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私信回復「福利」,領取免費禮包
最近看了一篇題為《一位特級教師寫給爺爺奶奶們的10句話》的文章,覺得說得特別好,發給所有中老年人看看。
現在的爺爺奶奶們和未來的爺爺奶奶們,請把下面的內容牢牢地記好了!一定受益良多。
我和老伴是同時退休的,「夫妻雙雙把家還」了。進入了屬於我們自己的老年。我們沒有再去為社會做奉獻,沒發揮餘熱,不再為兒孫操勞,不去掙錢,不攢遺產。而是試著過起了自由、輕鬆、自助、自信的老年生活:遊山玩水、逸養天年,充分享受我們自己的夕陽人生了。
我們在北方避暑,在海南過冬。走到那,住到那,玩到那。看美景、享美食,充分享受了社會回饋給我們的美好生活,彌補了一代的缺失,找回了失去的自我。
進入老年後,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越來越脆弱,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別幻想長命百歲,時不待人,諸事儘量提前安排,充分利用這段能自己掌握自己的黃金時間,免得躺在床上動不了時再後悔。
退休了,對於我們應該擔負的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已經完成,該是社會和兒女關照我們的時候了。但是不能把「幸福晚年」寄托在兒女身上,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的現實以自己的能力來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我們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力不從心的事越來越多,別去充英雄好漢,自找沒趣,要懂得說不,別輕易答應為別人做什麼。
我的同事退休後已是存款無數,但仍躊躇滿志,拚命掙錢。每周去代30多節課,喜歡電腦和旅遊但捨不得花錢,又沒時間,總認為來日方長。但只兩年後就因癌症而去世了,病床上我去看他時,淚流滿面,追悔莫及。
我的一位前輩很有名氣的老師,退休後又代了十幾年的課,直到腦栓發作,掙錢數萬,盤點下來,全都給了兒孫了。他們要結婚,要買房,錢不夠,而老子的錢又閒在存摺上,哪好意思不拿出來呢!到最後身體不行了,掙的錢也沒了。正是他一次次的提醒,我們才沒有重蹈覆轍。謝謝前輩!
大多數的老年人都不服老:自信、自負、執著、痴心。總以為自己仍和年青一樣的無所不能。做事順利方面考慮的多,而風險卻很少考慮。
在我度夏的銀灘海濱,有一對退休老人在海邊買了房子,安度晚年,多美的事!但非要把正放暑假的孫女接來玩海。不料孩子溺水身亡!美好的晚年成了噩夢,自己毀了自己的晚年。而那個夏天就發生了兩起這樣的事。
所以我想,我們老年人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給社會和子女添麻煩也就是貢獻了。執意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不但會誤了事情,還會惹了麻煩甚致釀成事故。到不如逸養天年、養尊處優、裝聾作啞、難得糊塗、自娛自樂。
老年人可以有好多事情可做,比如:棋琴書畫、吹拉彈唱、酌酒品茶、吟詩作賦、網上遨遊、登高望遠、旅遊觀光、美食烹飪......,自己經營好自己的豐富多采、舒心安逸的晚年生活吧!
這位特級教師說的真有道理,值得大家深思!如果你覺得此文不錯,看完不私藏,分享給朋友們看看,大家都還沒見過呢~
對待孩子,愛過了頭就是溺愛,孩子的心靈就會在愛的汪洋中被淹溺。
不要以為孩子小而滿足他一切不合理的要求,越是什麼都滿足的孩子,就越沒有幸福感。我們要把疼愛孫輩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愛而有度,疼愛而不溺愛。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別看電視,您卻「聖旨」一道:「沒事,看!」這樣最壞事。作為爺爺奶奶,我們應主動地跟孩子的父母配合,不給孩子當擋箭牌。
即使當父母的教育確實有誤,我們也該背後指點一番,別讓他們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不然,他們還怎麼當家長?
疼愛孫輩,多是從物質需要上關心,吃啊、穿啊,玩啊,等等。這自然是好的,孩子的吃喝冷暖是得有人掛在心上,但是,我們也該多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使之有健康的人格。
只有做到養教並重,咱們疼愛的孫輩才會成才。
孩子天性好奇、好動,如果老年人不懂孩子的心理,不顧孩子的這些特點,難免會扼殺孩子的童心。所以,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應該找回自己的童心,不妨噹噹「老頑童」。
作為爺爺奶奶,在孫輩身上自然要多費心思,但是要記住,我們只是配角,父母給孩子的愛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試圖讓孩子在父母和爺爺奶奶中選擇更喜歡誰。
我們對孫輩的愛,不能替代父母之愛。因此,別忘了在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架上一座情感的橋樑,一面督促父母關愛孩子,一面教育孩子敬愛父母。
並且應定期讓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培養屬於他們自己的感情。
這確實是很棒的一篇文章,值得發給所有人都看一看!您說呢?
歡迎轉發收藏,將這篇文章轉發給身邊的朋友。
來源:網絡,編輯:雲飛揚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點個好看,留言評論
關注私信回復「福利」,領取免費禮包
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