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避免偏見對孩子的傷害?了解洋娃娃實驗告訴你答案

2019-10-23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奧斯卡獲獎電影《綠皮書》,講述了一段美國歷史上真實的故事。

1962年黑人鋼琴家唐·謝利,要到種族隔離嚴重的南部做巡演,僱傭擅於交際的白人托尼擔當司機,處理可能遇到的麻煩和衝突。

旅途中,他們找到一家專門接待黑人的旅館。唐一身西裝,很優雅的坐在茶椅上休息。附近有著相同膚色的同伴在打球,他們邀請唐一起玩,但被他婉拒了。

有名黑人一臉不屑的說:「夥計,你以為自己很高貴嗎?另一個黑人說:「算了吧,他怕把那套漂亮的管家制服弄髒而已」!話語間充滿了嘲笑和譏諷。唐一臉無奈,落寞的走開了。

唐受到同伴的嘲諷

這兩個黑人以為唐只是白人僱傭的管家,即使穿得再好看,又有何用?臉上的表情分明寫著,不要以為穿著西裝,就和白人一樣優越,都是黑人,誰也別瞧不起誰。為什麼具有相同顏色皮膚的人,如此惡意對待自己的同伴?

細細琢磨,也不難理解。唐是有名的鋼琴家,他可以住在著名的卡耐基音樂殿堂,坐在高高的主位,如同一位君主傲視眾人;可是眼前的這群人呢?只能像老鼠一樣,住在垃圾遍地的黑人旅館,終日忍受白人的岐視,他們早已習慣了。

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是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翻開歷史,1962年的美國社會,正是電影發生的時代背景。當時社會上對黑人採取「隔離但平等」的制度,黑人和白人有明確的界限。具體是什麼樣的界限呢?可以說,從吃飯的餐廳,到公共汽車的座位;從孩子就讀的學校到社會職業分工,到處可見這種隔離制度。黑人如要出行,就需要到指定的餐廳、旅館等專門接待黑人的地方,否則就是違法。

黑人出行指南綠皮書

因為長期接受不公平對待,很多黑人,包括他們的孩子對此已經麻木。我們想真正的了解背後的原因,就需要追本溯源,不得不提到心理學家肯尼斯·克拉克教授的洋娃娃實驗。

一、「洋娃娃」實驗揭示偏見的真相

肯尼斯·克拉克是紐約城市大學,第一個成為終身教授的黑人,他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第一位黑人主席,在心理學界有較高的話語權。

在20世紀30年代,克拉克研究了種族隔離對非裔兒童造成的心理影響,他設計了一個洋娃娃實驗,用於探究兒童對種族差異的認知,和他們潛在的種族觀念

在實驗中他選取了3~7歲的兒童,並給孩子提供了四個洋娃娃。這四個洋娃娃外表完全相同,只是皮膚的顏色有所差異,是從白色到不同深淺的黑色。克拉克要求兒童指出最喜歡,或者是最想要的娃娃是哪一個。為了了解兒童對不同種族的態度,克拉克要求孩子們指出哪一個洋娃娃最好看,哪一個最難看。

美麗的洋娃娃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黑人兒童明顯表現出對白色娃娃的偏愛。而對黑色洋娃娃置之一旁,不理不睬。

這些黑人兒童對白色娃娃的偏愛,說明他們已經知道白人,在美國社會的優先地位。孩子們接納並內化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不公平待遇,所謂的不公平待遇,就是一種社會偏見,說明這些孩子已經學會接受這一事實。

通過洋娃娃實驗,再加上考察外部環境等,克拉克教授得出了一個結論:三歲的兒童就已經表現出了和同種族成人類似的態度。而且這些態度是由父母、朋友、老師等等諸多社會因素導致的,其中父母合理教育占主導因素。

在當時社會背景下,雖然很少有白人家長刻意引導孩子,去憎恨其他種族的群體,但是很多家長的行為,在潛意識過程中已經把這種偏見傳遞給孩子。

舉個例子:有一些白人父母,可能會阻擋自己的孩子與黑人兒童一起玩耍,這就等同於暗示孩子們要懼怕、遠離黑人兒童。

電影中唐受夠了這種不公平對待,他無法容入白人的圈子,又被同族人排斥,他揮舞著拳頭髮出怒吼:我不夠黑,又不夠白,你說我是誰?

二、偏見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

孩子們面對父母、老師、同伴等偏見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果不及時糾正,積聚在孩子內心的負能量會越來越多,影響身心健康。

1、偏見會讓孩子變得消極厭世

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處處都有偏見的成長環境,會變得消極厭世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本來是靈珠,奈何命運捉弄,便卻變成了魔丸,一生下來便戾氣深重。陳塘關的百姓說他是小妖怪,人人避之不及。即使他拚命救下小女孩,也被老百姓偏見的認為,是哪吒要傷害小女孩。哪吒恨恨不已,在他自編的歌謠「生活你全是淚,沒死就得活受罪」,透著深深的無奈和心酸。

2、偏見會讓孩子變得內向自卑

心理學大師阿弗雷德·阿德勒,雖然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然而他的童年並不快樂,他小時候患上了佝僂病,看上去又矮又丑。正因如此,阿德勒經常受到兄弟姐妹的嘲笑和譏諷,這讓他非常痛苦,自卑充斥了他整個童年時期。

三、怎樣做才能避免偏見帶給孩子的傷害呢?

兒童心理學家蘿拉·李說過:孩子就像海綿,他們會通過親近和觀察,並不只是被告知,就能從父母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父母怎樣做,孩子便會跟著學。

1、父母是榜樣,需要以身作則

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說過,一個家庭最大的失敗就是教育的失敗。他從小教育兩個兒子,不要因為出生在富豪家,就以為比別人高一等,瞧不起別人。正相反,他說每個人不論地位高低,都應該值得被尊重。

有一次颱風來臨時,大樹被刮斷,他立刻命令兩個兒子幫助傭人砍樹;吃飯時,對送飯的傭人,會說謝謝,而且一連說好幾聲

學會尊重每一個人

貴為首富,李嘉誠先生卻從無半點有錢人的架子,他平等對待周圍的人,在他眼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都有被尊重的權利。

2、每個孩子都有優勢,鼓勵孩子做自己

著名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曾說:兒童,有與生俱來的生命力,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的潛能和優點,而父母就是幫助孩子,把這份能量有效地釋放出來的主人。

愛因斯坦三歲時才咿呀學語,而同齡人已經會說好多個詞語了。他10歲時才被父母送去上學,因為反應遲鈍,經常被老師罰站。有的同學甚至說他是個笨蛋,是班級的恥辱。

如果把這樣的孩子放到現在,估計所有的媽媽都會急瘋的。可是愛因斯坦的媽媽就經常鼓勵她,並稱讚他是班裡最好的學生。17歲升入高等工業學校就讀後,他才慢慢斬露出超高的數學天賦。

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紋理的兩片葉子,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各有擅長。不必去羨慕別人。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可能給你開了一扇窗。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擅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積極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3、接觸不同群體,培養孩子的共情力

談到共情力,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共情力。

心理學大師羅傑斯如此定義共情:共情是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並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簡單的說,共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同情心理,並做出利他主義的行為。

如果孩子沒有同理心,則不會同情和關注別人,更談不上去幫助別人了。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被愛,才能共情和關懷他人。如果在接受愛的同時,孩子能夠給予愛,才能更好的與他人建立連接。分享三個小技巧,我們一起來努力提高孩子的共情力。

父母放下權威,和孩子平等交流

很多父母都會利用家長的權威,向孩子發號施令,孩子必須言聽計從。這種方式就是完全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孩子得不到尊重。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內心對父母充滿畏懼的孩子,怎麼會敞開心扉呢?只有平等的交流、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大膽自如地和家長表達想法,表達自己心中的愛。

父母捨得放手,讓孩子勇敢嘗試

生活中,父母總是想把最多的、最好的愛給孩子,卻認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不捨得讓孩子去嘗試去付出。其實只有捨得放手,才能為孩子提供釋放愛、表達愛的機會。

晚飯後讓孩子幫忙刷刷碗、讓孩子自己洗洗襪子、手絹等小件衣物;出門逛街,讓孩子幫忙提東西,別自己大包小包一個人扛。先從小事情上磨鍊孩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也需要他們的照顧。這個方法我在女兒身上屢試不爽,而且發現孩子們其實挺喜歡自己動手做事,家長一定要捨得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嘗試。

有機會,可以多帶孩子去做義工

如果有機會,父母帶著孩子去拜訪附近的老人院、兒童福利院,參加社區組織的義工活動,讓孩子了解到,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不同的特殊群體。儘管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或不相同,卻依然在堅強的面對生活。學會體諒別人,並且能夠感同身受,這是孩子邁出的第一步。

愛是一種非常偉大而又奇妙的情感,被愛的感覺固然美好,但是學會去愛別人所帶來的感受,其實會更好,也會讓孩子體驗到人生的幸福。

總而言之,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裡的明珠,孩子如果受到偏見左右,如同明珠蒙塵。學會合理引導孩子,及時阻止偏見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在以後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才能像明珠一樣大放光彩,願每個孩子都能甩掉偏見的包袱,幸福快樂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gwHdCm4BMH2_cNUgguo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