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合神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2020/7/15開幕
中國國家博物館南9展廳
如果在今天遇見久仰大名的古人,你會覺得驚訝嗎?他們符合你對那個人的想像嗎?你對他們的想像來自高中歷史課本,還是關於他們的文章或故事?
闊別半年之久,中國國家博物館帶來了一場全新大展: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國家博物館館藏明清肖像畫近千件,涵括帝王·皇族、雅集·行樂、名臣·名士·閨秀和學者像傳等,其中不乏成吉思汗、朱元璋、康熙皇帝等那些我們看著非常「眼熟」的大人物。
趙匡胤領銜 帝王們同場亮相
一走進展廳,仰面撞上宋太祖。只見他身形稍稍向左,著窄袖暗花紋紫龍袍,頭戴方頂黑色硬殼幞頭,兩腳平直且長,向左右平伸,長至二尺,撐足了官樣的架勢。趙匡胤的黑髯飄在胸前,淡眉,目光遠視,腰間束玉帶,左手持帶,右手垂放在袍袖之中。足下一雙皂紋靴,隨雙腳叉開,一派英姿颯颯的氣度。這是一件超大的絹本設色立軸作品,高265.5厘米,橫127.8厘米,比真人高出不少。
趙匡胤畫像軸
在明清肖像畫中,「形似」的藝術理念被發揮到極致。當時的人們更希望借圖畫留影,於是實用性的社會功能大行其道。這種寫實、重形的創作理念成為明清時期絕大多數職業畫家的價值取向,在城市發展起來後,市民階層的剛性要求成為肖像畫繪製的指南針。
然而,當我們看到展覽中兩幅截然相反的明太祖畫像,不免墜入雲霧之中,不知所措,朱元璋到底長啥樣兒?
朱元璋到底是不是豬腰子臉?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中的朱元璋,面色紅紫,留有短須,雙目炯炯有神,兩手自然置於膝蓋上,頭部戴有烏紗折上巾,身著團龍紋樣的明黃皇袍,腰扎蟒帶,腳蹬皂靴,威儀非凡之態,而另一幅《明太祖朱元璋異形像》面貌怪異醜陋,這張布滿麻點的大長臉,被民間戲稱為「豬腰子臉」。曾有說法,這是滿清入關後對朱元璋的醜化。但是,查訪歷史,我們發現最晚在明朝中期,已經出現了朱元璋這種豬腰子臉的畫像,而且當時在王公貴族府邸里也有收藏。基本可以斷定,這是明朝官方認可、默許乃至鼓勵的結果。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
最有力的鐵證出現在紫禁城中的南薫殿中藏有歷代帝王像共63幅,明太祖一個人就占了13幅。其中12幅收藏於台北故宮,一幅存於北京故宮。這些畫像分為反差極大的兩類,一類丑怪,甚至顯出兇相;一類端正肅穆,甚至有仁慈之神情。這一切很可能出於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之策劃,目的是為了塑造與宣傳明朝開國皇帝早生有異相,是真龍天子,所以這一類朱元璋的臉部特徵儘量往傳說中龍的形象上靠。
明太祖朱元璋異形像
《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曾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脖子上套了個玉璧,然後融入肉中,變成異骨隆起了。永樂十一年(1413),建孝陵神功聖德碑時,朱元璋的長相變成了「龍髯長郁,項上奇骨隱起至頂,威儀天表,望之如神」。
明清兩代畫工描繪朱元璋,就分成了所謂的正相和異相兩類。到明代中晚期,朱元璋的異相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圓臉俊相是官方和正史里的形象,對朱元璋和大明王朝具有美化作用;而長臉丑相,則是民間、野史的想像,摻入了朱元璋的低微身世和恩威莫測的性格。兩類相都可以說是「似像非像的寫意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朱元璋畫像中的圓臉正相,最有名的是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和裝成冊頁的《明太祖半身像》。前者與本展中這一幅坐像幾乎一模一樣,但是,如果兩廂仔細對照,不難發現,國博這一幅應是臨摹台北故宮這一幅。台北故宮藏的這一幅面部表情仁慈寬厚中透著一絲英氣與威嚴,而國博這一幅缺少這兩點。
在此圖右下側,有朱文方印「俞明恭摹」,畫的是朱元璋正相中較為標準的畫像,是其壯年形象。兩者比較,顯然是晚清民國時期畫家俞明所繪的這一件臨仿了明代這一件作品。兩者的差距在於人物臉上的神氣與氣勢。台北故宮藏畫像和緩的表情中有一種威嚴之氣,而俞明所繪只是和善的樣子,不見心機。
玄燁像畫出了中國畫沒有的凹凸
西方繪畫對清代人物畫的影響和滲透一開始主要體現在宮廷畫院之中。從康熙時期開始一直到干、嘉年間,一批西方畫家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等人陸續被召進宮廷,從事繪畫創作及一些藝術設計活動。他們的到來,也影響了中國畫家的關注,許多畫家非常認真地學習西畫(當時稱作「海西法」)。
具體來看,當時「西洋」畫法對中國畫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凹凸法」的運用方面。康熙及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在人物造型上大量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明暗凹凸之法。清人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言:「中國只能畫陽面故無凹凸,而西洋畫則兼畫陰陽,故四面皆圓滿也。」
玄燁像
國博展出的這一幅《玄燁像》受西畫影響的痕跡十分明顯。畫面刻畫細膩,造型精確,特別是人物面部膚色與真人相近,眉眼鼻唇的描繪凹凸分明。與中國傳統的肖像畫比較,以西畫法表現的人物,突出了外形的相似度,而未能突破外表的造型局限,達到攝取物象骨骼和風韻的目的。這樣的肖像畫,看久了,總覺餘韻較少。反觀宋太祖趙匡胤立身像,氣度非凡,風神瀟洒,這才是這一幅帝王肖像所要達到的真正目的。
在本展中,觀眾可以見到許多中學課本里的古人,特別是那些帝王,曾經是歷史書中每一個章節的重點插圖。在國家博物館館藏人物畫中,帝王和皇族成員在明清肖像畫中占有重要部分,甚至出現同一個人在同一時期多種不同版本的肖像畫。這些帝王和皇族肖像,多以寫實為主,以形寫神,賦色厚重,畫工精湛,多為職業畫家所為,且多不具畫家姓名,是明清時期傳神寫照的典範,是一種兼具觀賞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畫,具有「成教化,助人倫」的社會功能。
如今,這些帝王與皇族或坐或立在展廳之中,縈繞在他們身邊的是那一段段並未久遠的歷史。駐足在前,常常令我們陷入到歷史的沉思之中,仿佛可以與他們平等對話。
文|王建南
編輯|史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