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方正的迷題與危局

2020-01-06   商界雜誌

「帶病」狂奔了10餘年後,隨著方正危機的加重,這樁陳年舊案到了不得不正視和清算的時刻,巨額國有資產流失的傳聞也是時候正本清源。



作者/ 梁 坤

編輯/ 崔小花

1165億。

創下歷史新高的債務違約規模,是2019年中國企業艱難求生之縮影,但這事發生在千億明星校企、AAA級信用評級的北大方正集團身上,顯得極為扎眼。

12月2日,北大方正集團在上清所公告稱,未能按照約定籌措足額償付資金,「19方正SCP002」超短融債券不能按期足額償付本息。

公告一出,市場譁然,聯合資信馬上將北大方正長期信用等級由AAA下調至A。

焦頭爛額的北大方正次日召開債權人電話會議,說服債權人將本金兌付日展期至2020年2月21日,終於獲得了一絲喘息之機。但方正必須以其持有的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9千多萬股股份,為債券的延期提供增信。

這20億直接暴露了北大方正當下的窘境。

一方面,北大方正帳上有錢,但不能用於還債。有投資者在微博爆料債權人會議精神:集團帳上現有450億現金,但其中有地產公司款預售監管,融資保證金等260多億,不能動用,有140億是旗下上市公司的錢,集團總部還是不能動。本部之前有不到80億資金,但後續存在銀行抽貸,資金鍊捉襟見肘。

另一方面,集團的債務壓力極大。目前,北大方正負債總規模3000億左右,集團總部占800多億。其中有息負債1900億,成本年化平均8%,到期年份集中在2020-2022年,現在每月平均到期100億負債,方正債務規模大、成本高、時間緊。

而且,即便方正這20億債務獲得展期,但最終能否兌付仍是個未知數。展期的意義一是避開了大規模債務的交叉違約,因為在交叉違約條款下,假若方正發生一起債券違約,會有其他數隻債券立即到期,方正需立即予以兌付,雪上加霜;二是為方正引進戰投或重組留一點時間。

最近,市場上不時流出方正有意引入央企和地方國資的消息。據傳中國信達、中交集團、珠海華發、廣州國資、珠海國資、深圳國資等都曾接觸方正,網絡上還流傳著一份加蓋了中交集團鮮章的「體改參與函」,甚至說中國信達等已經開始盡職調查。

但舊帳沒理清,新的戰略投資者如何入局?

時代大潮里的飄搖

方正30多年的發展史,是方正在大潮中浮沉,在各方勢力的角力中奔突的歷史。

上個世紀80年代,北大順應院校興辦校企的大潮創辦了方正,憑藉王選院士的雷射照排技術獨步天下,傲立潮頭。作為「最牛校企」,方正集團經過30餘年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張,產業布局不斷蔓延,積累下殷實的家底。

目前,方正旗下有A股上市的方正科技、北大醫藥、中國高科、方正證券,及港股上市的方正控股和北大資源。截止2018年底,方正集團總資產3606億元,凈資產655億元,合計員工3.8萬名。

然而,方正真實的發展境況卻不如人意。

90年代末,方正因丟掉了技術的領先地位,陷入了第一波經營危機。債務高企、人事大震盪,方正苦苦尋找另一個像雷射照排這種領先時代的技術。

2004年,方正曾押注在連宇通信的LAS一CDMA標準,向後者分期注資數億元,試圖以此一統中國的3G標準,領跑下一個網絡時代。然而,LAS一CDMA最終還是被排除在了主流標準體系之外,方正的這項產業領導者的豪賭不了了之。

那時,一直以科技領先為底色的方正集團調轉方向,扛起多元化經營的大旗,開始在資本市場展露頭角,瘋狂的擴張下,危機日漸埋下伏筆。

理不清的舊帳

2019年6月,往事塵埃再起。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魏新、李友、余麗,在2004年以成都市華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康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招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名義,簽訂的關於轉讓方正集團合計65%股權的三份《權益轉讓協議》無效。

也就是說,15年後的今天,北大資產宣稱方正集團在2004年的改制無效。方正集團100%股權,應歸還北大資產公司所有。

訴狀中的魏新,是原北大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後任方正集團董事長,李友是原方正集團CEO,余麗則是李友同學,原方正CFO。李友在走進方正前是市場上赫赫有名的資本操盤手,所掌控的「凱地系」在資本市場縱橫捭闔,入主中國高科等上市公司,所聚攏起的「鄭航系」朋友圈更是讓業界矚目。他通過中國高科走進了方正科技,此後在時任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的引薦下擔任方正集團CEO。

從那時起,以這三人為代表的方正管理層將方正的發展推向制高點,也推向了危險的深淵。

北大資產指出了魏新、李友等人的三宗罪:首先,方正集團改制所依據的財務文件存在造假。第二,在股權受讓主體上,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第三,拿方正集團自己的錢,買方正集團。

綜上所述,這一切的爭端,起於2004年方正集團的改制留下的隱患。

2004年,為擺脫危機,響應國家號召,方正發起集團層面的改制。改制方案把集團股份一分三份,35%歸北大資產;30%用作股權激勵,交由管理成和員工持股;另外35%以1:6的對價轉讓給新引入的社會資本,分別為深圳康隆持股17%,成都華鼎持股18%。方正在該方案獲教育部的批覆後完成了工商登記的変更。

回眸歷史,第一個問題關於2004年時的方正,究竟值多少錢?

改制時,方正委託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後認為北大方正凈資產為8029萬元,但同一個會計事務所出具的另一份評估報告認為方正凈資產為20多億元。但內部改制依據的是8000多萬元的資產額,涉嫌賤賣國有資產。李友方面則認為事務所審計結果沒有問題,當年債台高築的方正確實僅剩下6000多億的凈資產,20多億的報告做給外人看,方便融資,沒有低估方正的價值。

第二個問題關於方正改制時股份都流向了哪裡?

2004年的改制方案明確要求引入「業界知名」的社會股東。但成都華鼎、深圳康隆和李友、余麗等人有著很深的淵源,甚至說是他們控制也不為過。北京招潤作為員工持股平台,股權卻日漸聚集在李友和余麗的手中。對此,李友方解釋稱,當時方正的員工紛紛不看好方正的發展,「自願」將股權轉讓給了李友和余麗。

第三個問題則關係到買方正股份的錢到底來自哪裡?

北大資產稱,李友、余麗等人利用職務之便,非法獲取方正集團巨額資金,用於支付他們非法獲取方正集團權益的轉讓款。方正成了李友和余麗的提款機,外圍公司則是利益輸送的機器,李友等人如探囊取物般,把方正的資產一點點套走。余麗則宣稱,他們在方正集團陷入危局之時,曾自掏腰包數億元給方正,救其於水火之中。

但2017年6月9日,中央第十三巡視組向北京大學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明確指出,北大校辦企業管理混亂,廉潔風險突出。方正集團官網的一則新聞中則寫到:方正集團個別原高管通過各種方式巧取豪奪,侵吞巨額國有資產;國家審計署《北京大學所屬校辦企業經營管理情況專項審計調查報告》指出,方正集團改制涉嫌審計報告造假和資產低評,通過認真自查校辦企業改制和股權轉讓中存在的違反程序、低評凈資產、「自賣自買」等重大違法違規問題。

算清帳目,標本兼治

北大資產目前到了不得不清理舊帳的時候。

首先是北大向中央巡視組出具的整改通報中所申明的整改最後期限即將來臨;其次是出獄後的李友、余麗來勢洶洶,多次主張股東權利;最後是方正的經營危機壓力下,方正必須「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

根據工商資料,當前北大資產持有北大方正70%股權,北京招潤持股30%。但根據改制方案,北大資產應持有的35%股權,社會股東有35%。這35%股權怎麼又回到了北大?

2004年,改制結束後,北大方正不是北大控股,也就失去了「北大」這塊金子招牌。當時的方正陷入了校產擔保危機,不少銀行紛紛停止授信不再屬於北大的「北大方正」。且若以北大資產的名義為方正集團擔保,只能讓北大資源重新重新控股方正。

於是,李友讓這35%股權回到了北大名下,交給北大資產公司代為持有。但代持終究不是所有權的劃轉,據《經濟觀察網》援引國家審計署2017年出具的審計意見,「雖北大資產仍持有上述35%股權,但李友已多次主張該股權,北大資產公司面臨訴訟風險」。

因此,這筆訴訟關係的不僅是招潤手裡30%股權,而是65%股權的歸屬。透過來來往往的股權交易,能發現那些環伺在方正集團周圍的企業,總和李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可在李友團隊加入方正前,北大方面曾明確要求李友外面不能有自己的公司,清理好股權上的牽扯。以此來看,李友已明顯違規。

從2017年起,李友、余麗和北大已經公開叫板數次。

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一份判決書,正式扯下了「北大方」和「李友方」的矛盾的遮羞布。2017年12月11日,李友的同僚,北京招潤的股東余麗等人派人在北京市海淀區上地辦公中心二層工商辦公大廳處等待,從北大方正集團前來辦理「五證合一」手續的員工手中,搶走了北京招潤公司的公章、營業執照正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正副本。

李友和余麗是北京招潤的大股東,搶回一直保存在方正集團的證照公章,才能行使作為方正第二大股東的權益。

北大方正立刻報警,沒能拿回材料;後起訴招潤歸還證照公章,但一審二審均以方正集團敗訴告終。

2018年,北京招潤正式以股東知情權、財產返還糾紛等案由起訴北大方正,但臨近開庭之時卻因法院排期有誤為由推遲,至今未判決。

2019年12月,北大資產宣布接管方正集團旗下的北大資源,北京招潤發公開信怒斥北大資產,稱其違規單方面接管,涉嫌低估北大資源價值,也侵犯民營股東權益。

可以看出,近兩年,卡在北大方正欲引入戰鬥的關鍵時期,招潤,或者說「李友方」和「北大方」的內鬥升級,火花四射。

但這並非壞事。「帶病」狂奔了10餘年後,隨著方正危機的加重,這樁陳年舊案到了不得不正視和清算的時刻,巨額國有資產流失的傳聞也是時候正本清源。

方正的股權之爭的最終結果,在國企改革進入關鍵期的當下,也有著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