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後別催寫作業,先花20分鐘做這件事,孩子成績讓人刮目相看

2020-01-12     明智家庭教育

01

讓孩子當老師,主動學習


很多父母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沒寫完趕緊去寫!」殊不知,這句話帶給孩子的心理暗示可能是:「難道你們只關心我的作業嗎?」


而一旦孩子覺得父母不愛他了,不關心他了,他便會通過寫作業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等行為來和父母對抗,以達到吸引父母注意的目的。這樣做的後果,既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也影響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感情。


而優秀父母,就會像上面故事中提到的農民父親一樣,認真傾聽孩子講述他在學校學到的東西,讓孩子來當老師。


孩子在當老師的過程中,會自然地把當天學到的內容重新在腦海中過一遍,既加深了印象,也能很好地梳理下知識點,為一會兒做作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重點是,孩子通過「當老師」,可以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終產生主動學習的動力。


當孩子開始懂得主動學習時,他的比較對象就不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每當他進步一點點時,都會獲得足夠的成就感,然後再由成就感產生更大的動力去學習,由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孩子能夠不斷進步,越來越好。


一位老師曾用兔子和胡蘿蔔來比喻孩子的學習。


當你拿著胡蘿蔔在兔子面前奔跑時,兔子也會不斷地往前跑。就好像父母告訴孩子,「你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呢?因為這樣才能進重點學校,將來才有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這是別人在用外界的誘惑來驅使孩子向前,只是學習的初級境界。如果誘惑消失了,那孩子就會停下腳步。


而更好的狀況是,沒有胡蘿蔔,兔子也會往前跑。為什麼呢?因為這隻兔子熱愛奔跑!它覺得在奔跑當中獲得很多的成就感,不管胡蘿蔔或其他外界的誘因存不存在,它都會自動自發地往前跑。


放到孩子的學習上就是,不需要父母每天在孩子耳邊嘮叨學習有多麼多麼重要,你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怎麼怎麼樣。不用父母嘮叨,孩子自己就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這,則是最佳的學習境界。因為自身能從學習新知中感受到樂趣而學習!


讓孩子「當老師」,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愛上學習。



02

先寫作業?先吃飯?順序很重要


由於經過了一下午的學習,孩子中午儲備的能量已經快被消耗殆盡,所以很多孩子一進家門就喊著餓。這樣的狀態是很難學習的。


可是,如果先讓孩子吃完晚飯再去寫作業的話,效率又會降低,因為人在吃完飯以後會變得懶洋洋的。


所以,到底該先寫作業還是先吃飯?有專家建議說,孩子寫作業在晚飯前進行最好。


家長可以在孩子回來時,先準備一些水果,讓孩子先補充一點能量後,再去寫作業。等作業寫了一會兒後,再讓孩子休息一下,然後,在孩子休息的這段時間內,家長再去準備晚飯。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準備晚飯,因為孩子聞到飯菜的香味時,很難再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如果做不到晚飯前做作業,那就讓孩子在吃晚飯後多休息一會兒再做作業。



03

孩子學習時,家長最好這樣做


上面的故事中,那位農民父親是一邊陪著孩子寫作業,一邊翻看孩子的課本。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孩子,如果孩子也不懂,就讓孩子第二天去問老師。


在這個過程中,父親一直向孩子傳達的一個理念就是:我也在學習,不論多大年紀,都要有一顆想要學習的心。無形之中,就給孩子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而且,向孩子問問題,既能滿足孩子的成就感,還能幫助孩子查漏補缺,發現學習盲點。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


當面對孩子的各種學習狀況時,我希望家長能夠做到:


儘量給孩子營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不要一邊看電視或玩手機,一邊監督孩子寫作業,你都沒有給孩子做個學習的榜樣,孩子又怎麼會聽話?


當發現孩子寫作業拖拉、不專心時,別急著訓斥孩子,你越急,孩子越緊張,越做不好。你只需告訴孩子:寫作業是他自己的事,如果到了睡覺時間作業仍沒做完,那也不許做了,明天讓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吧。適當地讓孩子承擔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他才能長記性。


當孩子玩不夠不想寫作業時,你一個勁兒的催促一點用都沒有。不如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跟孩子商量還可以再玩多長時間,過了這個時間後,孩子就要去寫作業。由孩子自己做的決定,他會去遵守的,畢竟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只是不太喜歡被命令。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大多體現在細節之處,教育亦如此。你和其他家長在教育上的差別,往往是由孩子放學回家後的那20分鐘決定的,家長一定要好好利用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Bufn28B8wMrh2LiRC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