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直言:不想孩子走彎路,就多讓孩子吃三種苦,多吃才有出息

2021-04-17   貝貝豆育兒課堂

原標題:白岩松直言:不想孩子走彎路,就多讓孩子吃三種苦,多吃才有出息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隨著現在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也會越來越捨得,他們不遺餘力地想要給予孩子最好的一切,比如說,搶占教育資源,樂於對孩子「富養」等等。

相比較而言,過去被認同的吃苦教育則被人們看成是一種「落伍」「老土」的教育方式。事實上,真正懂教育的家長反倒是那些捨得讓孩子吃苦的父母。

白岩松在訪談中坦言,父母要捨得讓孩子吃苦,否則孩子很難有出路

對於普通家庭而言,明星家庭總是自帶光環,他們擁有著令人艷羨的經濟實力以及人脈資源,想要堅持「富養」這自然也不是難事。但難能可貴的是,在這些明星家庭中,有不少父母堅持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並且對此尤為津津樂道。

說起白岩松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作為央視名嘴,白岩松向來以風格嚴肅、犀利的主持風格被觀眾所喜歡。

可比起白岩松的人盡皆知,他的兒子就顯得相當的低調,一直以來都堅持吃苦教育的白岩松,在兒子的教育上沒少費工夫,白岩松認為,孩子從小吃得苦越多,長大後就越有出息。

雖說白岩松的兒子白清揚在爸爸的教育下相當低調,可他的成就也是肉眼可見。

求學期間不光成績優異,還將全面發展發揮到了極致,不僅出版過小說,還在作文比賽中奪得過大獎。如今更是就讀於全球排名前十的名校倫敦國王學院。

可想而知,白岩松對兒子的教育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談到兒子目前取得的成績,白岩松表示,他對兒子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吃苦教育,孩子吃得苦越多,將來越能有出息。

必須承認的一點是,現在生活條件的提高讓現在的父母越來越捨不得讓孩子受苦,除了家庭這一點原因,這些「不想吃苦」的原因也是影響因素。

現在的父母之所以會對吃苦教育充滿牴觸,家庭條件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受到父母自身的「攀比心」驅使

中國式父母尤為捨得在孩子身上「花錢」,父母們認為肯給孩子花錢才能夠讓孩子成長得更優秀,才能夠更加有超越他人的資本。於是父母們急著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學區,並且以此為驕傲。

父母們明里暗裡地進行攀比,生怕孩子有一點比不上別人。

受到內在「補償心理」的影響

受著吃苦教育長大的父母們,不僅沒有對自己經歷過的吃苦教育感恩,反倒因為吃了過多的苦而產生了一種「補償心理」。

在「補償心理」的刺激下,父母們捨不得讓孩子吃苦,他們覺得吃苦就是在讓孩子受委屈,對於吃苦教育也很排斥。

受到教育焦慮心理的裹挾

在競爭激烈的當下,父母很擔心因為自己的問題而影響到孩子的個人發展,於是父母們樂於為孩子犧牲奉獻,他們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即便是普通家庭也願意為了滿足孩子的虛榮而大買名牌。

父母們被教育焦慮所裹挾,迫切希望孩子成才的他們,壓根不願意讓孩子嘗點生活的苦頭。

白岩松直言:不想孩子走彎路,就多讓孩子吃三種苦,吃苦教育不過時

【第一種苦】:多吃「缺錢」的苦

時下有不少父母捨不得孩子「缺錢」,他們擔心經濟上的不充裕會讓孩子自卑,會讓孩子自覺低人一等,於是在生活中,炫富的父母不在少數,在孩子面前刻意「裝富」的父母覺得自己是在為孩子好。

實際上,適當地讓孩子吃些「缺錢」的苦,孩子才更加有理性消費的意識,才能夠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第二種苦】:多吃「自律」的苦

當一個人擁有自律的品質時,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自我驅動力是非常強悍的,可以說,自律的品質要比聰明的大腦更加難得。

所以即便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很辛苦,但是只要孩子克服了自身的惰性,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那麼他們今後的人生將會過得遊刃有餘、從容不迫。

【第三種苦】:多吃「挫折」的苦

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受挫,生怕一點挫折就會擊碎孩子的玻璃心。

事實上,能夠讓孩子擺脫玻璃心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適當地受挫,讓孩子把挫折當成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不過分放大挫折的負面影響,從挫折中正視自我的能力水平。

遭遇挫折的經歷讓人難受,但是不得不說,也正是這種不好受的滋味讓孩子的心智受到了磨礪。

育兒寄語

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既然孩子總會碰壁走彎路,為啥不讓孩子在父母可控範圍內多吃一些苦呢?畢竟孩子在家吃得苦再多,也好過在社會上碰壁到頭破血流。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