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還該繼續信任WHO的數據嗎?

2020-04-09     知識圈app

世界衛生組織(WHO)從誕生至今,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來自公眾、媒體,乃至於一國總統的猛烈批評。

在前天(4月7日)的白宮發布會上,美國總統川普炮轟世衛組織,他指責由於世衛組織的失誤,導致美國沒能及時開展病毒檢測和儲存足夠的防護裝備,「真的搞砸了」,「他們為什麼要給我們其他的錯誤建議?」

川普還表示,美國將停止對世衛組織的資金支持。

「我們將暫停給世界衛生組織提供資金,這是非常強有力的措施,拭目以待吧」

「We』re going to put a hold on money spent to the W.H.O. We』re going to put a very powerful hold on it and we』re going to see」


| 4月7日,川普揚言要「擱置」美國對世界衛生組織的資助,但幾分鐘後他改口說會對可行性進行研究。

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要知道,美國可一直是世衛組織最大的資金來源國。

雖然在記者提問環節,川普又「改口」說,自己並不會立即凍結世衛組織的資金,而是會「look」,看看再說。但他對世衛組織的不滿,顯而易見。

如果說川普僅僅是嘴炮而言,那網民的行動可以說是真槍實彈了。早在1月底,一名加拿大網民發起了要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下台的請願書,在網上已經獲得了超過70萬人的支持。

人們質疑,世界衛生組織作為國際上最大、影響最廣的公共衛生機構,卻沒能擔負起領導和協調各國抗擊新冠病毒的責任,對疫情的全球蔓延難辭其咎。

| 網絡上流傳的諷刺世界衛生組織的圖,WHO Cares,雙關為「與我何干」。

此次疫情,世衛組織哪些地方遭到批評?

我們來回顧一下。


01 失信的統計數據


世界衛生組織遭受最嚴重的詬病之一,莫過於疫情統計數據的問題。

發布疫情動態本該是世衛組織的職責,在疫情開始之初,許多官方和研究機構都將世衛組織報告的數據作為參考,但後來,這一數據卻逐漸被「拋棄」。

現在我們掌握的疫情數據,基本來源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發布信息。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全球疫情分布圖

圖片來源: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網站

為什麼人們不再信任世衛組織?

一是因為從3月18日起,世衛組織更改了發布報告的截止時間,將其從CET(Central European Time,歐洲中部時間,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九點更改為零點。這意味著,在世衛組織前後發布的兩個版本的報告中存在數據重疊,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

二是世衛組織的報告中存在一些數據錯誤。根據牛津大學數據機構OWID(Our World In Data)的研究發現,世衛組織在2月5日至3月16日之間發布的數份報告中,存在前後不一致的問題。

| OWID關於為何不再使用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的說明。

圖片來源:OWID官網截圖

因此,若以世衛組織公布的數據為準,根本無法對當下疫情的發展趨勢作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


02 緩慢的行動力


比起統計數據的錯誤,更大的聲討源於世界衛生組織行動遲緩、效率低下。

1月23日,在世衛組織召開的緊急會議中,新冠疫情雖然被認定為中國的緊急情況,但尚未達到「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的標準。在世衛組織23-25日的報告中,疫情的全球風險等級也只定為「中等」。

| 1月23日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否認新冠疫情已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圖片來源:CHINA DAILY

這一系列舉動備受質疑,被認為低估了疫情的嚴重性。

短短几天后,1月27日,世衛組織就承認對疫情風險的程度存在誤判,把疫情等級調整為「高」。

直到1月31日,世衛組織才宣布疫情構成「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這時,確診的病例已增加了十倍。

因此有人說,世衛組織賦予了人們一份「虛假的自信」,導致失去了遏制病毒擴散的最好時機。

而世衛組織還在延續這種「虛假的自信」,直到3月11日,才正式發布了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預警。

此時,新冠病毒早「流行」不知道多久了。

實際上,這並不是世衛組織第一次因失職和工作遲緩受到批評。

在2014和2018年,西非兩次爆發伊波拉病毒之際,世衛組織同樣遲遲未能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即便很多專家都認為已經達到了「宣布標準」。

| 伊波拉疫情防護裝備

圖片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2017年,前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在發表卸任演講時,也坦言道,世衛組織在2014年的伊波拉防疫過程中反應太慢。然而,世衛組織沒有吸取教訓,提高工作效率和專業能力,當2018年疫情再度來襲時,世衛組織的表現依然不盡人意。


03 預算使用遭質疑


世衛組織的問題還不止於此。

世衛組織一方面向全世界「哭窮」,說自己資金短缺,預算不足;可據美聯社2017年的報導,世衛組織每年光差旅費就高達2億美元,遠高於其在抗擊愛滋、肺結核等疾病上的項目支出。

| 前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走訪幾內亞伊波拉疫情時下榻的五星級酒店Palm Camayenne,並且住的是標價900歐元/晚的總統套房。

圖片來源:Trip Advisor

不少工作人員在視察工作的過程中,享受著價格不菲的頭等艙和總統套房等,大大增加了不必要的預算。

與這高額花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世衛組織在國際公共衛生事業上頻頻的「不作為」。

就這次的新冠疫情來說,作為國際性的衛生組織,本該發揮好疫情指導作用,做好國際間抗擊疫情的協調工作。

但現實是,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不可信,行動又老慢半拍,所以它逐漸喪失了權威地位,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被邊緣化了。

也難怪人們要質疑,拿著錢,卻沒做什麼實際的事兒,如此官僚的世衛組織,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不過,對於世界衛生組織在這次疫情中的表現,聯合國的看法略有不同。聯合國發言人在川普批評世衛組織後,認為「世界衛生組織顯示出國際衛生體制的力量」。

很多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個面對危機總是等待的軟弱組織,而是期待能帶領各國走出危機,有足夠專業能力的機構。

就此而言,對世衛組織的質疑,也是對世衛組織的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3mVXXEBnkjnB-0zRG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