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妙黛
戒不掉的手機,數不盡的惆悵
「再不開學,老母親就要瘋了!」
「網課之前,我們一家三口關係真的很好……」
「孩子終於不用偷偷玩手機了,我還得把我手機奉獻給他。」
這是多少家長的心聲,宅在家+上網課,不知道讓多少家長接近崩潰。
最近,朋友圈裡有一位媽媽吐槽,為了讓兒子在家能學習,整個人都快化身成了福爾摩斯·柯南·老母親。
孩子上網課的時候,用電腦聽課,手機看課件,寫作業。
但是,最近媽媽發現了他的一個秘密。孩子竟然上網課的時候,把電腦上網課的聲音調的很大,把遊戲音效關閉。
苦口婆心教育半天,孩子終於承認了錯誤,並且承諾保證不再犯。
媽媽還是不放心,特意學習了如何查看電腦上網記錄,發現上網課同時孩子竟然在刷漫畫,或者看遊戲講解。
蒼天啊,為了不學習,為了和手機「熱戀」,孩子的反偵察能力是突飛猛進啊。
家長並不想當惡人,卻不得不像個偵探一樣,「偵查」孩子的各種痕跡。
孩子實現了手機和電腦的雙重自由,家長的心卻不能得到一絲絲的自由。一下子耽誤兩個月的課,網課根本拴不住孩子的心,開學之後成績必然下滑。
再加上孩子習慣了手機相伴的日子,開學萬一還是離不開手機,該如何是好。
5G時代,電子產品是這一代孩子逃不掉的命運。
網絡與手機,也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
我誰也不可能讓孩子一點也不碰手機,如果有節制有控制的使用電子產品,才是我們更應該「偵查」的話題。
手機對孩子的吸引力,為什麼這麼大
要想讓孩子不再「手機控」,我們就要知道手機吸引他們的到底是什麼,這樣才能「釜底抽薪」。
記得前兩年智慧型手機還沒有如此普及的時候,老一輩的人看到我們刷手機,都會感嘆:手機上有嘛呀?一個個的眼睛都長在了手機上。
可當他們有了自己的智能機之後,也成了「眼睛長在手機上」的那個人。
所以說,我們問孩子「手機這麼大吸引力嗎」,不如問問自己,為什麼對電子產品這麼著魔。
當然是因為手機好玩,裡面的新鮮事物多。
除了手機本身的內容吸引孩子,他們還能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
《成功,動機與目標》一書中提到過,人類有三種天生的需要:關聯感,勝任力,和自主權。
恰好,在手機中,在遊戲里,這三種需要都能夠被滿足,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
在電子產品中,孩子可以掌控一切,有自己的選擇權,一個個軟體為他們服務著,他們當然痴迷。
《為何家會傷人》中,有一封媽媽的來信,她說她的女兒患上了網癮,初中二年級就想各種辦法出去上網,跟同學借錢,從家裡拿錢,一定要去網吧。
這樣一看,這個孩子確實愁人。
可是,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女孩的故事,就知道她多麼令人心疼,她沉浸網絡是多麼無奈的事情。
父母追生三胎,把她送到外公外婆家,後來又送到舅舅舅媽家。
班上同學都有人接送的時候,她自己回家。她只有成績好的時候,才能打電話獲得媽媽的獎勵。
後來,一次意外她手受傷了,回到學校後成績落下了。她唯一驕傲的東西都沒有了,恰好遇到了網絡,她從此就沉淪於此。
她的故事裡其實有兩個小插曲,就是她短暫「戒掉」過,一次是回到父母身邊的那一個月,一次是轉學文藝匯演優異被稱老師同學誇獎。
但是很快,她發現自己依然不是被愛的,她只能又回到網絡這個「安全島」。
我們有時候真的應該像手機學習教育,為什麼他們可以給孩子自信,為什麼孩子願意和他們交朋友,孩子在裡面到底在迷戀什麼?
如果我們為人父母,都能給到孩子,也許孩子沉迷的就不再是手機。
跟手機「和平相處」,家長還需努力
孩子玩手機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其中。
如果讓手機獲取了孩子的內心,給了孩子滿足感,而我們卻沒有給孩子相應的成就感與快樂,那我們的孩子可能真的被手機「搶」走了。
想要讓電子產品變成好東西,讓孩子有節制的玩手機,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01提前制定時間與規則,而不是貿然搶走
玩手機是可以的,但是什麼時機什麼時間,是重要的。
我女兒很喜歡看電視,看起《小豬佩奇》來,那專注力可是超高的。
一開始,我們也是看著時間差不多了就把她叫走。
結果當然就是連哭帶鬧,趟在地上打滾。
後來,我意識到,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突然被打斷肯定會不爽,但是如果提前說好,看完幾集就去幹嘛,心理有了一個緩衝就好多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我背後的陶斯》
每次女兒看電視或者玩手機的時候,我都會跟她提前說好,看幾集,玩到表走到幾的時候。
她看電視的時候,會自己數著「1」、「2」、「3」,玩手機的時候會抬頭看一眼表。
當然有的時候也會捨不得放下哭一會,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遵守規則的。
值得注意的是,制定時間規則的時候,最好是「玩一局」、「看幾集」這種。
畢竟以時間為標準的話,遊戲或者劇集會被打斷,情緒可能非常不滿。
02不給玩就哭,記住堅定而友善
通常看到孩子長時間玩手機,我們一般會採取兩種措施,一種是強制搶走,堅持原則,另一種是拿走後服從於孩子的眼淚與打鬧。
這兩種,都不是好的選擇,前者會造成「飢餓營銷」的感覺,讓孩子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後一種沒有原則的遷就,更會讓孩子找到了制服家長的法寶。
孩子哭是有兩種原因,一種就是單純的不爽,被剝奪的失落感。
還有一種,就是想要發泄自己的情緒,引起家長的注意。
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心軟,不能服從於孩子的「眼淚」。
堅定是對孩子的堅定,也是對規則的堅定。
同時,還要做到友善,可以抱抱孩子,撫摸一下他們,告訴孩子,媽媽不是不讓你玩,而是擔心你的眼睛,而且我們之前也講好了的。
當孩子知道,自己哭鬧也沒用,媽媽也依然對自己友好,他們的哭聲就會漸漸停止。
03不玩手機的時候,讓孩子玩什麼?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就是孩子放下手機,認真看書學習。
理想很豐滿,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愛玩天性。
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不讓孩子玩手機,那你讓他玩什麼?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小朋友一直在盯著手機看,說好看完這集,誰知還要再看。
爺爺說讓她不要看了,她還不停地動手打爺爺。
爺爺沒有生氣,反而開始想辦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先是唱歌又是跳舞,終於奇妙的舞姿吸引了小朋友。
什麼都不用說,有了更有趣的時候,小朋友自己就扔下了IPad,加入了爺爺的舞蹈。
我們在責怪孩子沉迷手機的時候,更應該問問自己,是不是比手機「好玩」。
陪伴孩子玩的時間與樂趣,是不是真的不如手機。
把孩子與手機分離後,我們一定要想好「後路」。
每次我女兒哭鬧的時候,我都會對她說:你心情不好可以哭一會兒,哭完了你就可以選擇咱們是玩一會兒磁力片還是拼圖,或者是剪紙還是畫畫?
她聽到了這些同樣令她快樂的事物之後,注意力被轉移,就會覺得也不是非手機不可。
我們家有一個遊戲角,不要求她收拾的整潔,但是一切都她說了算,她經常沉浸在裡面,比玩手機還認真。
如果生活也能帶給孩子新鮮、滿足、成就、自主的感覺,手機就沒有那麼迷人了。
向手機學習教育,向手機學習陪伴。
疫情很快就會過去,在家辦公與全民網課的時代也會過去。
但是孩子與手機的相愛相殺,我們可能要面對很多年。
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讓手機變成工具,讓自己變成孩子的玩具,才是最好的。
即使把手機給了孩子,家長也要注意參與度。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完了之後也要和孩子討論一下剛才的收穫與樂趣。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參與、規則、轉移,三個關鍵詞一個都不能少。
讓孩子知道,比手機有趣的東西有很多,比強制搶走,更能贏得孩子的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hRGT3EBfwtFQPkdHC5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