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類的一切痛苦下跪

2020-06-16     知識圈app

原標題:向人類的一切痛苦下跪

關於19世紀俄國文學,俄國思想家尼古拉·別爾嘉耶夫曾有一句評論:

「當所有的俄羅斯作家都自覺地背叛了基督教時,俄羅斯文學的主題將是關於基督教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後者的代表,別爾嘉耶夫特別稱他為「基督教人道主義」。

宗教情結貫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中《罪與罰》被喻為一部宗教啟示錄。1866年,他在窮困潦倒中倉促寫出的這部作品,卻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俄國小說之一。

| 《罪與罰》

作者:[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譯者:朱海觀,王汶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

《罪與罰》的主角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窮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的人格價值,他殺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太。但暴力並不能帶來心靈的滿足,他飽受罪惡感的折磨,在索尼婭的影響下,他最終選擇了皈依宗教。

索尼婭是一名妓女,但她有著寬恕與犧牲的宗教精神,被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成聖女一般的形象。當拉斯科爾尼科夫第一次走進索尼婭家,他立即匍匐下身子,親吻索尼婭的腳說:「我並不是向你下跪,我是向人類的一切痛苦下跪。」

陀思妥耶夫斯基對苦難的敬意,大概源於他充滿苦難的人生經歷。

他出生於俄國典型的東正教家庭,受到良好的宗教教育。後來他被反沙皇活動牽連,被判處死刑,臨刑前一刻才改判為流放。近十年的西伯利亞流放生涯中,疾病與思想時刻折磨著他。而恢復身份後,親人又接連離他而去,他債台高築,總是不得已地靠寫作維持生計。

無盡的痛苦使得他更加篤信宗教,他忍受痛苦,以期洗脫原罪,獲得靈魂的拯救。

不過,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於上帝不是簡單的禮讚和膜拜,他不懷疑上帝存在,但他時刻面臨著一個問題:上帝的存在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以人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這就是別爾嘉耶夫所說的「基督教人道主義」,而這一疑問也自然流露到了他的筆下。

《罪與罰》中索尼婭將上帝視為精神支柱,她說:「沒有上帝,我還能做什麼呢?」已經皈依宗教的拉斯科爾尼科夫卻尖銳地反問:「那麼上帝給了你什麼呢?」——這大概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時常責問自己的問題。

索尼婭的虔誠與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詰問,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分,他本人正是這一矛盾的結合體,也正是這樣的自我矛盾塑造了他作品的張力。魯迅評論說: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他)不但剝去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有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從不掩蓋他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推崇,他說:「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件終身大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FulvnIBd4Bm1__YO08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