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女人兩台戲:「二十」笑中帶淚 「三十」綿里藏針

2020-07-23   北青藝評

原標題:7個女人兩台戲:「二十」笑中帶淚 「三十」綿里藏針

二十歲,帶著青春的光環,飛揚、洒脫、未來無限;

三十歲,綁定沉穩的氣場,淡定、從容、輪廓清晰。

這是人們談及年齡時熟悉的想像與模板,但除了這些固定搭配,二十歲與三十歲的人生又是何種光亮,還有哪些色彩?處在二三十歲當口的女性,又如何與自我相處,怎樣擁抱世界?

電視劇《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以年齡入題,用七位身份、性格各異的女性的故事,將年齡焦慮切開一個個側面,把觀眾帶入她們的際遇。「二十」笑中帶淚:在青春這個洋溢的杯盅里,輕易就能盛滿的不只芬芳與香甜,也有煩惱憂愁的苦酒;「三十」綿里藏針:在舉臂歡呼的時刻,腳下未必是峰頂,眼前可能也不是變小的眾山,一座座土堆、丘陵、絕壁仍綿延不斷。

一陣哄堂大笑之後,大學教室的最後兩排,《二十不惑》里的四位畢業班女生和《三十而已》里的三位職場女性目光相接,看清了彼此的模樣。妹妹們聊著少女心事,憧憬未來人生;姐姐們感慨青春美好,吐槽瑣碎日常。

一邊是向著三十歲邁進的步履不停,一邊是回想二十歲光景的眷戀不舍,《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這番聯動,將對兩個代際女性的觀照連結在了一起。銜接相通的不只是年齡,更是成長的軌跡、生活的接力與命運的行道,青春與成熟、未知與穩定,這兩組看似相對的概念實則是一體兩面,最終總殊途同歸。我們習慣給過往加上柔光濾鏡,把渴望繪成五彩斑斕,但往昔或未來都不過是當下的不同時態,而當下,則總是不曾美顏,充滿噪點。

於是,我們看到,二十歲與三十歲的她們同樣承壓、同樣憂慮,單槍匹馬與命運對飲之時,她們同樣在遊刃有餘和左支右絀間不斷切換。

《二十不惑》:青春劇終於走出空中樓閣

「我們都是這個新世界的實習生,滿懷期待地想要給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溫柔地說一句,初次見面,請多關照。可這陌生的世界卻告誡我們,初次見面,你在這裡,微不足道。」《二十不惑》借這段獨白道出劇集的旨歸:即將步入成人社會之時,這群「too young too old」的畢業生登上前行的小船在激流中橫衝直撞,帶著稚嫩的勇氣和天真的信念同世界碰撞出火花,有光芒也有陣痛,有甜美也有苦澀,這就是每個人必將經歷或曾經體會的青春。

貌美高冷,希望畢業就結婚的梁爽;家境平平,為留在大城市不斷奔波找實習的「社畜」姜小果;熱愛遊戲與漫畫,被強勢老媽規劃人生的「二次元」宅女羅艷;「大碼女孩」,夢想成為明星經紀人的追星少女段家寶。劇集提煉的四種人設,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代女大學生群像。

室友不和、欠錢不還、遭遇渣男、畢業去向、職場潛規則、網絡暴力等一系列事件從點到面,構成這些大四女生在從校園到職場的快速裂變時期,可能經歷的生活狀態。

「愛錢有沒有錯?」「底線在哪裡?」「顏值即正義?」「真相,越求越模糊?」每集的小標題都是一個「20歲」拋出的困惑,卻體現著超越具體年齡階段、對具有共性的現實話題的探討和思考。

這樣的提煉、全景式呈現和精準把握現實痛點,讓劇集離失真狗血更遠,離真實日常更近。借著修改Wi-Fi密碼暗戳戳表達對室友的不滿,唯粉、團粉、牆頭粉等「術語」掛在嘴邊,說好要複習考試又忍不住拿起手機打遊戲,好心借錢反遭唾罵,遭遇「咸豬手」媽媽卻讓你別穿裙子穿褲子,教長輩用手機壓不住自己的急脾氣……這些場景的可愛、逗趣、狡黠、無奈、失落、煩躁都充滿煙火氣,幾分隨性、幾分靈動的詮釋里,「編」與「演」的成分被降低,真實感得以高濃度提純,讓我們忍不住欣喜她們的欣喜,憂愁她們的憂愁。

為愛不顧一切,生活紙醉金迷,宿舍豪華高級……這些是過往許多青春劇的「標配」,對跌宕起伏和奇觀想像的盲目追求讓「青春」的味道變得飄忽,失去了原有的重量和深度。《二十不惑》則在讓空中樓閣落地的過程中恰到好處地挖掘出那些「真實的迷茫」,近乎白描的手法擺脫了青春劇常用的懷舊敘事、愛情想像,如同導演黎志所言,以「更接近生活真實面貌」的視覺和戲劇風格呈現故事。當觀者開始感慨「自己和劇中人的悲歡可以相通」,劇集的不懸浮也就得以實現。真實才有共鳴,貼近才能共振,普遍才會共情,劇集裡的青春年華走到你我身邊,召喚我們去掉美化和幻想,與那些歡笑有趣一樣真實的困惑彷徨浮出水面,來得更加動人,更有力量。

二十歲的花樣年華,看起來什麼都好、做什麼都對,只需勇往直前去拼去闖。然而即便穿上勇敢和信心編織的鎧甲,也仍不免跌跌撞撞、頭破血流,大人們眼中的排異反應或許只是小打小鬧的必修課,但眼前的執拗、煩惱就像狂風暴雨,總覺得會隨時將自己的小船掀翻。

《三十而已》:「大女主」戲終於擺脫「爽劇」邏輯

一路升級打怪,好不容易走到三十歲,「而立之年」的標籤就能讓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嗎?「中年困境」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而《三十而已》則關注處在「沒有了二十歲的洒脫肆意,沒有過四十歲的雲淡風輕」的年齡段女性的「困」與「難」。不管在什麼年齡、何種階段,我們都在不斷重複滾著一顆石頭上山,或許輕重不一、大小不同,但始終在我們手中,如影隨形。

在二十歲女生的心中,「全能太太」顧佳擁有一種三十歲的「完美人生」:丈夫帥氣多金、兒子乖巧懂事,自己顏值在線、廚藝了得、審美高級、學識淵博,一切看起來都井井有條,歲月靜好。而站在三十歲的路口,王漫妮和鍾曉芹看起來似乎也不錯:前者憑藉自己的工作能力一路晉升,在大城市不斷打拚;後者工作踏實,生活安穩,與丈夫經營著小家庭。

但表面的平靜之下,她們的問題也隨時出現,她們的生活也遠遠沒有「容易」二字。

對顧佳而言,中上階層的優渥生活比下有餘,比上不足。於是,她要對家裡的生意事事操心,為了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放下身段,對覬覦丈夫的女人利落出手,兒子被人欺負時放下體面勇敢還擊。顧佳鮮亮麗的生活背後,是密不透風的壓力。

努力、勤奮、敬業的滬漂王漫妮到上海八年,卻仍無法獲得歸屬感。她覺得自己就像遊戲「吃豆人」,必須不停吞食才能生存下去。被催婚催回家、房租漲價、護膚水見底,大大小小的瑣事都挑動敏感的神經。王漫妮眉眼溫柔的笑容背後,是前路漫漫的乏力。

從小被寵大的鐘曉芹雖已成家,但在心理上卻「未成年」,意外懷孕讓她無措,也愈發暴露出「合租式婚姻」的重重問題,安於現狀的生活被一個接一個意外逼迫著、推動著向前。鍾曉芹穩定平凡的日常背後,是打破僵局的無力。

由此,三個女人在各自三十歲的人生節點上,都經歷著自己的困惑,也嘗試走出舒適圈,追尋人生的多種可能。

要麼是「瑪麗蘇」式的女主角通過依靠男性走上人生巔峰,要麼是從傻白甜逐漸黑化,一路開掛最終成為贏家,一段時間以來,眾多「大女主」戲走不出「爽劇」邏輯,在窠臼里打轉。前台披掛上陣的是女性,後台操控走向的還是舊有定式和他者凝視,真正意義上的女性故事仍舊缺席,立體多樣的女性角色依然鮮見。

儘管對女性議題的探討總離不開婚姻生育、職場歧視、事業家庭三大板塊,但《三十而已》嘗試突破這些話題本身的複雜情節、家長里短和情感糾葛,而是以此為背景,讓一個個不完美的人物輪番登場,在一地雞毛的生活里展現不群的一面。

如何權衡家庭與事業,如何面對挫折再出發,如何在現實和理想之間取捨,如何聽從內心的聲音……不難發現,在三位女性彼此不同的煩擾與困境之下,於原有慣性被打破、平衡局面全面崩盤之際,反思和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突破自我才是《三十而已》的題眼所在。只要想改變,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無論大步奔跑還是踉蹌蹣跚,只要開始了就別停下。在這樣的維度上,「三十而立」也就不過「三十而已」,有建立亦有打破,之後又將立於新的廣闊天地。

七個女人在慾望和底線間的掙扎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對女性群像的塑造共同傳遞著這樣的理念:年齡只是數字,而非紅綠燈或指向標,沒有一往無前和止步不前的區別,也沒有向右安穩向左反叛的分野。

沒有「金手指」,而有精氣神;跌倒再爬起,從不曾放棄;有慾望艷羨,更有原則底線——在極具代入感的講述中,劇中人的拼搏、努力、堅守、執著照亮了劇中人物的故事,也溫暖著螢幕外的你我。

這樣的光亮,是姜小果面試失敗後主動爭取到機會,是段家寶為保住實習機會笨拙卻又認真的嘗試,是王漫妮對不擇手段的同事乾脆果斷的還擊,是顧佳為了孩子與家庭讓自己堅硬起來。

初出茅廬的二十歲,有簡單直接的快樂,也有密密匝匝的焦慮;摸爬滾打到三十歲,有不甘放手的心愿,更有重重疊疊的顧慮。她們的果敢、抗爭、衝突、前進都註定不會一帆風順,迴環往復、小心翼翼更像真實和常態。

比如姜小果,在實習轉正的關頭髮現上司高頻使用相親軟體的「秘密」,她的第一反應是擔心自己職位不保,更擔心即便留用也會在日後被領導「穿小鞋」。於是,她不僅跑到上司面前表忠心,甚至主動幫上司在同事面前打掩護頂包。但在發現上司已婚的身份後,她選擇毫不猶豫地說出真相,憤而離職。

又如顧佳,她為了讓兒子進入頂級幼兒園而懇求王太太幫忙,為王太太做蛋糕、重拾望遠鏡的使用方法,甚至在電梯停用時光著腳從21層護送王太太下樓,把好穿的拖鞋留給對方。但在眾多家長提議將患有癲癇的孩子從幼兒園趕走時,她毫不猶豫地發聲阻止,哪怕被其他家長記恨,也不能任由歧視的種子生根發芽。

無疑,她們都守住了底線,堅持了原則,也在正義感面前拿到滿分,但她們既不「偉光正」也不「高大全」。忍氣吞聲、委曲求全不少分毫,因慾望、成功而掙扎也不諱言,但正是這樣的矛盾體和難取捨才更顯真實。觀眾將自己的情緒注入其中,提著一顆心看劇中人究竟作何抉擇,也不知不覺間捫心自問。一來一回的觀望和思索間,當劇中人終於朝著期待邁進,我們也跟著長出一口氣,與她們一起卸掉惴惴不安和心頭負重,並在心中積蓄起不惑和無畏的能量。

編劇張英姬將《三十而已》形容為「一個三個女人爬山的故事」。鍾曉芹盲從地跟著大家向上爬,有一塊小山頭、小天地就會滿足幸福。王漫妮卯足了勁向上爬,爬到了一個頂峰就要去攀登下一座山。顧佳在出發前就將一切規劃好,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她都要義無反顧地爬上去。

無論二十歲還是三十歲,在不斷受錘的人生里不斷向上、不斷攀爬、不斷跨越,都是永遠的課題。攀登的過程塑造著個人的成長,也構成了奮鬥青春的圖景。套用近來熱度不減的《乘風破浪的姐姐》的slogan:「去征服,所有不服;去會見,所有偏見;去拒簽,所有標籤」,不畏年齡、不懼挑戰、堅強自信都是女性魅力的名片和註解,披荊斬棘、乘風破浪、保持輕盈的內心,「成為自己」就在不遠的地方。

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閱歷經驗,二十歲的女孩和三十歲的女人各有困境難題,都需不斷探索。作為話題劇,儘管二者仍不免存在為增強可看性刻意製造衝突、人物關係遞進缺少層次等問題,但立足現實的勇氣、直面問題的魄力都成為劇集直擊人心的「定海神針」。

礪礪一生,考驗重重。「二十不惑」,敢於直面困惑,「三十而已」,勇於笑對風雨。不定義、不迴避、不固化,稜角或是圓融,簡單或是複雜,承壓與困難並非某個年齡的專屬,一切艱難險阻,是必經之路,亦是別樣風景。

人生試水期與打破舒適圈時的慌亂不安和捉襟見肘是那般親切,讓不論性別與年齡的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收穫勇氣、堅定內心,或許就是這七個女性故事的迷人之所在。

文|曹雪盟

編輯|於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