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張老師」,分享我的育兒原創,一起感受教育過程的美好!
要自殺的孩子是我朋友琳姐的女兒,這個小姑娘乖巧可愛、活潑伶俐,我怎麼也不能把自殺這件事和她聯繫到一起。
我:你家小姑娘開玩笑的吧?她才那么小,哪裡懂得什麼叫自殺啊?
琳姐:孩子說要自殺的時候我也嚇了一跳,不過看到她來真的,我才迅速反應過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琳姐說話的時候嘴角在不停地顫抖,可以想像到當時的情形讓這位媽媽多麼恐懼。
我:你女兒只有八歲,她有什麼想不通的事情呢?
琳姐:說到底就是為了一條裙子,就是愛莎公主的裙子啊!她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就讓我給她買,我覺得這裙子價錢又貴又不舒服,我要說不同意,這孩子就要跟我鬧,所以我就說了個活話,我說等你上小學了,考到好成績我就獎勵你。現在她都上二年級了,我以為她早忘了,那天也是期中考試完不久,孩子問我:媽媽,是不是我怎麼做你都不會給我買愛莎公主裙的?我當時忙著做飯,看她也就是說說,就沒有理會,誰知道這孩子居然回到房間打開窗戶要跳下去。幸虧我聽到了開窗戶的聲音,趕緊跑過去看,孩子半個身子都出去了。
我:那你怎麼把她拉下來的?
琳姐:哪裡敢拉?弄不好真掉下去了。我就問孩子,你怎麼啦?孩子特別大聲地對我吼,說我騙她,騙好多次了,就是不給她買。我沒接話,當時我也嚇傻了,但是我冷靜下來了,我說,蕭蕭,你看咱們家住在十一樓,樓這麼高,你要是跳下去該多疼啊?你忘了上次你摔跤把胳膊碰錯位的時候有多疼了?你從這裡跳下去肯定比這還疼,沒買裙子你很生氣,但是你要是跳下去了可能就殘廢了,就算媽媽給你買了裙子你也穿不了對不對?孩子聽我說完有點呆愣,問我:跳下去腿會斷嗎?我說是,就這樣我拉著,孩子從窗戶上下來了。
琳姐的講述讓我又一次想到我家小寶,小寶現在五歲,慢慢也會長大,如果有一天,小寶也有了憂愁的心事要去自殺,那簡直是我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現在網絡上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消息頻發,每看一次我都感到心驚膽顫,我為孩子們的自暴自棄而惋惜,處在人生觀價值觀還不穩定的年齡,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極端情緒的左右,在成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極端情緒往往都跟自身的認知需要有關。
阿德勒派心理學家的觀點認為:那些做出錯誤行為的兒童都是感到挫折沮喪的兒童。當成人把目光緊緊盯在兒童的缺點、錯誤、問題和那些沒有達到的期望上時,兒童會變得非常沮喪和氣餒。
強烈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這裡所說的需要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有些孩子在強烈想要買一件東西的時候採用撒潑打滾的方式,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這也是宣洩情緒的一個途徑,哭鬧完了,媽媽還是不給買,乖乖回家。而有的孩子性格內向,喜歡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裡,由於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又沒有宣洩的渠道,壓力逐層累積,到一定程度上就會爆發。
被別人誤解且無法消除
兒童世界的是非觀往往就是非對即錯,沒有介於兩者之間的結果。因此可以看到,越是單純的孩子越抗拒被誤解。在成人看來,誤解和個體的認知絕對相關,所以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但是孩子只能從自身角度去看問題,無法客觀判斷,被誤解常常帶給孩子深刻的痛苦和傷害,這是成人所無法想像的感受。
目標未達成的心理壓力
這一點特別容易集中在學習上,學習成績與理想目標有差距,心理壓力不斷加大,面對問題又沒有解決的方法,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有深深的無力感。之前看到一個新聞,一位小學霸因為考試沒有得滿分,內心接受不了這個現實要自殺。局外人看來,這個孩子要求太高不知足,但是對孩子來說,這明顯是陷入到自己構建的「壓力塔」中,無法自救。
陷入強烈的挫敗感之中
屢次失敗帶來的畏懼感和想要逃離的強烈願望也很容易引發孩子的極端情緒。孩子在同一個事情上總是失敗,可能有兩個原因,要麼是任務太難了,要麼就是不得法。每到這種境況,孩子內心是很痛苦,很恐懼的,家長雖然嘴上說:沒關係,實際上表情和動作上都會無意中透露不滿,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自己解決不了就會渴望逃離,這時情緒一激動就有可能做傻事。
在當下的時代,物質水平不斷提高,孩子的成人化狀態越來越明顯,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反而變差,加上父母工作繁忙,溝通和陪伴的時間不足,情緒發泄渠道不暢,非常容易累積極端情緒,這些情緒不進行徹底平息,就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雷」。
」避雷針效應「源自避雷針原理,在建築物頂部安裝的金屬棒和地下的金屬板連接,使雲層所帶的電被大地所帶的電直接中和,避免建築物被雷擊,這就是避雷針的原理。放在心理學的角度,是指人的情緒善疏則通,能導必安。
孩子就好比建築物,極端情緒就是突然而至的雷,家長要在育兒過程中學做避雷針,將孩子的壞情緒進行有效的疏導,從而避免壞情緒的累積,以防到一定程度上轉化為極端情緒,孩子在極端情緒下非常容易做出一些極端行為,家長很難把控,到時候會追悔莫及。
情緒再緊張 態度也要平和
孩子的極端情緒和行為往往都是瞬間發生的,等家長明白過來時,可能已經來不及阻止了。所以,家長一定要記住,面對孩子的極端反應,一定要保持平和的狀態,不要加深對孩子的刺激。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是非常容易鑽牛角尖的,你的每一句指責都是在他的心口撒鹽。這使我再次想起跳橋的十七歲男孩,這孩子可能有不對的地方,但是媽媽犯不著把車停到大橋上去教育,這種教育對孩子的情緒是一種推波助瀾。
內心再生氣 也給情緒留白
不管孩子的做法有多麼可笑荒謬,要學會給孩子的情緒留白。也就是說,讓孩子安靜一會兒,安靜下來,他才能對自己的行為做思考,安靜下來,他才能看到自己的問題。孩子的情緒會在冷靜中逐步平復,這個時候,他才會把家長說的話往心裡去,才不會以一種高度情緒化的狀態去褻瀆生命。
繞開問題點 引導後果思考
家長要學會繞開極端情緒中的問題點,和孩子針鋒相對的說問題,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孩子覺得你不理解他,家長認為孩子不懂事,這就相當於進入了惡性循環,非常影響溝通質量。我們可以更多地引發孩子進行後果思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因為在激情狀態下,孩子是不會去考慮他的行為所引發的後果的,家長的提醒對孩子來說就好像警鐘一般,把他從夢境中喚醒。
調整溝通法 避免情緒堆疊
當然,極端情緒不是一天形成的,很多時候都是一點點堆疊起來的,家長更多地是要做預防工作,多關心孩子,多和孩子說說話。最簡單的就是每天一餐,什麼意思呢?再忙也要在一天時間裡和孩子吃一頓飯,餐桌上大家的心情都很放鬆,容易溝通和交流,餐桌上,家長可以說說自己工作中的趣事和不易,贏得孩子的理解;孩子可以說說學校里遇到的困難,家長順勢就給予疏導了。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壞情緒也就很難形成氣候了。
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讓孩子能說話,允許孩子解釋,這是贏得孩子的心的重要方式。有些家長說:我問孩子什麼他都不說,我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可是如果反觀家長的問法,非常煩躁的說:你說嘛,你怎麼了?問半天都不說話,怎麼回事?試問這種溝通方式是要讓孩子說話嗎?這明顯是不想讓孩子說。既然是溝通,家長需要的是真誠的態度,和風細雨的語言,而不是逼問。
留心孩子的異常舉動
當孩子突然變得沉默,沒事坐在一處暗暗掉淚,或者說到一件事情時情緒突然激動,面部漲紅,拳頭緊握,這些外部動作的變化家長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這些都說明孩子面臨的是自己能力所無法企及的困難,那麼家長要做的是:觀察,看看困擾孩子的癥結在哪裡?疏通,緩解孩子心頭的牛角尖,鬆弛心理狀態。
結語:有一位網友給我留言,說養孩子真的是碎鈔又費力,可不是嗎?要呵護這顆小苗長成參天大樹,又怎能不費成千上萬的腦細胞?但我仍然為我的選擇無悔,我想,每一個真心實意愛孩子的家長都和我有一樣的想法,用心去愛孩子並付諸行動,這才是作為家長應有的愛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