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部清宮劇橫空出世,在大街小巷掀起熱議。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這個BGM估計很多80後都印象深刻。沒錯,這就是著名的戲說式清宮劇《宰相劉羅鍋》。這部電視劇論思想深度遠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之上,大概因為年代過於久遠,很多90後可能都沒看過。
提到這部劇,不得不說一個關於主角李保田老師的梗。
李保田老師塑造過許多經典人物形象,劉羅鍋是其中之一。這部劇大火之後,有許多媒體採訪李老師,為什麼沒有趁熱打鐵,接拍續集呢?並且,也沒見他再與張國立、王剛等大咖們繼續合作。
李保田老師諱莫如深地說,不願重複地扮演一些角色,有些人,接觸過之後,註定不能再合作。 (這是大意,並非採訪中的原文)
大概意思,我們揣測,是因為有些人連續重複性地拍攝清宮劇,在一些角色上演了很多無用戲份,這在藝術上不可取。想必李保田老師正是因為這個拒絕再去拍那些清宮戲。
李老師的這個表態可謂耿直至極,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他說的是誰。
那麼,許多人可能也會聯想到,李保田老師飾演的劉羅鍋,也是一個纖直耿介的忠臣,十分講原則,十分有追求,在做人做官境界上都是那個時代的模範和標杆。李保田是否參照了劉墉的人生理念了呢?
言及此,不妨再回味一下清代名臣劉墉的歷史真實形象。
李保田老師演繹的經典形象劉羅鍋,生性耿直、詼諧幽默、五短身材,背上還有一個大羅鍋。其實真實歷史中的劉墉別是一個模樣。
劉墉是山東諸城人,看過《宰相劉羅鍋》的人大概都覺得劉墉娶了六王爺的女兒是攀了高枝,其實大謬不然。劉墉的出身並不貧寒。 劉墉祖父劉啟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勛則是雍正乾隆兩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書。可以說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時的顯貴。
劉墉生於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進士,隨後就當了侍講,也就是陪皇子讀書之類的官兒。這種官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遷的機會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剛過了四年,劉墉父親劉統勛因為在准葛爾戰爭中措置失當,被奪官下獄治罪。劉墉受到牽連,也被奪職下獄。後來事實調查清楚,劉統勛並沒有太大過失,乾隆帝就下旨釋放了劉墉。
出獄後劉墉當了翰林編修,被外放為督安徽學政。這個官是個肥缺,掌握著一省生員考試選拔的大事,對於營造關係網有很大用處。不過劉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糾治貢監吏員履職不力的積弊,甚為乾隆皇帝嘉獎。
劉墉後來歷任知府、道台等職,因為父親的餘蔭,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撫、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終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邊供職。大概正是如此豐富的任職經歷,才讓他在民間留下許多痕跡和傳說。
不過劉墉的性格並非傳統和影視劇中那麼耿直,也沒有與和坤搞過多麼激烈的鬥爭。《清史稿》他的本傳中,只記載了一次與和坤有關的事,就是一同到山東調查該省巡撫國泰貪污之事,還因此立了功,被授官為工部尚書。至於和乾隆皇帝抖機靈、鬥智斗勇的事跡,更是半點也無。
不過翻閱史書,類似事件倒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劉墉的父親劉統勛,倒是經常幹這種事。乾隆在位時候,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學士張廷玉聲望如日中天,家族、親故子弟遍布朝野,影響非常不好。劉統勛就上書說,為人臣的囂張成這樣,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應該體念他先朝的功勞,對他們家人當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張家的令名。
乾隆有一段時間非常惱怒州縣倉庫空缺,想盡數罷去當地官吏,而從在京的筆貼式中選人代之。這件事不太合乎常規,乾隆思來想去不敢貿然決斷,便叫來劉統勛詢問,說:「我考慮這件事都三天了,還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牽涉重大,弄不好會引發地方官的集體抵制,但如果在這個關頭替地方官說話,又會引發乾隆的反感,劉統勛便沉默不語。乾隆焦急地責怪他不為皇帝分憂,劉統勛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聖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沒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時半會兒就有對策。我想回去之後好好思考,再來回復。」
乾隆被拍了個小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問。但是劉統勛這種方式,其實已表露了他的態度。第二天,劉統勛回來給乾隆上奏,說州縣的情況還是地方官熟……還沒等說完,乾隆就會心一笑說:「你說的對。」於是中止了這件錯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v_nwXIBnkjnB-0z-O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