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出演「仙俠劇」,網友大呼又一男神「跌落神壇」

2019-07-16     我是錢某某







前段時間,張震真是頻頻上熱搜。


先是微博發布狀態,確認與美國小鮮肉「甜茶」合作電影《沙丘》。

同框的甚至還有「海王」 和「滅霸」,惹得一眾迷妹瘋狂尖叫,大呼「活久見」。


後是主演的電影《雪暴》上映,憑藉紮實穩定的演技,引來一票網友怒贊「張震帥我一臉血」。

可是以上這些,對於吃瓜群眾來說,都不如張震要拍電視劇這事兒,來得更勁爆。

而且,還是《三生三世》這種呼風喚雨的仙俠劇。


消息一出,粉絲立馬炸了鍋。

「你要是被綁架了就眨眨眼睛」、「震哥你是不是缺奶粉錢了」,還有人說張震是「跌落神壇」。

我也不禁疑惑,這個被無數大導演青睞的「電影咖」究竟怎麼回事,難道導演都不找他拍戲了?

可你若問他本人,他一定會說(帶著台灣腔那種):「我從沒拒絕過拍劇啦,這個劇本很有意思,想拍就拍嘍。」

其實你發現了嗎,我們總愛把喜歡的人捧到天上去,以此顯示自己的高級。

可出道28年,張震還是張震,他從沒改變過,也不需要被神化。

因為你越了解張震,就越能知道他自身所散發的魅力,已經足夠吸引人——那種真實的、純粹的魅力。




1976年,張震出生於中國台灣。

父親是演員張國柱,母親是體育老師。

他還有個哥哥,也是一名演員。

十二歲那年,並不怎麼喜歡演戲的張震,被父親連哄帶騙地去見了導演楊德昌,拍了他演藝生涯中堪稱巔峰的電影。


這部電影,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一上映,全台轟動,張震徹底紅了。

紅到上課有人趴在窗邊偷看,去夜市買花枝丸有女生要簽名。

剛出道就這麼成功,這是多少演員夢寐以求的事情,可他卻對演戲沒了興致。

在拍《牯嶺街》的9個月里,張震為了成為小四兒,他經歷了一場壓抑痛苦地自我催眠。

以至於拍完殺死小明的那場戲後,他真的以為自己殺了那個女孩。

在世人眼裡,當個電影明星有錢有名又受人追捧,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美差。

可張震卻不以為然,他不喜歡,真的做不來。

拍完《牯嶺街》,張震雖然也參演了《臥虎藏龍》《天下無雙》《地下鐵》等電影,但大多是以一種玩樂的心態。

直到2003年,鞏俐讓他改變了看法。

在電影《愛神》中,王家衛讓他和鞏俐飾演一對充滿情感糾葛的戀人。


鞏俐的演技那自然沒得說,她把自己的專注和熱忱,全部傾注在了這個交際花華小姐身上。

她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都在傳遞著華小姐的撫媚、妖嬈。

在現場看鞏俐演戲,張震驚呆了,他從來沒看過這麼震撼的表演。

他回憶說:

「鞏俐作為一個如此知名的女演員,沒想到還那麼真摯。她的情緒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並且源源不斷,她的每一個毛細孔都在演戲。」


說這話的時候,在他臉上還能看得出驚訝和佩服,仿佛那個畫面就一直定格在他腦海里。

那一刻,張震愛上了表演,他要成為像鞏俐那樣優秀的演員。

於是不久後,當我們再看到他時,仿佛就有了些不同。

《吳清源》里,他從十幾歲的少年演到七十多歲的老年,用催眠一樣的表演方式,將圍棋大師吳清源那種平靜外表下的張力刻畫得很到位。


《一代宗師》里,他打著剛猛的八極拳,一出手就大殺四方,光芒甚至蓋過了葉問。

他用內斂沉穩的演技,將「大隱隱於市」的一線天詮釋得極好。


《繡春刀》里,他鬱郁不得志,卻用小人物的抗爭,去守護心裡那點情誼與理想。

在每個表情里,都讓我們看到了特工沈煉那種重情、忠誠的內心。

如今喜歡是真的,當初不喜歡也是真的,他從沒標榜過自己對演戲的 「從一而終」。

而作為觀眾,我們慶幸他遇見了鞏俐,才能在今天看到他如此多變的角色。



關於張震,網上曾流傳過一個段子,相信你也略有耳聞:


試想,在如今的娛樂圈,能擁有如此勵志勤勉的人設,是多少明星想立都立不起來的。

可張震卻劍走偏鋒,非得還原事情真相,不惜戳破觀眾心中的崇拜。


他說自己沒學過潛水,圍棋水平也一般。

八極拳倒是認真練過,可比賽只是套路拳法,拿的是一等獎,不是冠軍。

其實,即便這些技能沒有傳說中那麼專業,也不妨礙觀眾對他的敬業表示欽佩。

畢竟在現在的演藝圈,能看到這樣為角色付出時間和精力的演員,實在太難得了。

可張震又說:「我比較笨,學習角色的專業,是還原人物真實性最快的方式,這沒什麼好炫耀的。」

技能學了是真的,沒學那麼好也是真的,他從沒吹噓過自己的敬業有多高尚。

好在,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作為一個實力派,他曾四次入圍台灣電影金馬獎,三次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可遺憾的是,每次都與影帝失之交臂。


就連一向苛責的媒體都開始為他鳴不平:古天樂都拿到影帝了,下一個該給同樣萬年陪跑的張震了。

可他自己卻對「影帝」的頭銜並不十分在意:

「能拿影帝當然好,那是一份肯定,但如果沒拿,也不會改變我演戲的初衷。」

對張震來說,演戲為的是角色、為的是觀眾,可從來不為名利。



出道多年,張震演了無數角色。

要說起代表作,那不得不提侯孝賢導演的《最好的時光》。

在電影中,張震與舒淇跨越了不同的時代背景,訴說了一段三生三世,情緣未了的愛情。

1966年,當兵的少年與撞球間的計分小姐,一場純凈真摯的戀愛夢。



1911年,革命黨人與青樓女子,一場感人遙遠的自由夢。


2005年,創作歌手與心臟病人,一場冰冷現實的青春夢。

他們在電影中,愛得真摯、愛得用力、愛得糾結。

有人說,最帥的張震和最美的舒淇,都留在這部電影里了。

除了《最好的時光》,他們還合作過《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刺客聶隱娘》和《天堂口》。

也因為如此,在觀眾的心目中,張震和舒淇是最登對的熒幕CP,他們理所當然要在一起。

就連舒淇本人,也曾在《康熙來了》中開玩笑說,如果張震當年主動追她,她一定會答應。

可愛情,是最拷問內心的東西,不愛的人終究是不愛。

2013年,張震和莊雯如結婚了。

兩年後,女兒小源寶出生。

而舒淇,也在3年後嫁給了馮德倫。

如今的張震,愛逗女兒,愛老婆逛街,回歸家庭的他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


而現在舒淇的微博里,我們還經常能看到她和張震女兒小源寶的合影。

愛情這東西,騙不得別人,更騙不得自己。

對觀眾來說,我們腦補了一場空歡喜。

可對張震來說,他只是一如既往地遵從了內心,對於演戲,亦或者感情。


在現如今這顏值當道的娛樂圈,帥哥型男比比皆是。

可張震卻春風化雨,單憑氣質這一樣東西,就甩出他們九條街。

知乎上對他有這樣一段解讀:

他可以正氣也可以邪氣、可以清淡也可以濃郁、可以是貴族也可以是流浪漢......

他擅長把其中任何一種拎出來,強化並延伸出一個角色的整體氣質,而把自身其它氣質都淡化隱藏起來。

1997年,在《春光乍泄》里,張震飾演週遊世界的台灣青年張宛,他青澀、純粹、理想主義。


在昏暗的鏡頭下,張震散發的那份少年感與靈氣,是照進黎耀輝心中的一抹陽光。

2007年,在《呼吸》里,張震飾演的死刑犯張真。

沒有一句台詞,他僅用眼神就把那種壓抑、痛苦、掙扎的情緒傳達給了觀眾。


有人說,是張震用眼神撐起了這部韓式犯罪情慾片。

更有人說,看完電影,我居然愛上了這個死刑犯。


2018年,在《無問西東》里,張震飾演歷經困頓的職場廣告人張果果,他外表平靜內心澎湃,是片中四段故事裡最貼近真實生活的角色。

在影片最後,張震面對四胞胎時所說的那段口白,更是引起了無數觀眾的共鳴。

「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


有人說,整部電影中,張震的故事最讓我鼻酸,因為他正是那個「最初」的,卻又回不去的自己。

事實上,導演選擇張震出演這個角色,正是看中了他身上與張果果所相同的品質,就如他在電影里的那段台詞一樣: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如今,我們常用「油膩」來形容世故圓滑的中年大叔。

可張震卻是已過不惑之年後,仍保有少年感的為數不多的男演員。

有媒體曾評價,張震的眼睛是繼張國榮、梁朝偉、金城武之後,最具殺傷力的第四雙眼睛,在他硬朗冷峻的眉宇間有一種乾淨純粹的疏離感。

我想,這份少年感正是源於他的本真與純粹。

也正因如此,讓他能夠被賦予豐富的情感與故事。


這麼多年,張震在不同的導演與角色之間,不斷地學習、吸收,也日益成熟。

如今,張震那種由內而外散發的氣質與鋒芒,已經無人可以忽略。

一個人成功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因為運氣,有的因為實力,有的因為自律。

而張震能走到今天,大概是因為他足夠真實。

真實的面對自己、真實的面對角色、真實的面對觀眾。

就像侯孝賢說的:「張震人特老實,而且質地好,他現在越來越會演戲了,磨練磨練就不得了。」

少一些虛幻飄渺的名利,多一些柴米油鹽的生活。已過不惑之年的張震,非常清楚什麼才是值得在意的東西。

「我沒有太多野心,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去做什麼,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最重要。」


一路走來,張震始終毫無保留地與內心、與外界真誠地對話。

不迷失自己,不捨棄初心。

在這個人人振臂高呼「be real」的時代,他才是真正值得我們「respect」的存在。

所謂的「影帝」何時能得到,我們無從知曉。

但可以肯定的是,張震的初心與本真,會在他的下一個、下下一個角色中讓我們看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OL7CGwBmyVoG_1Z6nx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