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讓孩子扎堆上輔導班,看完這篇再做決定

2019-07-31     唯寶陽光嬰童學園

前幾天,我跟媽媽視頻。一直纏在媽媽身邊寸步不離的小侄女,卻罕見地沒有露面。

小侄女正在讀二年級,現在應該在家享受假期。

我就問了一句,小侄女跑哪玩去了。

媽媽說,她去補習班了。而且還是那種連著上一個月,沒有周末的補習班。

早上八點半送過去,下午五點半接回來,午飯也在補習班解決。

這種填鴨式的學習,究竟能把多少知識注入到孩子的腦袋裡?

孩子也是需要勞逸結合的,本來平時上學就很辛苦了,現在連假期也剝奪了,就不怕她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

面對我的發問,媽媽也表示很無奈,誰讓她學習跟不上啊,只能利用假期趕上去。

我知道,我說什麼也沒用。而且這種情況,也不少見,但我還是想嘮叨嘮叨。

愛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只是把孩子這樣「圈養」起來,埋頭故紙堆,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我理解做父母的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但是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只靠學習是不夠的,還要鼓勵孩子走出去多運動。

美國芝加哥的一所學校開展過一項「零時體育計劃」的項目,就是每天早上在正式上課前,讓學生提前到校,跑步或做其他運動。

當學生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達到最大攝氧量的70%時才開始正式上課

這項計劃剛開始遭到很多家長反對,他們覺得孩子本來就不願意早起上學,那再運動會不會讓孩子更加疲憊,睡眠不足呢?

項目結果跟家長擔憂的正好相反,運動後的孩子十分清醒,心情愉快,記憶力、專注力都顯著增強,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提升了。而且在全美30%的人體重超標的背景下,這所學校的體重超標率只有3%。

他們還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上午第二節課上最不喜歡的數學課,第二組在下午第八節課上同樣的數學課。

結果顯示,第一組的學習成績比較好。

專家解釋,這是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在起作用。我們人體在運動時會產生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而它們正好和學習有關。

多巴胺,是一種正向的情緒物質,傳遞興奮和令人開心的信息。

血清素,跟人的記憶力有關,血清素增加,記憶力也會增強。

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關,它使人們的專注力增強。

運動完後,這三種物質在上午第二節課時還在大腦中,但到下午就消耗殆盡了

無獨有偶,澳大利亞一項針對29所小學的757名學生的研究同樣發現,身體更強健的孩子在NAPLAN(澳大利亞統一考試評價體系)中的分數更高,專業體育教師的學生有更高的計算能力,讀寫分數也更高。

運動,在促進孩子腦部發育方面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除此之外,運動還能增強孩子自信、培養孩子協作精神、調節情緒、提高體能、預防近視等等。

運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要發展一項運動,須得掌握基本動作。

那麼,孩子開展基本動作的適宜時間是什麼時候呢?

《Developing Physical Literacy-A Guide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Ages 0 to 12》是加拿大發布的一項針對0-12歲孩子體育素養發展的指南,裡面提到孩子學習基本動作(爬、走、跳、跑、投、鑽、平衡、翻滾等)的年紀和身體發育歷程之間的對照關係。

4歲前,孩子的身體還未發育得足夠成熟,系統訓練基本動作為時尚早,這時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各種環境下,儘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探索每項身體活動的機會。

4-6歲,孩子的肌肉和神經等硬體,有了一定發展,孩子進入「準備學習」狀態。這時父母需要給孩子一些指導,幫助他們多加練習,讓孩子保持樂趣,進而發展成一種自信。

6歲之後,孩子迎來學習基本動作的最佳時機,這時父母主要做的還是指導和訓練。

10歲後,如果孩子還沒掌握一項技能就需要及時介入。著手越早,孩子越能培養自信。

指南還介紹了1-7歲孩子具體某個基本動作的學習時間表。

藍色條表示孩子的身體還未準備好學習這項技能;

綠色條表示開始學習;

黃色條表示最佳學習時間;

紅色條表示,如果孩子未學會這項技能,需要及時介入。

以游泳為例,孩子大概從4.5歲開始學習游泳,最佳時機在5.5-6.5歲。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理論層面的討論。畢竟每個孩子間存在著差異,對於各個動作的學習和發展,也不盡相同。具體到實踐中,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以上,只是對孩子習得基本動作的討論,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什麼合適的運動項目呢?

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對3-6歲的學齡前兒童,提出了每天運動的具體意見。

《指南》建議,學齡前兒童在一天內各種類型的身體活動時間累積要達到180分鐘以上。其中,中等及以上強度的活動累積不少於60分鐘,每天至少進行120分鐘的戶外活動。霧霾、高溫、高寒等天氣,可以選擇室內活動,不應減少運動總量。

這180分鐘,可以分2-3次完成。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宜。

至於活動項目,可以選擇山中徒步、觀察昆蟲和植物、散步、單車、平衡車等。

這裡特別說一句小孩騎車的好處。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的一項研究表明,在提升人們精神健康方面的有效性上,騎行排名第2。

而國內另一部《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在參考國際上28個指南推薦意見的基礎上,針對6-17歲的青少年,提出了每天身體活動的推薦量。

每天至少累計達到60分鐘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包括每周至少3次高強度身體活動,每日螢幕時間限制在2小時之內。

·雖然這部指南對運動時間和強度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是沒有明確指出各年齡段適合的運動項目。這裡,我們簡要介紹《加拿大體育運動指南》對這個問題的解答,供大家參考。

5-7歲:主要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比如滑冰、游泳等,切忌強度大、時間長。

8-11歲:這時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仍然要以興趣為主,避免風險高、對抗強的項目。孩子可以選擇桌球、羽毛球、舞蹈等。

12-17歲:可以承受中強度的體育學習,比如籃球、足球、武術等。

另外,除了運動時間、強度、項目的強調,我們還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和父母的影響。

不要讓孩子為了運動而運動,如果孩子不喜歡這項運動或者力量實在達不到,也不要勉強,不然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對運動失去興趣。

父母要多參與進孩子的活動中,這樣才能感染孩子,和孩子一起享受樂趣。

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肖煥禹曾指出:「從養成課外體育鍛鍊習慣而言,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超過學校,尤其是父親對孩子的運動習慣影響最大」。

前段時間,我國實施了一項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裡面提出要讓每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藝術技能,「體育科目要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喜歡運動的孩子無疑更受偏愛。

動作研究領域的兩位先驅格賽爾和麥克格雷也都認同,運動是促進兒童其他各方面發展的重要通路。

即使讓孩子上輔導班,也要合理分配時間,不能把孩子捆綁在教室里。

孩子身上每一處運動都會牽涉學習,對孩子來說,最高效的學習就是在「玩中學」「做中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_MhSGwB8g2yegNDwy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