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認識很多志同道合喜歡金文古物的朋友,昨天一個久未聯繫的朋友,發過來一張陶器古文和拓片,要我幫忙釋讀一下上面的文字:
我覺得這個案例上的古文字,能跟歷史文獻互見互證,有討論價值,所以,在電腦上敲出來成文跟各位看官同志分享一下。
從他給的圖片來看,這個近似圓柱體的東西,應該是陶豆的「柱子」,漢字「豆」就是從「豆器」取像,如下圖所示:
所以,沒人會去偽造一個破爛成幾節的陶豆,因為這種東西不值錢,在一些歷史古城遺蹟上,如:邯鄲、咸陽、長安,即便是18K的鈦合金狗眼,只要用心一點撿,找個把有古文字陶器殘片,還是不成問題的。
再者,這上面的文字古韻十足,應該是戰國文字,那種拙樸之風,造假者很難模仿的,我見過太多了,「寫字」和「畫字」就是有區別。
所以,這個陶豆柱子上的文字是真的,是貨真價實的戰國文字,是2400-2200多年前的古人刻寫上去的,那時候耶穌還沒有出生,兩千多年以後,被我看到竟然還能認識,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既然是真貨,不管多不值錢,但上面的古文字就攜帶了歷史信息,我們先將上面的文字釋讀出來。
不懂古文字的人可能看不出這些符號如何組合成字,我將其編號示意,此陶器上有六個字:
這幾個字不難,我第一眼看到就基本釋讀出來了,只對編號為「2」的字有些拿不准,我查閱了古文字字典才確定下來,這6個字大致相當於今文字「高閭椇里曰潮」,如下圖所示:
2號字比較難認的原因,這是一個戰國時代的古通假字,秦漢以後就基本消失了。
李學勤先生編纂的《戰國文字編》也收錄了這個字,可以看出字形跟上面陶器上字形一模一樣,《戰國文字編》指出此字形的出處是《古陶文彙編》,編號為【3.419】
我在高明先生編纂的《古陶文彙編》一書中,找到了兩個一樣的陶文——編號為【3·418-3·419】:
還有三個陶文前面五個字「高閭椇里曰X」一樣,但最後一個字不一樣,編號為【3·420-3·422】:
高明先生在目錄索引中,給出「釋文、出土地、收藏者」等文物信息,:
可以看出,有「高閭椇里曰X」的陶文,大部分是高明先生的自藏品,此陶文是戰國時代的齊國文字,出土地是戰古齊國的首都臨淄,也即今天的今山東淄博。
那麼,「高閭椇里曰潮」是什麼意思呢?
先說「高閭椇里」的「里、閭」二字,其實在這裡,就是表示先秦居民組織單位。
從「門」的「閭」字,本義是古代的「里門」,:
《說文》:閭,里門也。
「閭」也引申表示古代居民組織單位,根據《周禮》記載「二十五戶」為一「閭」:
《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群侶也。
「里」字從「田」從「土」,意思就是農耕先民,在土地周圍結社而居,所以,「里」的本義是「村邑」,引申表示先秦時期的居民組織單位,再引申表示長度單位:
《說文》:里,居也。從田,從土。
《爾雅·釋言》:里,邑也。李註:居之邑也。
《周禮·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榖梁傳》:古者三百步為里。
古人的文章詩詞中經常用「里閭」表示「村落、民居、鄉里、民間」,如:
南朝·《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南朝梁·蕭衍《東飛伯勞歌》: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里閭。
唐·韓愈 《錢重物輕狀》:所貴緡貨通行,里閭寬息。
綜上所述,「閭、里」相當於今天鄉村行政單位「鄉、村、組」。那麼,很顯然「高閭椇里」說的就是當時齊國地名和居民組織單位。
當時的齊國「閭」應該大「里」一個級別,「閭」可能最少相當於今天的「鄉鎮」的級別,搞不好相當於「縣」,「里」應該相當於今天「村」、「弄」的級別。
何以見得「閭」大於「里」呢?兩個理由:
第一,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從古至今表示地名都是從大到小。
第二,從一些史料記載可以間接推理。
我們小學都學過「晏子使楚」的課文,「晏子使楚」見於漢代劉向整理的《戰國策》,齊國大夫晏子對楚王形容齊國首都臨淄繁榮是這樣說的:
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
很顯然「臨淄三百閭」不應該是「臨淄三百個村」,否則楚王會笑晏子是夜郎自大的土鱉。
另外,《漢代馬王堆帛書》中的《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齊王章(一)》也提到「高閭」這個地名,不應該是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
「椇」在先秦古文中也訓為「俎幾、豆盤」一類的器具:
所以,「高閭」的「椇里」可能因為專門製作陶器而得名。
齊國臨淄出土的陶文中也經常見「陶里」加「人名」這樣的落款,很顯然也是製作陶器而得名。
經過以上的考釋訓詁,本文認為:「高閭椇里曰潮」就是地名加人名的落款,就是當時的「物勒工名」,或者「商品商標」都可以,
同樣銘文陶器還有「高閭椇里曰(畾月)」、「高閭椇里曰藏」,最後一個字都是人名。
那麼,這個陶器上的「高閭椇里曰潮」,用今天大白話來說就是「齊國臨淄縣山高鄉椇村的張潮蛋造」。
這麼一個不起眼的爛陶豆上的幾個文字,能跟中國歷史傳世文獻和今天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獻對上號,我覺得是有點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