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孩受邀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2019-12-02     父母課堂卓越

作者:情嬤嬤

父母課堂(fumuketang)原創

最近,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一學生談方琳火了。年僅15歲的她,受邀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登上了熱搜。

而她的研究成果是斐波那契數列和貝祖數的估計。

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這個研究成果的名字,就連央視主播郭志堅也坦言:「我也一樣(看不懂)啊!但必須為小姑娘點贊!」

眾多網友紛紛表示:「別人家的孩子!」,有的還戲言:「別轉別轉,不能給我媽看到!」

相信「別人家的孩子」這六個字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在自己爸媽看來,別人家的孩子總是那麼聰明,那麼勤奮,不用父母操心,簡直稱得上是「完美的孩子」。

但是,認真想想,為啥父母都是渴望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難道父母就不能成為「別人家的父母」了嗎?

《父親的格局,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未來》一書中寫到:「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其實,決定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的,不是孩子,恰恰是我們——孩子的父母。」

我們渴望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那就必須得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1

別人家的父母:以身作則

盧梭在著作中寫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銀川有一個普通家庭考出了3個清華北大學生。田蕊是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孩子,她媽媽表示:「我們家這幾個孩子,都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好的家風與好的學習習慣,以及能一直堅持下去,是這3人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主要原因。」

而他們的爺爺也指出,只要孫子在,電視是堅決不開的。家裡也沒有打麻將、吵架等不好的情況,孩子們學習起來心情是穩定的。

田蕊的爸爸則說,自己的教育理念很大部分來自於父親的影響,因為父親在家中一直是以身作則影響著大家。所以他們受父親的影響,自己也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事勤奮謹慎,注重德行,踏踏實實學習,不急功近利。

田蕊自己也表示,當自己學習感到很累時,爸爸都會鼓勵她,為她分析問題,鼓勵她堅持夢想與理想。

原來,這就是「別人家的父母」,不強迫孩子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壞境,言傳身教,成為孩子的榜樣,這樣才能培養出大家眼中「別人家的孩子」。

心理學專家洪蘭曾經說過:「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它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

你想要孩子努力,自己就得勤奮;你不想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教育孩子,從來不需要過多的言語。

泰國有一個暖心短片《菠蘿的故事》,催人淚下。

它講述的是一位賣菠蘿的媽媽,按她自己所說的:「我沒有上過學,不知道如何教我的女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展示給她,這樣她就能從中學習。」

當女兒不知道怎麼切菠蘿時,媽媽並沒有直接教她,而是自己也拿起一個菠蘿切開,女兒看到後,也有樣學樣地順利切開菠蘿。之後女兒遇到問題時,媽媽也是沒有馬上告訴女兒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親身行動,引導女兒從中學習,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這位小女孩,最後考上了大學,還獲得了SARNRAK獎學金。

正如片尾所言:「家庭教育是激發潛能的源泉。」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最早的,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刻的,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而別人家的父母,也就是以身作則而已。

2

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

紀錄片《出路》裡面有一個女孩馬百娟,當年12歲的她,曾經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憧憬,很努力去學習,希望以後可以到北京上學,找一份好工作,改善家裡條件。

然而家人的想法卻正相反,覺得女孩是別人家的人,書多少念一點,夠用就行,只要生了娃,拖累也大,即使有工作,干也幹不成,反正大了以後,也是要靠她老公。

長期在家人這種思想的灌輸下,馬百娟也放棄了對學習的堅持,選擇了早早地嫁給她的表哥,從此,每天等著表哥下班一起回家便成了她最開心的事情。

很多時候,決定孩子成就的並不是孩子自身是否好學努力,而是家庭,更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不努力,就不能指望孩子有多大成就,父母不出息,就不能指望孩子能有多出人頭地。

四川一位爸爸因為4年未交物業費,沒有升級門禁卡,所以他無法進入小區門口。然而,他並沒有去找物業解決問題,而是大發雷霆,用腳怒踹門禁,而兒子看到後,也學著爸爸的樣子多次上前踹門。

其實,哪有什麼天生的熊孩子,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孩子學壞了,不一定是孩子自己性格壞不懂事,而是跟著父母「沒學好」。

美國作家鮑德溫曾經說過:「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影。

心理學家寧十一在著作中寫到:「你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要讓自己變成這樣的人。」

父母不努力,怎麼能渴望孩子有好的出路呢。

3

如何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我們都想成為別人家的父母,那應該怎麼做呢?

·多誇誇孩子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一書中寫到:「孩子之所以沒有您想像中優秀,是因為缺少恰到好處的誇獎!」

傅園慧的爸爸在綜藝《我家那閨女》中提到,傅園慧進省隊的時候,有個隊員有一天和他說:「你們傅園慧在游泳隊里說她是天才。」傅爸爸聽後很認真地跟那個人說:「是的,我們傅園慧真的是天才。」

而傅園慧自己也在節目中說,因為父母不斷告訴她是最棒的,最好的,然後自己也一直告訴自己是最棒的,最好的。因此她對自己一直充滿著信心,面對挑戰不輕易放棄。

教育專家孫京媛曾經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是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多誇誇孩子,作為孩子最信賴的我們,應該守護孩子的自信,鼓勵他去思考更多,去探索更多,讓孩子成長得更優秀,而我們,也成為孩子眼中更好的父母。

·創造良好的閱讀壞境

被稱為「學霸媽媽」的夏燕老師,兒子小朱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學,在談及對孩子的教育時,夏燕說:「我認為成功的教育應該是從孩子的閱讀習慣養成開始的。因為我們的孩子進入北大以後,他的各種閱讀習慣,包括對知識的學習和學習力,都受益於閱讀。」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享受閱讀,夏燕和愛人在家裡專門給孩子開闢了一個閱讀角,放滿了和孩子一起去書店或者圖書館挑選的書籍。而夫妻二人也經常會和兒子在這個閱讀角看書,他們都把閱讀作為了生活樂趣的一部分。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在著作中寫到:「書籍就是一根魔杖,會給孩子帶來學習上的一種魔力,能讓他的智慧晉級。」

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和孩子一起共讀書籍,不但是對學習能力的一種提升,更是和孩子感情的一種交流,和孩子共同成長。

·自我提升,成為榜樣

今年8月通過「西洋棋二級裁判員」考核的丁昕,當年對西洋棋一竅不通,後來為了陪在讀小學的女兒學棋,自己從零學起了西洋棋,而為了給處在學棋瓶頸的女兒鼓勵和信心,他毅然報名參加了「西洋棋二級裁判員」考試,最後取得了證書。

丁昕說:「我相信榜樣的力量,也相信自己身體力行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身體力行,自我提升,成為孩子的榜樣,用自身的正能量帶動孩子前進。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總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成績上面,卻忽略了孩子背後的教育;只看到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卻忘記孩子背後那更加優秀的「別人家的父母」。

試問,當我們渴望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時,我們有做到「別人家的父母」了嗎?

作者簡介:情嬤嬤,80後老母親一枚,正在婚姻和育兒的路上漫步前行,願與大家一起分享家庭的喜怒哀樂。父母課堂(fumuketang),專注於嬰幼童成長,為0-18歲孩子父母提供線上社群、線下社區的家庭教育成長路徑,伴您成為卓越父母。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如果你希望有一份事業既能成長自己修正孩子,又能兼顧家庭和經濟所需,還能造福更多孩子、家長……

那麼——雙向養育家庭教育認證導師培訓班歡迎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klw1W4BMH2_cNUglh8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