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現」這個地名,對於煙台的朋友來說,應該不陌生。但在不同的縣市區,人們聽到這個地名的第一反應並不完全相同。
對於市屬轄區以及大部分縣市的人們來說,提到「古現」,想到的都是煙台開發區的古現。但對於龍口和海陽的朋友而言,古現則「另有其村」,龍口的朋友會想到北馬鎮的古現村,而海陽的朋友則容易記起郭城鎮的古現村。這樣一看,煙台範圍內的「古現村」還真不少。
(煙台開發區古現東村,王懿榮故里)
如果說是李家疃、王格莊這種地名,在不同縣市區有重複還好理解,但「古現」這種相對生僻的名稱,在相距較遠的幾個縣市都有出現,的確是一種很少見的文化現象。那麼,這幾個「古現」都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地名資料記載,這幾個「古現」雖然位於不同的縣市區,但其內涵卻高度相同,大致都是從「古縣」演變而來。
所謂「古縣」,就是古代的縣,這幾個「古現」對應的古代的縣各不相同,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
(古現東村介紹甲骨文發現的文化牆)
根據《福山區地名志》(古現過去是福山的鎮)的記載,煙台開發區的古現(為行文方便,下面統稱為福山的古現),在漢代到南北朝時期,一直是「牟平縣」的縣治。古代膠東半島有牟平縣和東牟縣之分,「牟平縣」位於後來的福山境內,「東牟縣」位於後來的牟平境內。
因為史料記載比較籠統,關於漢代「牟平縣」的舊址,一直有不同觀點。《讀史方輿紀要》中就有兩種說法,一說在「登州府東南九十里」,似仍在蓬萊縣境內;一說在「福山縣西北三十里」。相對來說,作者顧祖禹更傾向於後者。而古現鎮境內有個三十里堡村,正好在福山縣城西北三十里處,牟子國的遺址就在此處。漢代設立「牟平縣」,應該就是取牟國舊地太平安定的寓意。因此,古現的「古縣」,指的應該就是古代的「牟平縣」。
在此地設立的「牟平縣」,於南北朝時期被廢除,到了後來,在舊址上建立的村莊,就因這段歷史取名「古現」。現在的古現,分「東西」兩村,當地王姓是福山歷史上有名的書香門第,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就是古現東村人。不過,古現王氏的歷史只能追溯到明代,明代之前,這裡是什麼樣子,暫無詳細考證。
(龍口市北馬鎮古縣村位置示意圖)
福山的古現與古牟平縣有關,龍口的古現,歷史也可追溯到漢代。漢代在膠東半島設立的東萊郡,下轄十七個縣,除了牟平縣之外,還有一個惤縣。這個惤縣的遺址,就在龍口市北馬鎮的古現村,是龍口市級文保單位。
關於惤縣和古現演變,《龍口市村莊志》記載道:「北齊天保七年,惤縣併入黃縣(惤縣縣治廢棄)。明朝初年,范姓遷來聚居,取名范家樓。清初,因村系惤縣故城遺址,改稱『故縣』,後演變為古現。」如今的古現村,以馬姓、王姓、張姓等居多,並無范姓,以此推測,當初改名的原因,有可能是范家樓的名字與實際姓氏情況不符。
(海陽西古現村)
福山的古現和龍口的古現,指代的縣都比較明確,而海陽的古現,則眾說紛紜。這個古現,就在煙鳳公路沿線,外夾河的上游,也分為東西兩村,其中西古現規模較大,一般說「古現」,指的就是西古現。根據海陽地名資料記載,古現名字的由來,與歷史上的昌陽城(另一說是觀陽城)有關。
(以上古現的對應示意圖,這個圖中的昌陽在文登)
昌陽城,是膠東歷史上變化很頻繁的一個概念,文登、海陽、萊陽境內,都有相傳是昌陽故城遺址的地方,比如文登的宋村,海陽的發城,萊陽的昌山。相傳在頻繁遷徙的過程中,海陽的古現也為地處河谷平坦地帶,也曾一度被選為城址,但這只是推斷,暫時沒有權威考證。值得一提的是,距離古現不遠的郭城,相傳也是唐代廓定城舊址,以此推斷,古代在這裡建造城池,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