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濁內生,聚而為患,或為泄瀉,或為腫滿!水濕停滯怎麼辦?

2019-12-23     五行健康辯證

數千年前一些名醫大家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睏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慾、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都會造成「濕」留體內。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濕氣重的另一種表現——「濕濁內生」。

濕濁內生,又稱「內濕」……。「內濕」,即體內水濕停滯。內濕是由於脾不運濕,腎不主水,輸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變化。由於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濕。

為什麼會濕濁內生?

內濕的產生,多因素體肥胖,痰濕過盛;或因恣食生冷,過食肥甘,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輸布發生障礙所致。如是則水津不化,聚而成濕,停而為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因此,脾的運化失職是濕濁內生的關鍵。

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和氣化:因此,內濕不僅是因為脾陽虛衰,津液不化,而且與腎有密切關係。腎主水液,腎陽為諸陽之本,故在腎陽虛衰時,亦必然影響及脾,使脾失運化而導致濕濁內生……反之,由於濕為陰邪,濕盛則可損傷陽氣,因之濕濁內困,久之亦必損及脾陽腎陽,而致陽虛濕盛之證。

內濕為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理產物,雖與肺,脾、腎功能失調均有關,但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濕從內生,聚而為患,或為泄瀉,或為腫滿。或為痰飲。內濕的臨床表現以脾胃症狀為主。濕留於內,可因體質、治療等因素而有寒化、熱化之分。

濕性重濁黏滯,多阻遏氣機,故其臨床表現常可隨濕邪阻滯部位的不同而異。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則見頭悶重如裹,肢體重著或屈伸不利,《素問·至真要大論》則說:「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濕犯上焦,則胸悶咳嗽;濕阻中焦,則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膩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則腹脹便溏、小便不利。

水濕泛溢於皮膚肌腠,則發為水腫。因此《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肘腫。」濕濁雖可阻滯於機體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仍以濕阻中焦脾胃為多。

此外,外感濕邪與內生濕濁,二者亦常互相影響。濕邪外襲每傷及脾,脾失健運則滋生內濕。脾失健運,或內濕素盛之體,亦每易外感濕邪而發病。

濕濁內生怎麼辦?

、適量運動:運動出汗就是人體的一種排水過程,每天堅持運動可以緩解體內濕氣。

、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善用生活中的各種食材除濕,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淋濕之後去除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火,也能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

、避免濕潤的環境:環境過於潮濕會導致濕氣入侵體內,因此我們需要保持生活環境的乾爽,避免穿濕潤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室內濕氣過重的話就需要多開窗通風,同時也不要直接睡地板。

、飲食清淡適中: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 。生冷的食物、冷的飲品,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減弱,不利濕氣排除,不宜經常食用。


溫馨提醒

1、圖文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未涉及具體用藥)具體症狀還應辨證為主。

2、部分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3、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都可提出,我將竭盡所能為您解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l-9IOm8BMH2_cNUgmgP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