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突然出現這個情況,可能是癌作祟

2019-09-18     遼寧掌上健康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副院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大內科副主任梁軍指出,當一個人無原因地日漸消瘦,厭食乏力,那麼就有必要去醫院做個常規檢查。雖然消瘦的原因很複雜,像消化不良、吸收功能差、貧血以及各種消耗疾病,都可以引起消瘦。但是,無原因消瘦同樣也是消化道癌症的早期症狀之一。

問:我45 歲,近期瘦了8斤,渾身沒勁,大便次數多,早期要上兩次廁所,需要做什麼檢查嗎?

梁軍:無原因的消瘦是一個信號,我建議你到醫院做一些常規的檢查,包括腫瘤標誌物的檢查。首先看胃腸道系統,如肝臟,再來看看肺部等,需要排除由惡性腫瘤所造成的體重減輕。如果您體重下降是因為近期減肥,或者節食造成的,就可以理解,如果是無原因的消瘦,有必要去醫院檢查一下。

消瘦是身體的警報

  • 糖尿病

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謝紊亂,血糖增高,繼之殃及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導致體內營養吸收不良,造成形體消瘦。

  • 癌症

原發性肝癌的早期除有食欲不振、噁心、腹脹等消化道一般症狀外,值得注意的信號就是進行性消瘦和右上腹肝區不適。消瘦也常常是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惡性網狀細胞病等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的早期症狀,再如,胃癌早期往往沒有特殊症狀,但進行性消瘦卻很明顯。此外,腹腔進行性增長的惡性腫瘤也會首先表現為消瘦。

  • 老年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主要表現消瘦、心悸、乏力等,可伴有心房顫動等,70%患者無甲狀腺腫大,容易誤診。

  • 肺結核

由於起病緩慢,早期肺結核病人症狀不甚明顯,除經常「感冒」外,消瘦,低熱是不可忽略的症狀。故對於反覆「感冒」不愈或感冒樣症狀遷延兩周以上伴有消瘦的人,應去醫院作X線檢查及痰檢,以明確診斷有無肺結核。

  • 阿狄森氏病

亦稱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病人多數以消瘦、乏力開始,繼而有噁心、血壓降低等症候。體形消瘦是阿狄森氏病的重要表現之一,消瘦越明顯,病情也越嚴重。

  • 消化不良及營養不良

老年人胃炎、潰瘍病等腸系疾病可以出現消化吸收障礙;也有老年人不正常飲食,造成營養不良性消瘦。

另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惡性貧血、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患者,亦多顯得消瘦。因此,對於不明原因的消瘦,應引起警惕,儘早診治。

防癌體檢≠健康體檢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癌症最好的治療是提前發現癌症,我們需要通過防癌體檢預防癌症而不是等到確診。

防癌體檢和健康體檢實際上是兩個概念。防癌體檢的目的是在「健康」人群中發現早期或沒有症狀的癌症病人,或在出現臨床症狀前,或者在癌症細胞發生浸潤前,能藉助於各種檢查手段將其查出。

但是,由於大多數惡性腫瘤早期沒有症狀,在早期階段又存在不同的生物學和影像學表現,加之各癌種篩檢的設備與檢測指標的敏感度、精密化不一樣,因此假陰性和假陽性、誤診和漏診等情況確實存在,導致早期腫瘤的診斷的複雜性程度越來越高。

同時,腫瘤早期診斷對從業人員的專業診斷能力、危險因素評估,及對各項檢查指標綜合分析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防癌體檢已然成為一種專業化體檢,並越來越顯示出獨立性和重要性。

而通常的健康體檢,往往注重常規檢查項目的全面性,篩檢手段相對簡單,並不一定包含針對某一特定癌症的專項檢查手段,即使所含項目包括一些癌症檢查項目,但其檢查的深度和專業的判斷還是有待加強。

在防癌體檢方面,這些腫瘤標誌物大家需要認真了解。人們首先應明確,迄今為止尚無完全理想的腫瘤標誌物。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理想的腫瘤標誌物應具有七大特點:100%特異度、100%靈敏度、擁有器官特異性、與腫瘤大小或分期呈正相關、可進行療效及預後監測評價、價格低且有足夠的轉移「領先」時間。

而目前,沒有一種符合上述所有要求的腫瘤標記物。因此,腫瘤標誌物的合理分析與應用已成為優化標誌物使用的重要手段。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曾經發布了《健康體檢基本項目專家共識》,對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結直腸癌、胃癌、前列腺癌六個癌症篩查中的血清標誌物選擇做了推薦,大家在體檢之前可以認真了解一下。

  • 關於肺癌

篩查人群:50歲以上人,有肺癌家族史、吸煙史、咳嗽、胸痛、痰中帶血、長期低熱等。

主要篩查手段:肺部低劑量CT和腫瘤標誌物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及新興標誌物胃泌素前體釋放肽(ProGRP)。

  • 關於乳腺癌

篩查人群:35歲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婚育史、月經史、乳房脹痛(與月經周期無關)、乳頭異常分泌物等。

主要篩查手段:乳腺超聲、乳腺鉬靶,腫瘤標記物CA-153、CA-125、CEA。

  • 關於宮頸癌

篩查人群:21歲以上女性,有宮頸癌家族史、月經史、生育史、不潔性生活史、白帶異常、陰道出血等。

主要篩查手段:宮頸超薄細胞學檢查(TCT)、HPV測試,腫瘤標記物SCC、CEA。

  • 關於直結腸癌

篩查人群:50歲以上,有直結腸癌家族史,慢性結腸炎及腸息肉病史,下腹痛、便血、黏液便、大便頻次等。

主要篩查手段:肛診、大便潛血、結腸鏡、氣鋇雙重造影,腫瘤標記物CEA、CA-199、CA-242。

  • 關於胃癌

篩查人群:5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胃潰瘍、胃腸息肉病史等,腹痛、腹瀉、消瘦、柏油便等。

主要篩查手段:胃鏡檢查、氣鋇雙重造影、HP幽門螺旋菌檢查、胃蛋白酶元及胃泌素測定等,腫瘤標記物CA72-4、CEA。

  • 關於前列腺癌

篩查人群:反覆尿頻、尿急及血尿等,推薦45歲以上男性,尤其是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慢性炎症史。

主要篩查手段:前列腺觸診檢查、前列腺超聲,腫瘤標誌物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和游離前列腺特異抗原(fPSA)篩查。

因在前列腺良性疾病中存在14%的患者PSA水平升高,所以不推薦PSA為人群篩查手段。

五條重要的防癌建議

美國癌症協會(ACS)、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與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三大部門聯合「叫板」癌症,為公眾推薦了五條最重要的防癌建議。

※ 體重指數(BMI=體重/身高的平方)小於25。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證實,肥胖與13種癌症相關。一項涉及6萬名女性的研究也表明,攝入更多水果、蔬菜,更少的肉類, 可使BMI小於25的正常女性患癌症風險降低20%,但並不能降低BMI高於30女性的癌症風險。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尤長宣建議,體重超標的人群顛倒一下進食順序,正餐前吃一個水果,或者吃主食前喝湯,可以增加飽腹感,控制熱量攝入。

※ 增加鍛鍊。

多項觀察性研究均發現,體育鍛鍊可以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英國有研究顯示,只要每天堅持半小時中等強度的運動,就能有效降低癌症的患病風險,甚至多站一會兒也有防癌功效。尤長宣說,平時堅持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是鍛鍊的基本標準,且要注意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的結合。飯後散散步、主動做家務也是一種鍛鍊。

※ 少吃加工肉。

歐洲一項前瞻性調查發現,每天增加50克加工肉的攝入,患癌風險就會上升11%。世界衛生組織此前也提醒,加工肉存在致癌風險。尤長宣表示,加工肉經過煙燻、腌漬、添加化學物等處理,容易富集致癌因素。儘管此次建議中沒有提及紅肉,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多吃。日常攝入紅肉控制在每人每天50~75克,雞肉、魚肉等白肉攝入為50~100克,大約一個成人手掌的大小。

※ 最好別沾酒。

三大部門的新研究依然支持適度飲酒的說法。但每天飲酒超過5杯與10種癌症間存在強烈相關性,包括口腔癌/咽癌、食管鱗狀細胞癌、乳腺癌、喉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膽囊癌、胰腺癌和肺癌。尤長宣強調,雖然一直存在「少量飲酒對健康有一定作用」的說法,但效果並不明確,爭議很大。不喝酒的人還是能不喝儘量不喝,特別是白酒、洋酒等烈性酒。成年男性一天攝入酒精量不得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 別亂吃補品。

近期的諸多臨床試驗結果都顯示,通過服用維生素補充劑預防癌症,效果不佳。此外,過量補充葉酸還會增加患癌風險,β-胡蘿蔔素補太多會使肺癌和胃癌風險上升,過量的維生素 E 可以增加前列腺癌的發病風險。尤長宣說,近年來很多保健品、補充劑都宣傳有防癌功效,但並沒有權威機構證實。健康人群沒必要吃補品,更不要迷信這類產品的健康功效,無論維生素或補充劑有無害處,都應在服用前諮詢醫生。

編輯:丁卉

綜合:人民網、醫學界

小編說: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祝各位每一天都心懷美好,遼寧掌上健康願陪你一路同行!感謝關注,期待分享!

本平台原創作品如轉載請註明出處,合作事宜請加QQ號:455919213,或撥打電話:2269083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9CFSG0BJleJMoPMssH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