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領讀」品味四講:品味生活美學

2020-01-01     宸冰讀書


為更好地服務廣大首都職工群體,豐富首都職工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首都職工文化素養,為書香北京做出貢獻,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特邀北京讀書形象大使宸冰為主講老師,為職工朋友們推出12期職工領讀計劃音頻課程。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品味四講》,作者是中國台灣作家蔣勛



蔣勛先生說過一句話:「什麼是美呢?美就是看到一朵花開會感動。「

說起蔣勛,很多朋友並不陌生。他被林青霞稱為撫慰內心的半顆安眠藥,更被席慕蓉稱為藝術殿堂的時代引路人,他是畫家、是詩人,是作家,他的文筆清麗流轉,說理通俗曉暢,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他的文學課、藝術史、美學概論,更是出現在大大小小的課堂,其中關於「美」的觀點更是影響深遠。


每當我們說起美的時候,大家肯定普遍會認為」美「應該是在劇院、音樂廳、畫廊等這種需要衣著光鮮、妝容精緻高貴的地方,是懸於神壇可望不可即,是飄渺虛幻不可捉摸。然而,蔣勛先生卻認為:一個內心細膩,情感豐富的人,能夠穿越世俗淺顯的目光,以大而包容的心態,寬廣的格局,把「美」置身於平凡而細微的生活中,讓人間的煙火,讓世俗的塵埃,都能夠貼近人意才是真正的美。


1、全面感知什麼是品味四講?什麼又是生活美學?


在書中,蔣勛先生鼓勵大眾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從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位的生活:比如說,在小吃里發現信仰;感受服裝的溫度;如何營造一個家;怎樣將急躁、焦慮的心情轉化成緩慢的生活節奏;如何從生活細節中找到快樂,享受悠閒的文化……也許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我們一起跟隨著作者,重拾對美與生命的感動。



雖然這本書講的是衣食住行,我們經常也說衣食住行。可是蔣勛先生卻把」食「放在了第一位,認為這是「美」的重要開始。美回歸到生活基本面的時候,真切講究一下自己的吃,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生活當中吃的非常粗糙、吃的亂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難講究了。


蔣勛先生說,說很多人沒有用心的做、用心的感受、用心的吃,尤其是現在快節奏、繁忙的都市生活,絕大多數上班族都會用外賣,或者便利店流水線生產的便當打發自己的一餐,花費幾分鐘就解決了一頓飯。不知道大家是不是看過一部卓別林的電影:在大工廠里,為了讓員工縮短吃飯的時間一邊拉長工時創造更多的生產量,就設計出了一種吃飯機器,員工坐在固定的地方,機器會自動地把麵包塞進他的嘴巴。然後把湯倒進他的口中。接下來,他會有一條毛巾敷過來把他的嘴巴擦一下。聽上去很好笑也很諷刺,可是想想看,你的生活是不是已經也變成了這樣呢?


除了食物之外,能夠與生活密切最相關的,當然就是衣服了。因為穿,是人與衣物的連結,穿什麼,在很大情況下是反應了你所在的生活位置,在書中蔣勛先生這樣寫到:「這件衣服跟我皮膚的觸感,那雙鞋子跟我的腳走路形狀產生的感覺,或者一頂帽子帶久之後,好像慢慢變成朋友的關係,我稱之為服裝的體溫,去感覺一下服裝的體溫,我相信這是服裝美學一個非常不同的開始。



所以了解衣物的由來,歷史,選擇自己喜歡的,愛惜自己喜歡的。而不是亂買一通,才是我們面對服裝的態度。蔣勛老師說:當一個人穿上自己喜愛的衣物後,那種心情,歡喜是不同的。人與物其實是相互影響的,一樣事物,到了你的手裡,便有了與你一樣的氣息。


蔣勛說:「房子並不等於一個家,房子是一個硬體,必須有人去關心、去經營、去布置過、這才叫家。有些人只有房子,並沒有家。真正的家要以空間美學態和心思去營造。」

住之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房子」變成「家」。因此,作者更加希望我們關注的是,你是否真正的在關心,是否經營,是否用心去布置過所居住的房間。


蔣勛講行,其實更加是講人生之行,「我們的一生,從生到死,可以走得很快,也可以走得很慢。如果一直是匆匆忙忙,好像從來沒有好好看過自己走過的這條路兩邊到底有什麼風景,其實是非常遺憾的。他覺得這一條路可以慢慢走得曲折一點,迂迴一點,你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此外,蔣勛先生還提出了「忙是心靈的死亡」。他說所謂忙,就是一個豎心旁加上一個「亡」字,也就是心靈死亡了,太忙了,所以我們的心靈沒有喘息的機會,心死了,感受不到其間的美好。

作者以他最喜歡的中國古代建築——「亭」為例,也許大家都有印象,爬山的時候忽然會有一個亭子,或者你走到溪流旁邊忽然會有一個亭子……



亭子是一個建築空間,同時也是一種提醒和暗示:「不要再走了!因為這邊景觀美極了。」亭,是一個可以眺望風景的地方。研究中國美術史的人都知道,宋代繪畫里凡是畫亭子的地方,一定是景觀最好的地方,絕對不會隨便添加上去。因為這個亭子表示:你人生到了最美的地方,應該停一停,如果不停下來就看不到美。汪曾祺先生曾說:「坐在亭子裡,覺山色皆來相就」,所以生活美學的其中一課更重要的是:懂得停一下!

2、客觀思考為什麼生活需要用心經營?


美無處不在,平凡之中更能見真章,生活中的美學更值得我們用心經營。其中,蔣勛先生提出「住之美」的觀點使我感觸頗深。

在蔣勛先生的概念當中,住之美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房子」變成「家」,要以空間美學的心態和心思去營造布置自己的這個家。如果你現在是租房住的朋友,我有一個小故事分享給你。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享受天倫之樂。

老闆捨不得他的好工人走,問他是否能幫忙再建一棟房子,老木匠說可以。但是大家後來都看得出來,他此刻的心思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時候,老闆把大門的鑰匙遞給了他。


「這是你的房子,」他說,「我送給你的禮物。」


他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給自己建房子,他怎麼會這樣呢?現在他得住在一幢粗製濫造的房子裡!


今天,也許你住的是別人的房子,可生活是屬於你自己的。如果你漫不經心的對待生活,在生活和工作中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毫無敬畏感。那麼這其實是在無形中為自己建造一所粗製濫造的房子。而當你明白自己的處境時卻早已深陷其中。所以把你自己當作那個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你每敲進去一顆釘,加上去一塊板,掛上去的一幅畫或者買來的一束花,請抱著美的態度去建造!你的生活是你一生中唯一的創造,不能重來,不可重建,即使只有一天,那一天也要活得優雅、美麗,生活是需要自己用心創造的。

3、知行合一:如何從平凡中發現美?


在這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穎的鐵窗觀點。蔣勛老師觀察到,無論到世界各地,都不曾發現中國獨特的鐵窗。說到鐵窗,也許你我家都有,便是裝到窗子外一排排一列列的鐵棍了,您有沒有注意到,不知從何時起,住房要裝鐵窗成為一大中國特色,甚至一大中國傳統了,從樓下仰望下去,家家戶戶都是大同小異的鐵窗,那冰涼的觸感,冷硬的線條,實在不能稱之美麗,甚至粗糙的材質也許過幾天便會銹跡斑斑。

那麼問題就來了:是不是我們非常缺乏安全感,才會用道一道的防盜鎖,一層一層的鐵窗鐵門把自己關起來?我們在害怕什麼?這種安全感的缺乏,是因為社會上真的存在許多竊盜、許多不安全的威脅嗎?還是說我們心理上已經對人根本不存在尊敬和信任了。這種防範,從心理上反應在外在的行為上,就表現用鐵窗隔絕了外面的世界。

隔絕了藍天美景,隔絕了鄰里親朋的接觸問候,我們不僅是給自己的房子罩上了一個籠子,更像是給自己的心仿佛是給心按上了牢籠,將自己困在其中。一排排的鋼管不僅隔絕了我們發現生活、發現大自然之美的契機;同時,是把我們的心靈關了起來。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向美之心。但並不說那些難以企及的大雅才是美,生活才是你我更應該關注的地方,在生活中發現美;從平凡的食衣住行中體會美;在慢步調的人生中找回美。


食之美,是要我們用心去體味食物進入口腔產生的奇妙感覺,想像它給我們身體帶來的滋養;

衣之美,是要我們用皮膚去感受衣服的質地,體察出衣服與不同人、不同性格的搭配,從而讓我們穿出自己風采;

住之美,是要鼓勵我們關注自己的住房,無論是租用還是久居,都花心思去經營它,對它有認同感。給自己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小天地;

行之美,是要勸解我們不要一味追求速度,山上有閒亭,園中有曲徑,要有急有緩,慢,也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需要。

收聽《首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職工領讀計劃》專輯全部內容可掃描上方二維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連結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t2hLfG8BMH2_cNUgo0O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