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李文亮醫生的ECMO是何方神聖?

2020-03-05   蝌蚪五線譜
這樣神奇的設備是如何出現的呢?

2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我感染了新型冠狀肺炎,希望在中國接受治療。因為,一家中國醫院裡竟然有五台ECMO。」

新型冠狀病毒喜歡寄居在肺組織內,引起廣泛的炎症、嚴重干擾患者呼吸;而ECMO(體外膜肺氧合)相當於一台機械肺,可以繞開肺臟給患者一點新鮮的空氣。因而,它被譽為患者「最後的救命稻草」。

那麼,這樣神奇的設備是如何出現的呢?

世家公子

發明ECMO的人,叫做約翰·吉本(John Heysham Gibbon)。

三國的袁紹愛說「四世三公」。袁家往上數四代,代代都做過大官。吉本家的情況差不多,往上數四代,代代都是名醫。如果他們在家庭聚會上感染流感,搞不好會影響醫院的實力排名……

吉本,圖片來源:alchetron.com


如果沿著父輩們的路走下去,吉本應該進入某家醫院安穩的做一名醫生,可惜意外總會先來到。

1930年10月3號,27歲的吉本遇到一個病人。這位病人的膽囊有點問題必須切除。然而,切除膽囊後患者體內出現了凝結的血塊。血塊隨著血液循環,一路跑進肺里,像栓子一樣堵住了血管。

肺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器官,由無數細小的氣球一樣的肺泡組成。我們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沿著各級器官組成的通路進入這些小氣球;而它們會把其中的氧氣抓起來送到血液里,使生命之火保持燃燒。

肺,圖片來源:pixabay.com


以當時的醫療條件,要想救下這位病人必須進行手術,但必須要非常快。吉本的導師有一雙令人驚嘆的手,在幾分鐘之內完成了切開血管、取出血栓、縫合血管等操作,比教科書上寫的更加標準。

可病人還是死了。

迷途羔羊

那位患者劇烈掙扎,臉色鐵青卻無法呼吸,一點氧氣也得不到。

這樣的場景在吉本腦海里久久盤旋,使他產生了一個非常離經叛道的想法:用機械做一台肺臟,幫助患者呼吸!

所有人都以為他瘋了。認為那條路根本走不通,朋友勸他選擇一個安全的研究領域,多發一點論文,好在哈佛找工作;導師阻止他換個研究領域,不必把大好的光陰浪費在一條死胡同上。

但吉本忘不了那張極度渴望氧氣的臉。誰知道世間有多少這樣的患者,等著去緩解他們的痛苦?

導師雖然不看好他的研究,卻儘自己所能,為他找到了一個研究職位、讓他有了一間小小的實驗室。

伯芬奇大樓,圖片來源:massgeneral.org


1934年,在麻省總醫院的博芬奇大樓里(Bulfinch building),吉本和他當時的助手、後來的妻子開始了製造肺臟的旅途。

吉本與妻子,圖片來源:alchetron.com


峰迴路轉

按照吉本的規劃,他們需要在動物身上做大量的實驗,一點一點解決人工肺的問題,然後才能在人體身上做進一步的驗證。

人工肺的原理說起來並不複雜:把病人的血管切開,用導管將血液引出來,往血液內注入氧氣、讓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再送回病人體內。做起來卻千難萬難:血液流出的速度太快病人會死;氧氣注入的速度不夠病人會死;血液凝結產生血栓或者存在氣泡導致空氣栓塞病人會死……

說到這裡,也能猜出來,為什麼大家不看好吉本的想法——人工肺研究中有太多工程學上的難題,留給工程師們解決好了,一個醫生湊什麼熱鬧。

吉本的實驗台,圖片來源:《John Gibbon and the Heart-Lung Machine》


吉本不這麼想。他抓住一切機會向別人求助,自己也不斷思考、不斷學習,逛遍波士頓的二手商店,尋找便宜可用的物件。

所有問題之中,最難的是如何往血液中注入足夠的氧氣。不知道吉本有沒有了解過仿生學,不過,他最終鼓搗出來的東西充滿了仿生學的智慧。

吉本發明的氧合器,圖片來源:《The Person Behind the Inventor of the Heart-Lung Machine》


那是一個金屬圓筒,跟血管有點像,裡面充滿了氧氣,好比是肺泡。血液從金屬圓筒上緩慢流過,依靠自由擴散、釋放二氧化碳、融入氧氣。金屬圓筒的底部負責收集血液、對血液加熱,連同後面的水泵起著心臟的作用。

從萌生人工肺的想法到制定可行方案花了四年時間,從正式開始研究到製作出原型機,又花了一年。在試驗了不知道多少只流浪貓之後,1935年,吉本終於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實驗。

不負初心

一次成功的實驗意味著一個可行的方向,只要再改進也許就能見到勝利的曙光。可生活中總有一些我們無力掌控的事。沒過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吉本參軍,人工肺的實驗被迫中斷。

等他帶著上校軍銜回到學校的時候,所有人都知道那個研究人工肺的瘋子回來了。

戰爭時期的吉本,圖片來源:alchetron.com


生活同樣充滿我們料想不到的驚喜。一個學生很是敬佩吉本,他未婚妻的父親認識IBM公司的總裁,便設法介紹吉本與IBM公司的總裁認識,吉本從IBM公司帶回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師。同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從吉本的研究中看到希望,給了他一大筆研究經費。

有了人和錢,吉本便可以安心改進人工肺。

人和貓相比,需要的氧氣要大得多。想把人工肺用到人類身上,必須設法增加氧氣注入的效率。

那怎麼才能增加氧氣注入的效率呢?

說來有趣,答案藏在您的電腦、空調、汽車裡。這些設備都含有散熱片,它有許多金屬薄片組成,金屬片越密集,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越大、散熱效率越高。與此類似,吉本製作了許多片金屬絲網,將其垂直排列在充滿氧氣的箱子裡。

血液從患者體內出來,沿著每一片金屬絲網落下,像一道道緩慢流動的塑料膜,釋放二氧化碳攝取氧氣,隨後被水泵驅使著為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吉本發明的新式氧合器,圖片來源:wired.com


靠著不斷改進,1953年5月6號,也是立志研究人工肺23年後,吉本終於用ECMO成功進行了一次人體手術。

吉本和Cecelia Bavolek,第一位接受ECMO治療的患者,圖片來源:jefferson.edu


吉本沒有依靠ECMO賺一分錢,甚至沒有動過這個心思。1973年2月5日,打網球時心臟病發作,吉本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他的發明卻留下了,一直在幫助最為危重的病人。

相關新聞,圖片來源:微博


——————————————————————————

參考文獻

[1]BAUER T M, TCHANTCHALEISHVILI V. The Person Behind the Inventor of the Heart-Lung Machine: John H. Gibbon Jr, MD (1903-1973): Editorial[J]. Artificial Organs, 2018, 42(8): 765–775. DOI:10.1111/aor.13280.

[2]SINGH J, DHALIWAL R S, LUTHRA S, et al. Seventy-Five Years after the Birth of an Idea: A Tribute to John H Gibbon Jr[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06, 202(2): 384–385. DOI:10.1016/j.jamcollsurg.2005.10.004.

[4]LIM M W. The History of Extracorporeal Oxygenators[J]. Anaesthesia, 2006, 61(10): 984–995. DOI:10.1111/j.1365-2044.2006.04781.x.

[6]DEBAKEY M E. John Gibbon and the Heart-Lung Machine: A

作者:趙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