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對普通人的命運書寫

2019-10-10     知識圈app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的長篇小說,以陝西關中地區為縮影,呈現了白鹿原上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的命運,同時塑造了一部西北地方史。

2009年,陳忠實曾出版《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創作手記》,全面回顧了《白鹿原》一書的構思與創作經歷。


陳忠實,中國當代作家

01.

「白鹿」之源起

在《尋找屬於自己的句子》中,陳忠實開篇便提及《白鹿原》的創作是「意料不及的寫作慾念」。他在寫作《藍袍先生》的過程中,察覺中篇小說的體量已無法容納自己想要表達的、對腳下土地的深情,因而萌生了創作一部長篇小說的想法。

他這樣寫道:

「一個最直接的問題旋在我的心裡,且不說太遠,在我之前的兩代或三代人,在這個原上以怎樣的社會秩序生活著?他們和他們的子孫經歷過怎樣的生活變化中的喜悅和災難……以這樣的心理和眼光重新閱讀這座古原的時候,我發現這沉寂的原坡不單在我心裡發生響動,而且瀰漫著神秘的詩意。」

此後,受中國作家柳青《創業史》和魔幻現實主義大師卡朋鐵爾《王國》兩部小說的影響,陳忠實意識到,要開始寫作,必須首先了解「我生活著的土地的昨天」。

懷著這種想法,陳忠實走訪了西安周圍的藍田、長安、咸寧三縣,一邊查閱縣誌,一邊寫作,一邊與當地人交談,在此過程中逐漸積累起《白鹿原》珍貴的素材。

正值20世紀80年代,「反思文學」思潮在社會興起,陳忠實對「人」的關懷與同情正好順應了時代潮流,《白鹿原》應運而生。

小說《白鹿原》

作者: 陳忠實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7年

也因為這樣的時代背景,程廣雲老師指出,《白鹿原》實際上是對中國傳統社會和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思想產物。

現實主義的《白鹿原》誕生後,震驚文壇,獲獎無數,陳忠實成為「作品比名氣大」的作家。程廣雲老師更是盛讚《白鹿原》,稱它是:

「自《紅樓夢》以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

02.

「雄奇史詩,長幅畫卷」

「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

《白鹿原》布局宏大,場景壯闊。小說從陝西關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展開,涵括了白鹿原傳統社會生態、辛亥革命時期、北洋軍閥統治的歷史背景、農民運動與國共合作及分裂、自然災難力量的衝擊、解放戰爭等多個歷史主題。

在解讀這本書時,程廣雲老師指出,我們可以把《白鹿原》看作一部家族史,風俗史,或是個人命運史,民族命運史。


程廣雲,哲學學者、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然而,《白鹿原》又遠不僅如此。程廣雲老師提醒,我們不能把文學等同於歷史,文學雖然也研究「人」,但作為個體、作為肉身的人才是文學研究的核心。

站在這樣的角度上,程廣雲老師認為,對《白鹿原》的解讀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家族恩怨史、黨派鬥爭史和民族心靈史。

03.

《白鹿原》的三個層次

層次一:家族恩怨史

白鹿兩家原本是同宗同族的,但是後來分裂為兩個家族,並有了各自的家族傳統,白家的家族傳統是強調族規綱紀,而鹿家正好相反,主張變革和奮鬥。

截然相反的家族傳統和其他矛盾致使白鹿兩家結下恩怨,經常互相對著干。比如,白嘉軒為了擺脫死老婆的厄運,使計騙取鹿子霖有白鹿的那塊風水寶地,由此產生了矛盾,最後朱先生從中調解,讓他們講仁義,握手言和。

程老師認為,宗法制度雖然可以起到規範地方生活、鞏固血緣紐帶的作用,但是也有其殘酷性,是反人性的,它會導致各方勢力的明爭暗鬥,其中最弱勢的女性群體,如田小娥、冷秋月等成為了可憐的犧牲品。

層次二:黨派鬥爭史

黨派鬥爭主要是從辛亥革命開始到解放前,其中對白鹿原形成比較大衝擊的兩次革命是辛亥革命和國民革命,後者對白鹿原的衝擊更大,因為國民革命是社會革命,改變了白鹿原的社會結構。

在國民革命的影響下,過去宗法制度下的個人鬥爭演變為大環境下的立場站隊,對人性是有傷害的。比如,白靈和鹿兆海的革命愛情悲劇和白靈的命運悲劇。

程老師認為,在革命這種歷史語境下,產生了不同的人格去匹配相應的社會變化,這種人格也裹挾著個人的命運,造就了不同的人物結局。

層次三:民族心靈史

對於民族心靈史這個層次,程廣雲老師提到《白鹿原》開篇所引用的巴爾扎克的一句話:

「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對於這句話,程廣雲老師認為,小說要闡發的主題之一,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智慧。

「我們這個民族依據文化傳統,是怎麼應對各種天災人禍,然後在這樣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中,怎麼實現我們民族的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從以上這三個層次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白鹿原》對歷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物命運給予了充分的關懷和悲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HBlvG0BMH2_cNUgak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