻做著入世的事,是我目前最渴望的一個理想狀態。」

十五年前的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胡歌有想像過十年後地自己在做什麼,當時的他回答:

「我應該在歐洲某個地方讀書,那時我和公司的合約應該到了一個階段,我喜歡讀書的生活。」

當年的回答,在今天看來,已是不言而喻。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不加沮。

胡歌主動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名與利,很多人覺得他瘋了,只有他自己知道,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少有人討厭胡歌?

下面有一條回答得到了1461個贊:

「為何要討厭一個十年前是李逍遙,十年後是梅長蘇的演員呢?」

因為曾經的那個車禍,胡歌的身上背負了很多光環。大家都會說,他勇敢地從那一場車禍中走了出來,給了他很多溢美之詞。

對此,胡歌說他不需要一直貼著這個標籤。

他曾在微博上寫下這樣一段話:

「如果我能夠有機會踏踏實實地學習沉澱,我願意放下眼前的所有;如果我能夠給家人真正的幸福,我願意放下眼前的所有; 如果我能夠變成我想像中的自己,不辱上天的使命,讓重燃的生命之火發揮更大的光和熱,我願意放下眼前的所有。」


《琅琊榜》里梅長蘇說過這樣一句話:「既然活了下來,便不會白白地活著。」

胡歌深知,這句話就是說給自己聽的。


很多人覺得胡歌這些年過得很好,事業有了明顯的上升,賺到了更多的錢,獲得了名和利,可是胡歌認為這不是他活下來的意義。

胡歌直言,要對得起苦難。當年的苦難,使他成為了最本真的自己。

2016年,胡歌憑《琅琊榜》拿下第28屆金鷹獎的最具人氣男演員。他在上台領獎時,特意走到李雪健老師面前,雙手合十,躬身握手,附在他耳邊說了四個字:受之有愧。

所謂謙謙君子,無非如此。


之前有一個罹患白血病的女孩,非常喜歡胡歌的《琅琊榜》,她私信給胡歌,希望得到他的鼓勵。

令女孩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她竟然收到了回信:「您好!我是胡歌。新年快樂,您想看《如夢之夢》嗎?給您留票。我不是騙子啊,我是真的胡歌。」

他的話語裡絲毫沒有偶像那種居高臨下感,字裡行間,滿是溫柔與尊重。

多了幾分孩子般的天真,少了幾分成年人的偽裝。


對待自己的前輩如此,對待普通人亦是如此。也是在《如夢之夢》的舞台上,發生的暖心一幕。

一位影迷的媽媽喜歡胡歌,因為重病不能來到現場,就想請胡歌簽個名。

他二話不說,直接不顧安全跳到了舞台上,跪在地上給對方簽名。


明明常年浸在娛樂名利場,卻能一直保持著自己的真實與素養。

胡歌每一次出現,都會讓大家記住他新的身份。他的每一種樣貌,都寫滿了人生的閱歷。

最近脫掉華服的胡歌,又一次出現在高原青海的荒漠中。

從2013年開始,胡歌每年都會利用自己異常珍貴的休假時間,跑去青海流浪,身體力行地踐行公益。他成為了「長江源環保公益行」的志願者。


他一直都在參加守護斑頭雁的公益行動,並沿著青藏線,撿一路垃圾。

靈魂的救贖,往往來源於內心真正的熱愛與善意。

歷經人生的起伏,胡歌看見生命的本質,不過是一場難得的修行,而他告訴我們不要輕易交白卷。


去年5月,胡歌出現在了《朗讀者》的舞台上,主題關於生命,他朗讀的是《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

「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一個問題。」

第一句話已經表達了胡歌的內心世界,他說要把這一段朗讀送給在迷霧中砥礪前行的人們。

之後採訪中,董卿問了一個問題,戳中了無數人。她問:「發生的那場車禍,你願意去回憶嗎?」

胡歌坦然回答:

「說實話,我有一個階段是不願意去提及那段事情。可這幾年,我會再去回憶這件事情,因為今年正好12年了,算是一個輪迴。我覺得自己能夠活下來,是因為有一些事情要做。」

重生後的胡歌,堅信自己能從死亡的邊緣留下來,是有一些特殊的使命需要他去完成。

也不禁讓人想起金庸,曾給拍攝《射鵰英雄傳》時大難不死的胡歌,寫下的那十六個字:

渡過大難,將有大成;繼續努力,終成大器。


2019年9月20日,胡歌37歲了。

成長,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別,告別故鄉,告別媽媽,告別五味雜陳的過往。

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遇見,遇見悲喜,遇見意外,遇見更好的自己。

胡歌,願你37歲以後的人生,燦爛而又豐盈。


青音約,陪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xjZb20BJleJMoPMin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