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都推崇的教育方法,釋放孩子的學習天性,放飛自我不是夢

2019-10-09     心安家

1

試想一下,未來的課堂教學如果呈現出這樣幾個畫面:

第一個畫面:班級不再以年齡來劃分。孩子們學習時可以打破年齡限制,不再只是與同齡人為伍,跟同齡人比較、競爭。

我們都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對比自己大一點的孩子充滿羨慕與崇拜,做什麼事,都以哥哥姐姐為榜樣。父母和老師的話似乎都沒有小榜樣的力量大。而有些孩子天生就喜歡帶領他人,幫助他人,但在同齡人里,大家都處在比拼的狀態,只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因此失去很多鍛鍊領導才能和承擔責任的機會

如果在一個課堂里,可以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參與到同一個課堂中來,大孩子和學習進度快的孩子可以幫助老師指導其他孩子,小孩子能夠收穫眾多榜樣,得到哥哥姐姐的幫助和關懷,並將這個作用在將來傳承下來,豈不更好。這不是天方夜譚,英國的夏山學校、美國的馬克堡學校都在這樣做,這對孩子們創造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第二個畫面:大課堂組織。理想的課堂是什麼樣的呢?100名不同年齡的孩子在一起,有的在安靜地自習,有的則在熱烈地討論,他們不必在同一時間干同樣的事情,他們每天只需要拿出1/5的時間來收看可汗學院錄製的課程,在這期間也不是只能盯著螢幕看或者做題,他們可以和同學討論,或者和老師一對一的交流。

剩下的時間他們就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棋類遊戲,畫畫,堆樂高,設計手機應用程式,把在課外班裡需要學的東西直接搬到課堂上,保護孩子們的好奇心,給那些具有無窮求知慾的人以活動的沃土和空間。

2

第三個畫面:取消寒暑假,採用休假模式。

相信這已經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心聲了,每年孩子的寒暑假,都是令家長頭疼的季節,請了年假跟著人潮出去度假,勞心勞神不說。而且,長時間的假期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會造成知識的倒退和遺忘,因為學習就是大腦中蛋白質不斷合成和神經通路不斷構建的過程,必須不間斷地刺激才能將新知識和舊知識聯繫到一起,這樣神經通路就得到鞏固和加強。

取消固定的暑假時間,實行如同公司制的休假模式,允許孩子們在需要時自行申請休假,孩子們是自主式學習,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進度,老師只是對孩子們提供幫助而已,因此不需要擔心他跟得上或者跟不上。而且因為擁有定製式的視頻課程和練習,學生在放假期間仍然可以繼續學習。由於一個班有多位老師,所以老師們可以輪流休假,學校也不必擔心調休的問題。

第四個畫面:全世界的孩子都可以平等地接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

第五個畫面:加大學徒制比重,就是增長實習期的方式。

想想這樣的畫面,不管是作為家長、老師、學生,是不是都覺得特別美好呢,是的,這就是網際網路時代,未來教育的樣子,這也是可汗學院創始人薩爾曼的教育願景。連比爾·蓋茨都表示「我認為你預見了教育的未來」。

3

薩爾曼是孟加拉裔的美國人,他的爸爸是兒科醫生,媽媽是印度人,但爸爸在他大概13歲時就去世了。薩爾曼自幼聰慧過人,典型的學霸、數學小王子,1994年考入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數學學士、電機工程和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2001年到2003年,完成哈佛大學商學院MBA的學習,畢業後他在紐約一家對沖基金公司擔任分析師。

《翻轉式課堂的可汗學院》,是他親自撰寫的闡釋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探索的一本書。單是看到推薦人名單,就讓人非常期待: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比爾·蓋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尤努斯,谷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著名電影導演喬治·盧卡斯,曾經世界首富墨西哥電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盧,TED大會創始人克里斯·安德森,還有我們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可以看看大家是怎麼評論的:

比爾·蓋茨——薩爾曼·可汗和可汗學院提供的工具讓我的孩子受益良多,他是把技術和教育有機結合的真正先鋒。

尤努斯——我們現行教育制度的缺陷,主要是「教」與「學」的不統一,薩爾曼·可汗找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他主張在學習過程中尊重差異性,鼓勵大膽思考和重視培養創造力。

彭凱平——洞見教育的本質,強調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倡導個性化教育,並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設定為教育的最終目標。……他在引領一場真正的教育革命。

書中重點介紹了可汗學院的創辦,起源於給表妹通過視頻輔導考試,最終引來大批學生爭相學習他的錄製視頻的現象,通過研究視頻受到學生們喜愛的原因及其背後的教育學原理,發現了教學的本質,並據此創辦了可汗學院,甚至受到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推崇並為其慷慨投資。

4

可汗學院的教育理念,重點提到了精熟教育法:

所謂精熟學習法就是在學生進入更高難度的學習階段之前,應充分理解以前學習的概念。精熟教育法提出針對知識點要做到百分之百的熟練掌握,有一個地方沒有掌握,下一個學習環節就會受到影響。通過測試,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檢查,讓每一個學生紮實的掌握每一個知識點。

現代教育把教育劃分成了學科,章節,當前的課程劃分,知識點的前後設計看似科學,但存在大量的知識割裂現象。

標準化的課堂教育模式下老師只能照顧到大部分同學的水平,做不到個性化指導,使得許多所謂「差生」在基礎知識階段就達不到精熟水平,因而越來越差,導致最後直接放棄。

薩爾曼在學生增多以後,嘗試了一種教學工具,叫知識地圖,2006年時,他的學生日漸增多,他已經很難追蹤到每個人的進步,於是便為不同的知識點設置了自動生成問題的程序用來考核。關於知識點體系,他畫了一張知識點結構圖,就是哪個知識點在前,哪個在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這個圖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歡迎,它使得大家的數學知識形成了體系。

回到2004年,那時薩爾曼就發現一個問題,他的學生即便很努力,成績也不錯,卻並沒有很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核心概念,他們只是在生搬硬套定義和公式,卻不知道他們之間的聯繫。這種一知半解,讓他和這些孩子都很痛苦。當前的考試方式也存在極大的偏差:學校考察學生對知識點是否掌握是通過考試測驗來驗證的,老師會告訴你,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檢驗了你對所學知識點的記憶水平和理解程度。

但事實上考試的問題多多:它不能反映你在這門功課上的潛力,理解得快也不一定就理解得深入;考試無法反映你學習效果保持的長久度,很可能就是短時記憶;考試也無法告訴你思維過程是不是正確,也許就是蒙的。所以普通考試很難達到測驗學生潛力的目的。

為此,薩爾曼編寫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能自動生成數學題的軟體,孩子們可以用這個軟體做大量的練習,其後又為該軟體增添了資料庫,能夠實時了解他們的答題情況,集成了包括對錯情況、答題時間等信息,這樣就能知道大家在學什麼,怎麼學,是瞎矇的,還是過程正確。

5

那麼薩爾曼是如何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點?他的做法是要求連續答對10道題,似乎有點嚴苛,但這可以證明他們已經掌握了概念背後隱藏的知識點。事實上,這是對學生們的激勵,當他們答對時,他們能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考試成績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在某個地方學習存在缺陷,那麼找到那個缺陷,反覆的練習,直到學會為止,而不是在意你這次考多少分,那次考多少分。這也是在《認知天性》這本書中,心理學家們一致強調「檢索練習」的重要性,把考試當成是一種學習工具,而不是目的。

通過考試可以打造出一套適合自己學習的心智模型,就是知識地圖,將所有的知識連點成面,形成自己的學習指南。

薩爾曼認為在他的網際網路視頻教育體系中,學生們能夠了解知識點的先後和聯繫,如果他對哪一個知識點感到不解,他可以隨時把那個視頻打開,看一次不明白,繼續看,直到明白為止;或者可以向輔導老師請教。他無需一遍遍地做練習題,只要把做練習題的一部分精力放到知識點的聯繫上,他就可以達到精熟教學法的目標,可謂事半功倍。

薩爾曼將他的視頻課程發布到YouTube後,除了學生們在看,已經有老師把它作為教輔工具,他們不再給學生們上課,而是讓學生自己觀看視頻學習,學生通過視頻學習是一種完全自主式學習,他可以自己選擇時間、地點,遇到聽不懂的,他可以按暫停,返回,多次重複觀看。

老師們在課堂上為大家答疑解惑,這樣一部分家庭作業就在課上完成了。一下子就解決了兩個問題:學生不會,作業太多。這就是翻轉式的課堂魅力。隨著可汗學院的視頻課程風靡世界,翻轉課堂也越來越被人們接受,並在世界範圍內不斷地被推廣。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種完全以學生為主導的自主式的學習理念會成為學習的主流趨勢,因為這才是人人想要的方向——責任心、好奇心、自信心、自學能力,最後是創造力!這才是真正順應孩子的認知天性、發展天性的快樂學習法,我們可以盡情期待這樣的畫面早日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WmLuG0BMH2_cNUgXQ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