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定律的法則表明,「一山不容二虎」,否則必有一爭。而當今國際軍事領域,美國和俄羅斯就是極為鮮明的例子。
一直以來,美俄兩國認真地監視著對方核武庫的任何發展,並一絲不苟地保留著相當數量的核彈頭。
根據2011年生效的第三階段裁武條約,到2021年,俄羅斯和美國都不得擁有超過1,550枚核彈頭和700枚核武器。 但是從2018年開始,美俄兩國之間的「一紙協定」變得岌岌可危。
雙方都在不斷更新其核武庫,這也需要退役過時的武器以保持在規定的限制內。例如,俄羅斯在2018年採用了薩馬特洲際彈道飛彈,能夠打擊17,000公里的目標。就美國而言,至少是暫時起草一項計劃,以使其核力量現代化和更新,使其對已經擁有的飛彈感到滿意。
儘管如此,但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社會深知和平來自不易,並不斷朝著鑄劍為犁的角度邁進。總得來說,和平依舊是國際的主旋律。
那麼,作為影響世界各國神經的「核武器」,其發展備受矚目,但是其銷毀也同樣令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那麼,作為世界軍事第一、第二的美俄雙方,如何處理飛彈並互相監視?
實際上,這是有章法可尋的。專家團隊參觀了原子彈所在的基地,並允許他們檢查自己選擇的任何事物。簡而言之,從洲際飛彈上清除整流罩,到檢查內部的核彈頭數量,都需要暢行無阻。
美國海軍目前有14艘諸如「搭載著三叉戟飛彈」的此類潛艇,在START III之前已安裝24枚飛彈,每枚都有8枚核彈頭(每艘潛艇上192枚核彈)。削減進攻性武器條約簽署後,美國人手動從飛彈上拆除了多個彈頭,將總數減少到了三個。
要想驗證美國人的確進行了削減,這實際很容易在現場驗證。可選擇一艘潛艇,然後將一枚飛彈從其中移出並送至修理室,在那裡,整流罩從飛彈的最後階段撤下(彈頭本身被遮蓋,以不露出其設計),而檢查員計算每枚飛彈上核爆炸物的數量即可。
就核轟炸機而言,情況有所不同。有些仍在服役,但改用於非核目標。這包括拆除用於大型重型巡航飛彈的所有塔架以及用於核武器的設備。在執行這些外科手術程序之後,飛機從核服務退役到無核(常規)服務。
戰鬥部直接發送到存儲設施,並在那裡進行相應處理。沒有關於彈頭和核彈藥的程序;僅拆除飛彈級和發射器。
俄羅斯軍事專家iktor Litovki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俄羅斯和美國每年交換八次有關回收和處置核飛彈的進展報告,包括每枚飛彈的所在地,回收站的確切位置以及清除的確切日期。而且,整個過程都是通過衛星跟蹤的。每個步驟都被拍照和錄像。此數據足以準確解碼它是什麼類型的物體,並獲得其完整的戰術和技術規格。
在處理回收設施時,將飛彈切成碎片,並放在工廠前面展示,重要的是向對方展示飛彈碎片。
但是對於在飛彈拆除之前就將其移除的核彈頭來說,情況就更加複雜了。某些彈頭和飛彈可能以最簡單的方式銷毀,即在沒有核彈頭的情況下進行發射。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無法做到這一點(例如,電子設備或發動機不工作),則在特殊設施中拆除飛彈,將其減少為報廢品,以使碎片無法用於製造新飛彈。同時,內部的起落架將被壓縮,切割和熔化。相對而言,這僅僅是操作的最簡單部分。
在最後階段,核武器銷毀工程中,最為困難、最為危險、也最為複雜和麻煩的就是對核彈頭的銷毀。因為核彈頭中有大量放射性極強的核裝料,其核裝藥TNT當量往往從幾萬噸到幾百萬噸級。為了確保安全,同時也是因為技術所限。因為人類尚未想出一個更有效的解決辦法(核彈頭是由乏核反應堆燃料製成的)。工業工人的主要任務是在處理材料的所有階段確保輻射安全,為此,核武器被埋葬了,這便是極佳的方式。美俄兩國製造了特殊的密封膠囊,以防止核廢料與外界接觸。
但是,在大喵看來,無論是直接銷毀核武器,還是對核武器部分材料進行再利用,都需要花費巨額資金,但和為了人類安全相比,這又算得了什麼呢。倘若到了2021年,美俄之間的核協定或許在國際社會的要求,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