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張老師」,分享我的育兒原創,一起感受教育過程的美好!
記得小學三年級那年,我在奶奶家度過了一個暑假,臨回家時,奶奶說要給我買一個文具盒做禮物,我高興壞了。
我和奶奶、表弟在商場的文具櫃檯上下端詳,文具盒大致就是三種,最普通的鐵盒有卡通圖案;中檔的裡面分為兩層,格子很多;高檔的設置有機關,按下去的同時不同的位置就會自動彈出。
其實我已經打定主意買那個最便宜的盒子了,因為那時候自動文具盒剛剛流行,買了的同學上課就顧著玩,都不認真聽課,這種文具盒也比較貴,所以老師不讓家長給孩子買,但是奶奶不知道。
奶奶笑眯眯地拉著我說:你看,這些文具盒你喜歡哪一個隨便挑,奶奶給你買,沒問題。
我開始對著櫥窗一個個看過去,看的過程中奶奶卻一點也沒閒著,她用山東方言不急不慢地說:叫我說,這個文具盒最好(她用手指著最便宜的也是我準備買的那款),你看那個花兒多好看,裡頭放的東西多。那個(自動的和雙層的)不好用,咱對門那個小孩他媽都說不好。
奶奶嘴上說讓我挑,但對於當時已經八九歲的我來說,也基本具有了聽話聽音的能力,我明白:奶奶把苦日子過慣了,為人又節儉,這種文具盒在80年代也算得上奢侈了,她其實是不希望我選擇另外兩款價格高的文具盒。
我想了想說:哎呀,我不買了,我那個文具盒還能用呢,買了浪費,下次再買。
奶奶好像突然鬆了一口氣,但是仍舊說:你不要了啊?唉,我說買一個給你你還非不要,那就下次買吧。
這件事以後,奶奶常常在家人面前誇讚我是個懂事的孩子。我和奶奶的關係談不上親昵,更多的是客氣。
奶奶生活得不容易,我發自內心的體諒她,但是當我成年之後,用同樣的眼光來審視周圍的家長,發現雖然幾十年過去了,奶奶那種方式卻還在被許多家長使用,只是讓孩子選擇的東西從文具盒變成了一個培訓班、一個玩具或者其他。
家長們喜歡擺出對孩子尊重的態度鼓勵孩子做出各種各樣的選擇,卻又用各種方式把孩子往自己內心早已定好的目標上推。他們以為孩子不懂,內心為自己的巧招而欣喜,其實孩子什麼都明白的,這種表面上的尊重披著虛偽的外衣,把孩子推得離我們越來越遠。
「虛偽式尊重」從本質上說並不是尊重孩子的行為,但是又具備尊重的表象,「虛偽式尊重」一定會言語平和、氛圍寬鬆,並且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但是也一定會伴隨有家長有意無意的勸說、哄騙,並集中指向成人已經基本確定好的結果。
每個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嚴格說來,誰也不會故意對孩子採取惡劣的管理方式,「虛偽式尊重」表現出的集中問題是家長的一種心態:家長既想通過尊重的方式讓孩子和自己建立起信任的親密關係,又想達到自己短平快的育兒管理目標,主要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把尊重理解為「形式」
和孩子完成溝通、交流、意見徵集等環節,然後一件事情就戛然而止了。父母將替代孩子全權處理所有事宜。當孩子提出質疑時,家長會說:我們上次溝通過了,溝通的很愉快,你的意思爸爸媽媽明白了,你聽話,放心吧,沒問題的。
把尊重理解為「說服」
有的家長常常這樣表白:我對孩子從來都是很尊重的,關於孩子的事情都讓孩子來決定。這樣的家長也確實是這麼做的,遇到問題一定會問孩子:你喜歡哪一個啊?你想要哪一個啊?可是到了真正做決定的環節,家長開始忙著在說服孩子上面發力,態度是好的、方式也是溫柔的,結果就一定要按照家長說的來。那麼這個過程充其量就是一個說服的過程,沒有尊重的實質。
美國總統林肯說過:首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尊重原本就是相互之間的事情,對孩子尊重的不真誠,換回的是孩子逆向的反饋:
消耗信任 虛偽式尊重會讓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逐步喪失,因為家長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夠真誠的處事方式,孩子一般都是很單純的,在孩子看來,家長這種做法是非常可笑的,所以會有一些孩子會評價自己的父母:我媽媽有時候可假了。
消耗親昵 因為尊重的虛偽,孩子會對家長產生抗拒感和懷疑,破壞幼年時期所建立的親昵感,也有一些孩子會因此而出現叛逆的問題。這時,家長常常覺得莫名其妙,認為自己把孩子慣壞了。
理解 比對抗更有價值
《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告訴我們:關於人的發展的一個根本事實就是,人的心理總是充滿著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兒童自出生起,就不斷地追求發展,追求偉大、完善和優越的希望圖景,這種圖景是無意識形成的。
這說明對於孩子來說,有想法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作為成人,不可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孩子去思考,因此成人因為決定去和孩子開展對抗是一種無意義的行為。我們應該更多的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深入地溝通,看看孩子為什麼這麼想,他考慮的點在哪裡。孩子也遠遠沒有成人想的那麼不懂事,他們很多時候都是非常善良的,只要溝通到位了,孩子會主動給予成人支持和諒解,並不需要欺騙的方式來達成一致。
坦誠 比哄騙更能安心
尊重孩子的核心是把孩子的所思所想作為考慮項並且適度採納。在這一點上,有些家長是有困惑的:如果孩子的選擇不合理或者根本就不能實現,我也要尊重他嗎?這不是慣孩子嗎?這裡我建議家長們一定要記得對孩子坦誠。如果這件事情沒有選擇的餘地,我們應該直白的告訴孩子。就像我的奶奶,如果她告訴我:文具盒太貴了,奶奶只能買便宜的那個。我的內心只會更加體諒她,同情她、感激她。
如果孩子所做的選擇是錯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讓孩子去試錯,當結果擺在孩子面前時,家長也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決定可能出了問題,我們可以想一想。而不是嘲笑:讓你聽話你不聽,這下弄糟糕了吧?
家長們絕對不要為了讓孩子認可自己的決定而哄騙孩子,因為每一次哄騙總是會有暴露的時候,哄騙對於孩子信任感的消耗是無法彌補的。
共情 感受孩子的所思所想
孩子與家長因為決定而對抗時,家長一定要進行共情,試想一下孩子為什麼反應這麼大,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怎麼想?有了共情,家長對孩子的反饋會投入更多的感情,會更加理智。
有一次,外面下雨,我兒子非要穿那雙皮鞋去幼兒園。要知道,這雙鞋不能踩水的,他不停的鬧,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同班的某個小朋友和他說好了,今天要穿皮鞋在表演區玩一個遊戲,大約就是要用到皮鞋作為裝扮。我想了想,如果我和別人說好了,最後又食言,貌似確實不太好,就用塑料袋把這雙鞋裝著帶到幼兒園,結果那個孩子根本沒帶。我兒子立刻輕鬆地對我說:早知道我就不帶了,他也沒帶啊!還不如聽你的呢,媽媽。
尊重不等於放任
有時候孩子也並不是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們和成人一樣,可能就是想給自己要個說法。所以我們不能單純認為尊重就是無條件滿足,這是放任,不是尊重。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和孩子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權衡和決定,孩子一旦背負了責任,他會懂得慎重的含義。
真誠是源於內心
尊重也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與真誠密切相關。家長是要敷衍孩子還是真的想要給予孩子尊重,這種感覺是無法欺瞞孩子的,可能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會被迷惑,但是孩子作為當事人,絕對不會分不清楚,家長不要存在僥倖心理,和孩子耍「小聰明」,要知道,他明白,只是不拆穿而已。
結語:我和我媽的關係一直是一種朋友般的狀態,我們常常無話不談。我媽生病了、有困難了,我一定是最著急的那一個,我們這樣的親子關係讓媽媽在晚年得到了很多心理慰藉,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源於媽媽對我的坦誠。
上周日和媽媽出去逛商場,不知不覺就到了中午,我決定找個飯店吃飯,看了好幾家我媽都不滿意,不是說這個不好吃就是那個不衛生,我被她搞得超級煩躁,就不耐煩地問:那你說吃啥嘛?就是這句話,瞬間點燃了我們的溝通模式,我媽說:你還不明白我的意思,這裡這麼貴的,在這兒吃飯我心疼。
聽媽媽這麼說,我忍不住笑了:就喜歡你坦誠直白的樣子,走,讓你開心,咱回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