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上市公司對待股民方式給我們的啟示

2019-11-06   張鵬工作室

看到差異並不難,難的是找到產生差異的原因

------ 張鵬

(原文在4年前發表,現在再發卻被拒,只能修改某些詞,雖然看起來好怪,但我相信你是懂的)

在英國上市公司擔任職業經理人18年以來,我常常比較這家公司與一些國家的多數上市公司,發現兩者對待股民、股市的觀念與做法上常常大相逕庭。一方的「高招」卻會被另一方當作「蠢行」。這些差異是如此巨大與鮮明,常常讓我產生困惑與思考。為什麼會有這些差異?到底誰是誰非?

下面我列出這些差異與大家分享。

1、不圈錢。一些國家的上市公司從溢價發行到增發、配股,常常可以圈到一大筆錢,甚至多到不好怎麼花。但英國上市公司較少這樣做。他們不圈錢的理由是:「你拿了股東的錢越多,就要給股東更多的回報,股東對管理層的壓力也就更大。」

2、不送股:英國公司不喜使用「送股」這一招。他們認為,送股其實是「數字遊戲」。它只不過是把股東的股份拆,並沒有產生新的價值。相反,這個過程還需要花掉上市公司的一些成本,比如請律師、會計師、審計師、證監會的參與、審核、批准、執行。但一些國家的上市公司比較喜歡用這一招來「討好股民」。奇怪的是,這個讓英國人覺得不恥的「愚蠢之舉」卻能讓一些國家股民歡欣鼓舞,似乎「天上掉下了餡餅」。這一招居然還能馬上能拉高股價。

3、不投資:一些國家的上市公司圈到錢後,喜歡把這些錢用於「非主營業務」,比如投資證券、基金、房產、其他產業,美其名曰「為股東增值」。但英國上市公司認為這樣做是「背叛股民的初衷」。理由是:股民投資給我們,是因為看中了我們的主營業務,而不是看中了我們的「投資能力」。還有,他們認為投資於其他產業不是本公司的強項,反而會增加風險。如果要投資,應該將錢還給股民由他們自己決定。

4、不存錢:許多一些國家的上市公司圈到股東的錢,或者贏利掙了錢,但又不想「投資」,就喜歡把這些錢存到銀行以便吃利息。目的是「為股東保值」。但英國上市公司不喜歡這樣做,他們認為將錢存進銀行也是「不務正業」,還會讓錢貶值。他們寧願借錢(貸款),也不願意存錢吃息。所以,如果公司現金有盈餘,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還給股東,讓股東自己處置。

5、勤分紅:我們公司幾乎每年在年中與年末兩次給股東分紅,甚至在虧損的時候也不例外。並且分紅的數量相對於贏利額的比率還不低。這一點在一些國家上市公司中比較少見。英國公司的理由是:「無論股價漲跌,股東都能收到一筆紅利。這是股東的權利」。估計有一部分股東(比如養老基金)需要定期得到收益才能滿足他們自身的需要。

6、重股價:英國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非常重視自己公司股票在股市上的表現。理由有三。第一,如果股價跌了,他們自己擁有的「用於管理層激勵」的期權也會跌價,甚至變得一文不值。第二,股價下跌會導致公司價值下降,容易招致公司被收購。而收購後,管理層就很容易丟掉「飯碗」。第三,股價下跌,股東的利益就受損,那麼,股東們就可能要求董事會解僱「無能的管理層」。如果董事會不作為,他們會投票解僱董事長、更換董事會。所以,公司高管們有義務「保衛股價」,因為他們自身的利益與股價息息相關。

7、多解釋:公司的CEO與CFO每年都要花許多時間和股東代表溝通,解釋我們過去的業績與未來的計劃。目的是讓股東理解並支持公司的重大決定。如果沒有解釋好,對方可能就會對公司失去信心而拋棄我們的股票,我們的股價就會下跌。

8、堵內幕:作為公司管理者,我常常會在公司公布半年報或者年報前了解到公司的業績,此時,我會得到公司的警告:「不可泄露,即使對你的親人也不能講,否則就是違法」。並且,管理層此時如果要買賣股票,都要經過特別程序的批准。否則就可能進監獄。我不知道一些國家上市公司是不是做到了這一點?

當然,我並不相信英國人與一些國家人在道德水平上有差異。他們對等股民做法的不同,是因為什麼?請大家在留言中發表看法。

(如果希望閱讀以前和以後的文章,請在微信搜索公眾號「獨立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