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為啥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別不服氣,這個案例讓人警醒

2019-12-11     男孩家長幫

一起做好父母

昨天訪談了五年級的一個家長,有一些想法記錄下來。

五年級孩子小明(化名)的狀況是厭學,不想來學校,想在家裡玩手機。

經過和父母的交流,發現問題很大程度出在家裡。小明的爸爸工作是專職運輸司機,平時任務重,很忙,晚上要八九點鐘才能回家,如果加班的話可能要到十一二點,因此等於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難得一些休息日在家,也因為父親性格暴躁,非打即罵,孩子對父親沒有好印象。而小明媽媽是個全職的太太,還帶著一個三歲的孩子,可想而知,在家裡家務非常多,也對孩子的教育呢,缺乏必要的規劃。因為她本身的學歷是小學,只能夠認字讀呢,也會讀故事,但平時基本不讀,更多的陪伴教育就給不了孩子了。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很多問題時往往已經在小學或者初中,都會要求孩子好好學習,但根源問題就在於家庭,這些問題孩子的父母往往走兩個極端,要麼是打罵,要麼是縱容。

在這個五年級孩子身上體現的比較充分,這個大孩子是個男孩,小的是女孩,這個大的男孩從小經常被他的媽媽打罵,所以比較內向,比較敏感,今天在聊的時候呢,幾句話就哭了,其實也沒聊什麼,簡單的聊點家常,就哭。了解下來他的父母對孩子是非常嚴苛的,甚至有暴力的傾向,動輒打罵,孩子很怕父母。但對於小的那一個就是縱容,那天小孩子也帶過來了,手裡拿著一個手機,在我們訪談的過程當中他一直趴在那裡玩手機,媽媽說如果把手機拿走的話,孩子會哭鬧,在家裡甚至會摔東西,父母也沒有辦法,所以,孩子一哭鬧,立刻把手機給他了,這就導致了孩子的這種行為無序。

這個案例也充分說明,非常多的家長在打罵暴力和縱容寵溺這兩個極端中間找不到中間地帶,或者說孩子真正的教育方式就是在這兩個極端的中間——某個合適的位置。在這個區間,父母需要合適的家庭教育理念,需要正當有效的方法,而大部分家長缺少的就是這樣合適的度,合適的方法,這也是我們現在做家庭教育,做卓越父母成長營的一個緣由,或者說是一個目標。幫助那些家長從心理學、教育學的領域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度,找到他對自己孩子教育的一個合適方法,例如怎麼陪伴孩子注意,怎麼給他閱讀?怎麼來幫助孩子訂正作業錯題?這些都是細節的事情。

過去他們遇到這些情況除了縱容和打罵,就沒有其他的方式了。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做錯題目走上來,就打罵。另一些父母如果發現孩子錯題比較多,結果去縱容放縱,用一句我們也沒辦法了。

您對這個話題有什麼觀點,歡迎留言分享,在家校共育的道路上攜手同行。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3AS9m4BMH2_cNUgnz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