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靚穎、張雨綺離婚:我發現了婚姻失敗的共同點

2019-08-14     我是錢某某







去年,張靚穎與馮柯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這與外界的流言蜚語無關,和她內心的空洞匱乏有關。


張靚穎是一個渴望父親的人。


童年時,父親總是在跑長途,每個月都有近20天不在家。



她在匱乏中長大。

未曾真正體味到父愛,也未曾被父親寵溺疼惜。


上小學一年級時,父母正式離異。



她跟著母親。


從此,父親從她的生命里正式缺席。


更為慘烈的是,父親不僅人缺席,愛也缺席。


父母離婚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母親因沒錢,需要張靚穎每月騎著單車,去向父親要100元的生活費。


這是她最覺羞辱的時刻。


因為,父親會給盡臉色,說些不清不爽的話,令她覺得低人一等。

並且,哪怕經過這樣的折磨,100塊錢也不一定要得著。



本該給予接納、不誤、包容與支持的父親,就這樣在張靚穎的心中死去了。


先是父親角色,後來是人。


父親葬禮時,她也沒有太難過,說只覺場面尷尬。

回來以後,才明白父親是真的走了。


但也沒有大悲大慟,疏淡得很。


成年後,她接受訪談,提及那個一直不在場的人,說:「無感。」



是的,她沒有愛,也沒有恨,視之為一個並未深交的過客。

他生也好,死也罷,對於她,都掀不起太大的悲喜。



這樣的冷漠背後,其實就是深入骨髓的愛缺失。


你不曾給予我,我也不會反饋你;


你不曾與我連接,我也無法深入你的生命。


於是,就像一個陌生人,對待另一個陌生人。

一場風,對待一片水。


但張靚穎畢竟是女孩。哪怕年少獨立,不懼風雨,看似銅皮鐵骨,刀槍不入,但在骨血深處,依然是一個無助的、不安的孩子。


她會本能地渴望有一種能依靠的力量,可以在脆弱時撲入他的懷抱,聽他說「別怕,有我」;


可以在受苦時,能被人看見,被人心疼,而不是自己獨自舔舐傷口。


這種力量,同齡男孩給不出,大叔才是合適人選。


就這樣,馮柯來到了她的生命。



馮柯大她14歲,有資源,有地位,也事無巨細地關心她。


父愛匱乏的女孩,怎麼經得起這樣的溫柔?


她愛上了他。


後來,張靚穎聽從馮柯的種種安排,闖蕩娛樂圈,走紅,發跡,成為歌壇巨星。


她把對父親的嚮往,曲徑通幽地,投射在他身上。


所以,在這段關係里,她更像是女兒,而非是伴侶。

她是順從的,也是被引領的。

馮柯讓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

哪怕後來張母強烈反對,也無濟於事。


可是,這不是真正的愛情,這是一種呼救,一種彌補,甚至可以說,一種幻覺。


當孩子長大,當她能負責自己,她會開始渴望真正的男女之愛。


她會渴望平等,而不是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


渴望明亮的相處,而不是利用與被利用的互動。


這樣一來,她就會看見真實的自己與對方——「父親」的光環卸下,「父親」角色退場,老少戀就會問題重重。


後來,張靚穎自己成了老闆。


她簽下陶子,簽下王錚亮,簽下一大批藝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她不再是馮柯旗下的藝人,也不是馮柯保護下的女人。


她成了她自己。


馮柯呢?這個曾經溫暖過她的中年人,不必再為她遮風擋雨。

她自己就可以。


同時,她還要為一幫人摘日月,攬星辰,攻城略地,開疆破土。


她有了足夠的力量。


她不再需要一個父親。


於是,他們二人漸行漸遠。


前幾天,張靚穎的朋友爆料稱,他們分居多時,離婚呼之欲出,就是這種問題的臨床症狀。


可是,我並不覺得這是失敗。


我為張靚穎高興。

她終於從那個張開小手,不停要要要的孩子,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大人。


這個大人,也許目前會痛苦,但未來一定會山高海闊,天清地明。



得不到糖的孩子,會一直渴望糖。

缺乏父親的孩子,會一直尋找父親。


這是兩性心理中最常見的困境。


張靚穎如此,張雨綺也如此。



她們二人早年的命運極其相似。

都是父母離異,自己跟著母親。


父親和張雨綺之間,不僅時間、空間有距離,心理也有距離。


張雨綺孤苦地長大。


再加上母親生意失敗,家境窘迫,她不得不提早堅強。


後來她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母親掏不出學費,把首飾一一賣了,才勉強湊齊。


張雨綺說:

「雖然小時候沒有父親的陪伴,但我覺得父親很重要,一個女人能否幸福,真的會受到父親影響。因為父親是女兒生命中出現的第一個男人,女人理解男人,最初也是從理解父親開始的。」


父親的缺席,在日後果然引發嚴重後果。


2011年4月14號,張雨綺與王全安公布戀情,4月18號領證結婚,速度快如閃電,令人措手不及。



更驚人的是,王全安比她年長22歲。


有傳言稱,在拍攝《白鹿原》時,她曾說,可以不要片酬,不要分紅,但要王全安。



《白鹿原》的騰訊首映禮上,她也大膽表白:「第一眼見他,就覺得他是我孩子的爸爸!」


為什麼張雨綺要選擇這樣一個人?


為什麼她難以與同齡人一直攜手?


因為這就是她童年時一直盼之不來、求之不得的「理想父親」。


童年時得不著的,成年後就以戀愛之名,去變本加厲地獲取。


但與父親戀愛,多數都以悲劇收場——


「女兒」一直拒絕成長,這種關係可能會繼續——因為心理上的巨嬰,永遠需要照顧者,哪怕這個照顧者差強人意——但她一生也就這樣了。


但如果「女兒」成長飛快,變成了大人,問題就會出現。



後來,張雨綺風頭更盛,她有野心,有魄力,無論是收入,還是知名度,都遠超王全安。


她不再是王全安的洛麗塔,王全安也不再是她的「理想父親」。


他們都需要尋覓新的對象。


最終,王安全以非常荒誕的方式,宣告了這場「父女戀」走向終結。



他們離婚後,網民多數不理解王全安。


家中藏美玉,出門覓垃圾。

老王啊,你怎麼想的呢你?!



但誰也沒想到的是,2016年10月,張雨綺再次閃婚,這一次,是比她年長14歲的袁巴元。


她再一次選擇了父親似的男人。


這場婚姻,同樣麻煩重重。



袁巴元被曝欠債,富豪身份是假的。

且有前女友冒出來,將他告上法庭,稱袁巴元在她生產後,偷偷與張雨綺領證結婚。


真是令人唏噓。


一個人,如若無法解決自己的匱乏,就會迫不及待地,投入溫暖之中。


但世間的溫暖,不少都經不得推敲,一推敲,儘是涼薄與算計。


理智尚存者,會看見其中的寒光閃閃。


情感匱乏者,就會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不問西東。



張雨綺如此。


張愛玲也是如此


張愛玲,民國臨水照花人,一代傳奇,才華無雙。

可惜同樣是一個棄兒。


童年時,母親遠走異國,而父親,又給了她慘絕人寰的冤枉、暴力、軟禁和傷害。

我父親揚言說要用手槍打死我。我暫時被監禁在空房裡,我生在裡面的這座房屋忽然變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現出青白的粉牆,片面的,癲狂的。

1937年秋,張愛玲心中的父親死去。


但是,童年時缺失的,必會在成年時令你張開嘴來,大喊:「我要!」


她要一個父親。


真實的父親要不到,那就要一個像父親一樣的伴侶。


她選擇了大她14歲的胡蘭成。


胡蘭成與張愛玲相識時,還是有婦之夫。


但這並沒有阻止她。

因為,父親有母親,是正常的事情。

她只要得到一份女兒式的愛。


她覺得,和胡蘭成在一起,房裡有金粉金沙深埋的寧靜,外面風雨淋琅,漫山遍野都是今天。


桐花萬里路,連朝語不息。


一切都像金色的永生。


他在報上登離婚,又與張愛玲結了婚: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不過,靜好與安穩,只是美好的想像。


他從不曾停止過風流,又是小周,又是范秀美,又是佘愛珍,又是日本女人,流亡過程中,一路留情,與各種女人交歡。


而張愛玲的父親,也是一個風流成性的紈絝子弟,娶了N房姨太太,嫖妓,抽大煙,生活萎靡,只重聲色。


最後,胡蘭成和張志沂一樣,都遺棄了張愛玲。

薩提亞心理學說,童年時,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必會重現於成年生活。


比如幼年時,我們被父親遺棄。


成年時,會不知不覺地,選擇一個可能遺棄我們的人,然後,重複內在關係模式。


  • 年輕時,張愛玲選擇一個中年人做伴侶;


  • 中年時,張愛玲選擇一個老年人做伴侶。


到了洛杉磯以後,她遇到作家賴雅,並與之結婚。


那一年,賴雅65歲,張愛玲36歲。


11年後,賴雅逝世,以另一種方式,遺棄了張愛玲。


她擇偶的強迫性重複,均來自對父愛的渴望。


她應該也是明白的。


在小說《心經》里,她乾脆讓小寒與父親相愛——不是父女的,而是男女的。慘烈的感情,讓人毛骨悚然。



張愛玲的這種匱乏,令她一生受苦。


而她又缺乏張靚穎一樣的魄力,率兵遣將的領導力,摧枯拉朽的執行力。

於是,在同一個泥沼間不斷跌倒。


和她一樣的,還有瑪麗蓮夢露。


夢露從一出生,就不知道父親是誰。


16歲那年,她給一個可能的父親打電話,對方拒絕見她,說:「有事請找我律師。」


至此,她不再乞求,而是通過與各種老男人的情慾,來變相滿足對父親的渴望。


她嫁的三任丈夫,都是年紀非常大的人。


  • 第一任,是被安排的,丈夫大她5歲。


  • 第二任,是她自己選擇的,丈夫大她12歲。


  • 第三任,也是自己選擇的,年紀更大,丈夫比她年長20多歲。


其他和她有過感情糾葛的男人,同樣都是長者。


她渴望有一個人,能像父親一樣,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包容自己。


在自己無助時,能陪在身邊;

在自己孤獨時,能相伴長夜。


可惜,兜兜轉轉,尋尋覓覓,最終都成空。

「男人們因為她是瑪麗蓮.夢露而靠近她,又因為她是諾瑪.瓊而離開她」。


諾瑪是她童年的名字。


也就是說,當男人們發現她內在的小孩,都會排斥,而非接納。


沒有人會真正擁抱那個孩子。


也沒有人能成為她的父親。


最終,她自殺身亡。



世間有太多老少戀,最終都以悲劇收場。


當然,你也可以提出不少反例,證明這個論斷錯誤。


但我想說,即使有,幸福的機率也很小。


心理學家認為,最穩定的兩性關係,不是父親與女兒,而是男人與女人。


你不高於我,我不低於你;


你不必聽從我,我也不必屈服你。


只是兩個健全的成年人,基於自然的吸引,決定在一起,共同創造生命體驗。


這,才是真正的愛情。


而如何尋覓到那個人,與我們的心理機制不無關係。


我曾經說過——


智商是我們的上限。


它決定我們會遇見什麼人,創造多少財富,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心理機制是我們的下限。


它決定我們會規避什麼人,拒絕多少誘惑,擺脫什麼樣的生活。

因此,心靈匱乏的人,哪怕智商超群,也會可能與人渣為伴。

因為你受控於自己的殘缺,無法擺脫。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明白,一個人最初的安全感、信任感、身份認同,確實都從父母那裡獲得。


所以,有孩子的讀者,請記得不要缺席於他的成長。如缺席,會種下很多心理病因。


其次要知道,倘若原生家庭並不完滿,父親缺席,母親不在場,或者說,他們雖在,卻如隱形人,甚至是殘害你的人。


我們也無法一直抱怨。


要知道,我們還可以利用後天的努力,去填滿內心的空洞。


這種努力就是,將對父親的尋找,從外在轉向內在。


也就是說,在你女性的身份中,挖掘缺失的父性力量。


從渴望被父親保護,轉為保護和幫助他人;


從一個被引導者,轉為引導者。


當你做到了這些,便不會汲汲於找父愛,碌碌於找一個理想父親,你自己,已經成為了力量源泉。


就像張靚穎,當她引領無數人前行時,馮柯就被甩在了身後。


人間就是一個修行場。


願每一個人,都能修得金剛身,菩薩心,遍地蓮花,此生吉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VWDikWwBvvf6VcSZ-Y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