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最怕養出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的孩子

2020-12-03   沛澤媽讀心理

原標題: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最怕養出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的孩子

接送孩子放學時,遇到這兩件事:

事件一:

下午放學,孩子們陸續被家長或者託管機構接走了,有一個一年級的孩子站在學校門口東張西望,身邊的老師問他:「你知道小飯桌(托班機構的俗稱)的名字嗎?」孩子搖搖頭。

老師有些著急,「你不知道是哪個,這麼多小飯桌,我怎麼幫你找啊?你知道家長的電話嗎?」孩子又搖了搖頭,又等了一會兒,見沒有人來接孩子,老師把孩子領進了學校,「我去查通訊錄,給你家長打電話。」

事件二:一天早晨,送孩子上學回來的路上,看到一個大男孩邊哭邊和媽媽撕扯,「我不去了,都遲到了,還去幹嘛?都怪你,為什麼不早點叫我!」媽媽央求著孩子:「別鬧了,先去上學好不好?「

男孩背著書包,向相反的方向走,媽媽上前趕緊拉住孩子,「對不起,今天早餐生意比較好,我一忙就忙過頭了,忘記給你打電話了。」

「反正我不去了,你和老師請假。「男孩倔強地說,」你都六年級了,可以自己定鬧鐘起床,我就一次叫晚了,你就這麼不依不饒嗎?「媽媽都帶著哭腔了。

孩子是如何變成溫水裡的青蛙的

不知為何,看過這兩件事後,我的腦子裡就蹦出一個詞——溫水裡的青蛙。美國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青蛙放進沸水中,青蛙立馬會從熱水中跳出來。可把青蛙放在溫水中,然後慢慢加熱,青蛙並不會立馬跳出來,直到水溫很高,青蛙難以承受時,它們才會試圖逃脫,可此時它已經逃不了了,最終被熱水活活煮死了。

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青蛙貪圖安逸,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所以在危險真的來臨時,毫無逃生的機會。那麼,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所以他們不會有任何的危機感,就如同生活在溫室里的蔬菜,哪一天,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會萎靡不振。

看看開頭的孩子,孩子上一年級了,記不住自己所在的託管機構的名字,記不住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不是孩子不想記,而是他覺得自己根本不需要記,平時什麼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妥當,自己根本不需要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父母已經為他做好了一切啊!

六年級了,每天要父母催促起床,否則就會遲到,哪一天父母叫晚了,把責任全部推給父母,怪父母,他為什麼會這樣想呢?因為他覺得這是父母應該為他做的啊,從上幼兒園開始,父母就這樣做,已經做了9年了,為什麼現在不做了?他已經習慣依賴父母了,何須自己承擔責任呢?

最怕孩子沒有憂患意識

在嬌慣的環境里培養出來的孩子,我們怎麼能放心讓他去社會上闖蕩呢?未來的社會的競爭一定比現在還要殘酷,而在這樣的社會中競爭,最怕的就是沒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得過且過,一旦危機來臨,就會不知所措,萎靡不振。

2020年的新冠肺炎來得讓人猝不及防,著實讓一些高收入的月光族體會到了什麼是危機。我認識一個女孩,是985高校畢業的,月收入上萬元,當幾乎每個月都花得個精光,她覺得自己還年輕,沒病沒痛,父母有自己的工作,有收入,不需要自己操心,自己工作也不錯,賺錢不就是花的嘛,可因為疫情來得太突然,公司的效益銳減,員工的收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古人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花錢大手大腳慣了,現在每個月的工資縮水了近一半,她開始入不敷出。

生活中總會有讓我們猝不及防的意外,從小為孩子樹立憂患意識非常有必要,這是一種生活技能,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挫折時,能夠臨危不懼,及早地做出預判,平穩地度過危機。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憂患意識呢?家長學會放手和優化自己。放手,讓孩子去做他該做的事情,父母不要代勞,現在的孩子普遍眼高手低,覺得做什麼都容易,只有他自己動手做了,才發現很簡單的事情,他都可能做不好,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他會總結經驗,會思考哪裡做得不好,如何改進,避免一個錯誤重複得犯,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嘛!

家長優化自己,其實是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進行改進。要發現自己的不足,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觀察孩子,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的某些你認為不好的行為,可能就源於我們的教育。比如,孩子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緒就會波動很大,有可能我們自己就是這樣的,孩子只是仿效了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