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格言欺騙了中國人幾千年,是時候揭穿了
―――張鵬
我們從小就受到了一個被普遍視為真理的教導,即「好心一定會有好報」。相似的格言還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付出總有回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當然,也有另一個極端的格言,比如: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最近有一篇網絡文章標題是「善良過了頭,就是傻子」。
結果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在上面兩種觀點中徘徊,要麼認為善有善報,要麼認為善良就是愚蠢。
那麼,到底哪一種觀點才是對的?
「好心」與「好報」的定義
大家所說的「好心」或者「善」,應該是指「利他」的意圖和行為,就是一個人希望給另一個人帶來利益。為了讓對方得益,你可能要為此付出,甚至可能要讓自己利益受損。
而「好報」是你得到了利益回報,這個回報應該不低於你當時的付出。比如,你給人家1元錢,你得到的回報應該至少是1元錢。
缺乏邏輯依據
為什麼好心會有好報?我一直沒有找到兩者的相關性或者邏輯依據。
比如,我給一個乞丐100元,我就失去了100元。為了掙這100元,我可能要多工作一些時間,少睡一些時間。當然,你會說我因此得到了精神的回報。但要我多工作、少休息,那麼精神上就有損失了。另外,我如果自己花這100元,我也可以獲利其他方面的精神或者生理享受呀。所以,這樣的邏輯顯然是不通的。
有人會說,如果你長期積德、行善,最後肯定會有貴人相助,給你更大的回報。我覺得這樣的觀點也缺乏邏輯依據。這種做法更像是「放長線、釣大魚」,並不見得是「善行」。
同樣,「好人被人欺」也沒有邏輯依靠,因為你給人付出,別人一定就不會回報嗎?你幫助了對方,對方就一定會欺負你嗎?
缺乏事實依據
對於上述兩種相反的觀點,你都能舉出許多真實的案例,有古今中外的,也有你身邊的,還可能是你親身的經歷。
比如,許多清官被冤屈而死,也有許多清官被平反昭雪。有人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也有人恩將仇報。
有時你的良善得到他人的賞識和貴人相助。有時你遇到「白眼狼」,結果你的一片忠心換來的是心酸和淚水。
即使做大規則案例研究,我也不相信「好心」、「好報」、「壞心」、「惡報」之間有任何具有統計學意義的相關性。
為什麼人們總是提倡「好心有好報」?
其實,提倡「好心有好報」這種「利他精神」是古今中外所有社會、政府、組織、團體的共性。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和諧穩定」。
可能在我們的人生中,唯一提出相反觀點的人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一般會說:「孩子,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壞人和騙子,你要時刻警惕,別上當受騙,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別什麼都給別人,那樣做是傻瓜。騙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上述兩個相反觀點的產生,正好驗證了一條被廣泛傳播的觀點,就是「基因是自私」的。每個人都希望這個社會其他人有「利他精神」,但他對自己的後代卻更強調「利己精神」。
如何理性地看待「好心」與「好報」?
如果並不存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棄善從惡?是否有一種理性的、經得起邏輯與事實檢驗的觀點?我們如何去教育晚輩、學生、下級關於「好心」與「好報」的關係?
我經過多年的觀察、思考與實踐,總結出了三條觀點如下,供大家參考。
1、既然是好心,就不要指望回報:也就是說,你如果送別人禮物,就別指望對方回禮。否則這就不是利他行為,而是「強買強賣」。許多人一生都在為另一個人奉獻,然後指望對方也同樣回報,我覺得這有點像是道德綁架。
2、要回報的,就是交換:如果你希望通過付出而得到回報,那性質就不同了,這不是好心,也不是善舉,而是交換。如果是交換,最好講清條件,並要遵守交換的兩大原則:不強迫,不欺騙。
應該說,「交換」並不一定就不如「給予」高尚。我覺得交換是人類能達到文明社會的主要手段。因而「交換」比「給予」更偉大,因為前者能互通有無,達到雙贏,還不會讓任何一方「欠情債」。
3、先利己,再利他:我不贊同政府、組織、團體提倡犧牲自己而成全他人的行為。這方面有許多極端的例子。比如在幾十年前的新聞中見到:某人在洪水中為了挽救人民公社的一頭豬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甚至覺得「雷X精神」都不應該提倡,因為有點「反人性」。
在我看來,如果某人已經沒私心了,我就懷疑他不是人,要麼是神,要麼是鬼。那些提倡大公無私的人,基本都是騙子。
我認為每個人首先要打理好自己的人生,包括照顧好自己的家人,如果再有多餘的精力和金錢,才去考慮回饋社會,包括做慈善。
小結
我認為我們要大力提倡4個觀念,即理性思維、契約精神、規則意識、平等尊重。
如果能做到上面這四點,整個社會就會走向和諧、穩定、繁榮,人心也會越來越善良。這就好比在公路上有了紅綠燈和交通規則後,人們開車就會越來越文明。如果沒些規則,那麼,交通會一片混亂,那時,你要確保安全,可能就需要開坦克上路了。
(如果希望閱讀以前和以後的文章,請在微信搜索公眾號「獨立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