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行,相約守望,歡迎收聽宸冰閱讀聯合多家出版社及作家帶來的「以閱讀溫暖陪伴」第16期特別節目。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
今天要為您分享的內容選自戴維·珀爾馬特的《穀物大腦》。一口氣讀完這本書後,說實話我對於食物的認識和觀念完全被顛覆了,甚至有讀者認為看完這本書自己的世界觀發生了不可逆的變化。因為貫穿本書始終的一個概念是:你每天所吃的食物——麩質、碳水化合物和糖,就像「沉默的殺手」,在你毫無知覺的時候,已對你的大腦與身體造成永久的損害。
當然我始終認為不談劑量就說好壞是耍流氓的一種行為,那麼不妨看看作者是如何論證他的觀點的!
如果你問你的祖父或者曾祖父,他那個時代的人們有何種死因,那麼你可能會聽到「年齡到了」這種說法。或者你會聽到某人染上了可惡的細菌,患肺結核、霍亂或者痢疾而過早離世的故事。你不會聽到患上糖尿病、癌症、心臟病和痴呆症這樣的事情。事實上,從20世紀中葉起,「年齡到了」這種說法就不再出現在死亡證明上;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將直接死因歸因於某種單一的疾病。
如今,這種單一的疾病可能是一種持續的慢性退化疾病,並涉及經年累月累積的若干症狀和多種併發症。這就是為什麼八九十歲的老年人通常不是死於某種特定的小病,而是死於多種併發症,就像是一棟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材料風化、生鏽,管道和電器陳舊,牆壁開始有不明顯的細小裂紋。在房子的自然老化中,你在必要之處修修補補。但是除非你拆掉重建,否則老房子永遠不會變新。每次修補都會為你爭取更多的時間,但是最終整棟房子必須要完全重建或者到處需要大修。正如人生之中的所有事物一樣,人體也會衰老。先是使人體衰弱的某種疾病纏上身,接著以令人極度痛苦的速度緩慢發展,直到人體最終停止運轉。
腦部功能失調尤其如此,其中就包括腦部功能失調症中最令人懼怕的一個——阿爾茨海默症。阿爾茨海默症是現代醫療中的怪獸,時常見諸報端。如果說有一種健康隱患能讓其他老年疾病都黯然失色,那麼就是阿爾茨海默症或者其他類型的痴呆症。這些疾病讓人無法思考,失去推理的能力,並喪失記憶力。研究顯示出人們對這類疾病的憂慮有多嚴重。2011年,由哈里斯互動調查公司(Harris Interactive)為大都會人壽基金會(MetLife Foundation)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31%的人對痴呆症的恐懼更勝於對死亡和癌症的恐懼。而且,這種恐懼不僅僅存在於老年人之中。
人們對於包括阿爾茨海默症在內的一系列大腦退化疾病存在錯誤的認知:它是在基因之中註定的;隨著年齡增長,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如果你已經80歲高齡或年紀更大,那麼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沒這麼早。
我在此告訴你,你大腦的命運並非由基因決定,也並非不可避免。而且,如果你患有其他類型的腦部功能失調,比如慢性頭痛、抑鬱、癲癇,或極端喜怒無常,那麼罪魁禍首可能並沒有編碼在你的DNA之中。
罪魁禍首在你所吃的食物之中。
是的,你沒有看錯:腦功能障礙源於你日常所吃的食物——現代的穀物正在無聲無息地摧毀你的大腦。「現代」這個詞不僅僅是指已經被反肥胖的人士妖魔化的精製白麵粉、麵食和大米,還包括許多人認為是健康食物的全麥、全穀物、雜糧、七谷麥片、口糧、石磨糧食,諸如此類。基本上,我要說的是,我們最鍾愛的食物是一個損害我們最寶貴的器官——大腦的恐怖集團。更甚的是,我會表明水果和其他碳水化合物如何成了可能具有深遠影響的健康威脅。它們不僅給大腦帶來危害,而且會由內到外地加速你身體的老化進程。這不是科幻小說,這是記錄在案的事實。
在與慢性疾病,尤其是可以通過調節生活方式和習慣來避免的疾病的各種鬥爭中,我們每天都會聽到一點兒新的信息。雖然人們把錢花在了如何保持苗條的信息上,卻仍在逐年長胖。如果你不知道這一點,你一定是住在深山老林里。你肯定也很難找到一個不知道2型糖尿病發病率正在上升的人,或者一個對「心臟病是排名第一的殺手,而癌症緊隨其後」這個事實一無所知的人。
多吃蔬菜,刷牙,偶爾鍛鍊一下流流汗,休息充足,不要吸煙,多多開懷大笑——這些原則是健康常識,而且我們都知道應該將其納入日常生活,遵照執行。但在涉及保持大腦健康和大腦功能正常運行的時候,我們卻往往認為自己無能為力。不知何故,我們就是註定會在盛年出現腦部功能失調,並隨著年紀增長而變得年老糊塗;要不然就是我們要憑藉優良的基因或者醫療突破才能擺脫這一命運的安排。
我認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之中我們的飲食轉變了,從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轉變為如今基本上由穀物和其他破壞性的碳水化合物構成的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普遍認為加工過的食品和精製的碳水化合物是肥胖和所謂的食物過敏的原因,然而,沒有人解釋過穀物和其他成分與大腦健康和DNA之間的關係。
簡單明了地說,我們的基因不僅僅決定了我們如何消化食物,更重要的是還決定了我們對吃下的食物產生什麼樣的反應。現代社會中,在大腦健康水平終極下滑方面規模最大並且影響最深遠的事件,就是將小麥引入人類的飲食。我們新石器時代的祖先極少吃穀物,如今我們稱之為小麥的東西與我們的祖先偶爾吃的野生單粒小麥之間的相似之處寥寥無幾。隨著現代雜交和基因改良技術的發展,美國人平均每年消耗掉的133磅小麥,相比狩獵採集時代的人類偶然發現的小麥,在基因、結構或者化學組成上幾乎沒有相同之處。問題就在於此,我們用自身基因尚未做好準備的食物成分給自己的生理機能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
如果你認為這本書不適用於你的原因是:你還沒有被確診有任何疾病及紊亂的問題,或者據你所知,你對麩質不過敏,那麼我懇求你,繼續讀下去。這本書適用於所有的人。我將麩質稱為「悄無聲息的病菌」,它能夠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持久的損害。
腳不能達到的方,眼睛可以達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以閱讀溫暖陪伴,我們明天再見。
主播宸冰
北京讀書形象大使、金牌閱讀推廣人;2017北京好人、2018北京榜樣、朝陽榜樣特別獎、全國婦聯智庫專家、首都職工素質工程讀書導師、北京市女大學生創業導師;宸冰閱讀文化傳媒創始人;《中國家書家訓》作者;《宸冰讀書》《宸冰初見》總策劃、主講人;北京十佳實體書店「宸冰書坊」創始人;喜馬拉雅最具人情懷歷史主講人;中華女子學院、傳媒大學等十三所高校客座講師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4JuZW3ABjYh_GJGVFPQO.html她致力於打造專業的閱讀文化服務機構,以點帶面,榜樣引領,重點聚焦服務全民閱讀,創造性地提出「讀書、讀人、讀世界」的大閱讀概念和「宸冰閱讀」服務模式,不僅開設《宸冰讀書》、《宸冰初見》等多個知名音視頻節目,還創辦線下書店宸冰書坊。她的讀書節目已向近4億人次輸送了700多萬字的內容,涵蓋中國文化、歷史、藝術、人物等多方面知識;舉辦各類讀書活動近300場;講座直接受益人群近萬人。
微博敬請關註:宸冰老師
公眾號請關註:宸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