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電視劇對清朝平定青海叛亂之戰,只作了概略描寫。連敵兵長啥樣都沒出現,戰爭就結束了。雍正接到青海的捷報後,高興得到太廟祭拜先祖,還稱年羹堯是恩人。
年羹堯到底打了一場什麼性質的戰爭?他比前任撫遠大將軍十四阿哥的功勞誰大誰小?雍正稱年羹堯為恩人,到底是說突嚕嘴了,還是年的功勞真的大到了天上?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從浩如煙海的史籍中尋找答案。
一、青海叛亂的由來
年羹堯在青海打擊的是蒙古汗王羅卜藏丹津。此人是什麼來歷呢?
羅卜藏丹津是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碩特部首領。明末清初之際,和碩特部在顧實汗的帶領之下西遷入青藏高原,並迅速打到拉薩,奪取了西藏的控制權。
當時明朝正被農民起義鬧得焦頭爛額,無力顧及西疆事務。和碩特部逐漸控制了今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部分地區。清朝建國後,前四十年一直忙於平定三藩、收復台灣,也顧不上收拾和碩特部,和碩特部在青藏高原稱霸了八十多年。
但是惡人更有惡人磨。清康熙年間,衛拉特蒙古四部的另一部準噶爾在天山南麓強大起來,其首領策妄阿拉布坦發兵南下,擊敗和碩特部,殺死和碩特部的首領拉藏汗。和碩特部四分五裂,無力抵擋準噶爾,青藏高原上一片大亂。
二虎相爭,為清朝控制青藏高原提供了良機。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和碩特部向清朝求救,康熙本欲親征,但他當時年事已高,只好派皇十四子胤禎出征。清軍入藏後與和碩特部一同將準噶爾人擊敗,其勢力退回天山南北。
但和碩特部前門驅虎後門入狼,清軍進入青藏高原後並沒有撤出,而是一直在西藏維持著軍事存在。之前雙方商定出兵時,和碩特部提出的條件時,準噶爾退兵後,清廷要從和碩特部諸親王中選一人接任汗位,繼續控制西藏。但康熙皇帝不履行諾言,選新汗之事一拖再拖。
和碩特部這才明白上了清朝的當,但清軍長駐於此,和碩特部不敢與清軍公然對抗,其內部迅速分裂成了兩派,其中一派認為,清朝實力比準噶爾更強,在他們手下肯定沒有好日子過,不如與準噶爾聯手,把清朝勢力趕出青藏高原。另一派則視準噶爾如不共戴天之敵,更願意在清朝管轄下苟安。兩派針鋒相對,互不妥協。
親準噶爾派不斷與策妄阿拉布坦勾結,清朝並非看不到,但因為當時康熙皇帝去世,清朝撫遠大將軍胤禎被召還京,清軍主力也一同撤回,導致親準噶爾派勢力愈發壯大。
和碩特部親王羅卜藏丹津企圖借驅趕清軍之機,爭奪和碩特部的汗王之位,因此與準噶爾聯繫極為頻繁。
清廷則針對性地支持另外一位親王察罕丹津,以二王相爭的方式,繼續削弱和控制和碩特部。在這種形勢之下,羅卜藏丹津狗急跳牆,趁清朝在青海兵力空虛,悍然發兵襲擊察罕丹津。
這場叛亂發生在康雍之交,故而引起重大政治影響,能不能處理好青海西藏問題,實際上關聯到雍正執政的根基。
二、雍正的冷招
康熙五十七年,皇十四子、貝子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率軍進入西藏打擊準噶爾部。
撫遠大將軍固然手握重兵,聽起來十分威風,但胤禎是個年輕皇子,在西北全無政治和軍事根基,他雖然掌握著西北最高軍權,也打了幾場勝仗,但卻處處掣肘。
此話從何說起呢?
清朝的軍事政治制度非常完善,撫遠大將軍這種職務是因事而設,不是常設之官,沒有常統之務,所有兵員、經費、後勤補給,都由地方上專設機構提供。撫遠大將軍實際只掌握著軍事指揮權。清廷駐青藏的軍隊,後勤供應全需陝西(當時甘肅尚未分省,處於陝西轄下)接濟,實際上命脈全掌握在川陝總督手中。
但話又說回來,即使有這樣的制度防範,胤禎貴為皇子,靠皇命之威,如果不是有人刻意牽制,他照樣也能權傾西北。可惜的是,胤禎沉浸在撫遠大將軍的威儀之中,卻沒有察覺西北軍政官員暗中調動的貓膩,終致處處受制,被川陝總督轄制的束手束腳。
那麼這位川陝總督是誰呢?年羹堯。
年羹堯是雍正的門人,這一點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已有充分展現,此處不在贅言。康熙末年,四皇子雍親王胤禛似乎就與年羹堯密謀,讓他全力爭取川陝總督的職務。
那麼,年羹堯是怎樣走到這個關鍵位置上呢?
年羹堯在康熙發起青藏戰役的時候正在四川總督任上,他派出一支軍隊從川北進攻西藏,並招誘和碩特部的大小頭目,讓他們歸順清朝。年羹堯另率軍隊與朝廷派來的另一支軍隊延信所部,會同撫遠大將軍主力進攻拉薩。
康熙當時授予年羹堯定西將軍之銜,這是一個相當誘人的軍職,如果能在平定西藏之戰中立功,年羹堯此後擢升近畿富省大省的督撫自不用說。
但如果年羹堯接受此職,四川總督一職就要另委他人。年羹堯出人意表地放棄了定西將軍之職,改以護軍的身份入藏平叛,仍保留了四川總督之職。
四川總督偏在西南,例來無法對中央構成什麼有力的支持。年氏為什麼有這樣的選擇?在年羹堯後來與雍正的奏摺中不難發現,這一步看似自削實力冷招,實則是限制撫遠大將軍非常關鍵的一招,雍正與年眼盯長遠,目標實則是川陝總督。
此後年羹堯不斷向康熙上書,說川陝臨近青海、西藏處的軍鎮宜擇精明強幹的守臣。康熙六十年年羹堯入京朝見皇帝,果然被授為川陝兩省總督,一躍成為西部最有實力的疆臣。
十四阿哥雖有大軍指揮之權,但論其實權,根本無法與川陝總督相提並論。
年羹堯一任川陝總督,立即向康熙奏請,從四川省內調來一批得力幹將,以加強青海方向的武備事宜。同時,他又借著十四阿哥大軍前移之機,聲稱從河東(即甘肅東部)運糧浪費太多,奏請十四阿哥在甘涼諸州就近征糧。
年羹堯所奏之事,於情於理於形勢都無可非議,康熙皇帝自信年羹堯是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不會也不敢有什麼異想,也就沒有深思,一概同意。這麼一來,年羹堯就堂而皇之地掐死了撫遠大將軍十四阿哥的命脈,這位呼聲甚高的阿哥,再難有機會與雍親王爭奪皇位了。
但這一步冷招,實際上是利於私鬥而危於大局的。雍正即位之後,很快就遭遇了一場危機。
三、年羹堯平定叛亂
如前節所述,康熙派十四阿哥進兵西藏,通過一系列運籌,已將準噶爾部趕出西藏與青海。十四阿哥的主力部隊不斷前移,對和碩特部保持了極大的軍事威懾。
羅卜藏丹津雖有怨言,但以和碩特部新敗之餘,萬能與清軍抗衡。
但由於年羹堯的牽制,十四阿哥在青海西藏再難有什麼作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十四阿哥被召回京,軍隊也隨之撤回大部,撫遠大將軍的事務暫由川陝總督年羹堯署理,清軍在青海保持的軍事壓力驟然減小。
雍正元年,羅卜藏丹津正是趁此機會,發動了對察罕丹津的攻擊。
青海之亂雖然只是青海蒙古的一場局部叛亂,但事關重大。
其一,青海位置關鍵,西蔽西藏,北通準噶爾,是穩定西陲的關鍵。但這一地區例來是蒙藏各族的聚居之地,宗教勢力複雜,而且自然條件惡劣,不宜鎮撫,也不適宜中原王朝的軍隊征伐。
青海發生叛亂,如果清廷應付不力,將會引起青藏高原乃至天山南北的連鎖反應。雍正即位元年就發生這樣的大事,可以說是對雍正權威的極大挑戰。
其二,青海叛亂一定程度是雍正即位引發的。十四阿哥被召回,軍事威懾中斷,雖說直接原因是康熙駕崩,但朝野上下都知道,雍正在十四阿哥背後上下其手,玩弄權術解除了他的軍權。由私鬥而引發外亂,這在道義上說不過去。
當時雍正初即位,朝野形勢一片複雜,支持八阿哥、十四阿哥的王公大臣大有人在。如果軍事事件不斷擴大,肯定會引發雍正的統治危機。
因而,雍正皇帝對羅卜藏丹津之事絕不敢掉以輕心,也沒有康熙皇帝應付裕如的政治空間,他只能快速、果斷地平定叛亂,才能穩定朝野形勢。
好在年羹堯統兵得力。
他調集川、陝、甘兵馬,一邊向青海進軍,一邊派使者常壽到羅卜藏丹津處宣諭聖旨,指責羅卜藏丹津叛亂,結果常壽被扣押,旋即被綁送準噶爾部。羅卜藏丹津企圖以此證明他對清廷的堅決的反對之意,請求準噶爾出兵相助。
但準噶爾此時已與清朝改善關係,重心放在了向中亞發展,對青海蒙古不理不睬。
羅卜藏丹津號令整個青海蒙古,對甘州、涼州等地發動全面攻擊,他自率主力進攻西寧附近兩個要塞申中堡和鎮海堡。鎮海堡是通往西藏和柴達木的要道,清軍只有700人,守備明顯不足。青海蒙古軍有五六千人,他們捨死忘生地進攻了三晝夜。
年羹堯迅速調集軍隊反擊,還截留了從西藏撤回的部隊,一同投入戰鬥。羅卜藏丹津苦戰不能攻下鎮海堡,率軍撤退。據清朝塘報,此役殲滅青海蒙古六百餘人,而清軍只陣亡六人。
這個陣亡比固然誇張,但看得出來,清軍的反應速度和戰鬥力還是相當可以的,彌補了此前守備兵力不足的失誤。
此戰之後,羅卜藏丹津不敢與清軍硬抗,遠遠躲了開去,年羹堯一時無法抓住。但青海蒙古諸部蜂起叛亂,在廣袤的戰線上不斷對清軍據守的城池騷擾進攻,清軍不勝其疲,如果一直以主力東西奔走,毫無疑問會被敵兵拖死。
針對這種情況,年羹堯忽出奇計,直接發兵進攻羅卜藏丹津在西寧西北的根據地。諸部蒙古軍一聞老巢被襲,紛紛撤圍回救,年羹堯集結重兵與蒙古軍決戰,將諸部打得潰不成軍。
但此時已進入冬季,野外酷寒,不利於清軍繼續戰鬥。年羹堯遂按兵不動,準備待來春繼續追剿羅卜藏丹津。
雍正焦慮萬分,惟恐青海蒙古藉此機會喘息,明年又再釀成大亂。所幸,雍正對年羹堯保持了充分的信任,對他說青海的局面全靠他了,怎麼辦全由大將軍說了算。
年羹堯在西寧駐紮重兵,雖然引而不發,這份威懾也夠大。青海蒙古諸王公不敢與之對抗,紛紛上書請降,就連羅卜藏丹津也服了軟,把扣押的清朝使者常壽放了回來。年羹堯接受了很多王公的投降,但就是不允許羅卜藏丹津之降。
雍正二年初,雍正迫不及待地問年羹堯下一步的具體戰略。年羹堯提出,待三、四月之間青草生髮,糧秣充足,調集四路大軍圍剿羅卜藏丹津本部。
但雍正嫌太晚。年羹堯的部將、四川提督岳鍾琪提出,目前青草不生,雖然清軍不易補充糧草,蒙古人同樣不利補充。不如趁羅卜藏丹津不備,以精兵五千遠程奔襲,當可一舉擒獲賊首。
急不可耐的雍正帝同意了岳鍾琪的方案,以岳鍾琪為主將,率五千精銳突襲遠在千里之外的羅卜藏丹津本部。岳鍾琪晝夜兼程奮勇作戰,打出了當年李靖、李勣消滅東突厥的氣勢,羅卜藏丹津雖居地利,卻毫無還手之力,部下王公被擒無數,羅卜藏丹津僅以身免,不得不男扮女妝,從噶斯逃到了準噶爾。和碩特蒙古從此徹底被清朝治服,青海一省也牢固地納入了清朝的統治範圍。
這場大勝極大鼓舞了雍正帝。可以說,青海之亂的平定,不僅穩定了西北局勢,還讓雍正完成了其父康熙沒能完成安定西北的大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正是年羹堯幫助雍正鞏固了法統的威信。
他建立的功勞,也遠遠超出了十四阿哥胤禎,雍正稱他為恩人,實不為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K7zAnABgx9BqZZIfZ6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