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人心!《當孩子遇見書》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愛和自由

2019-11-15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翻開日本的近代史,明治維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通過對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革,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

特別是1947年,日本在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後,從皇室到平民,從學校到家庭,不論地位高低,民眾把孩子的教育始終放在第一位。被稱為「日本國民童書作家」的中川李枝子(以下簡稱李枝子),就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

李枝子1935年出生在日本札幌,因為喜歡繪本和孩子,所以大學畢業後,從1955年一直到1972年,她在幼兒園做了17年的保育員。她把對孩子的所思所想,全都寫進了《當孩子遇見書》這本書里。

當孩子遇見書



她用質樸的語言,分享了如何為孩子挑選繪本、給孩子講繪本的閱讀體驗,並且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從一個喜歡繪本的小孩,如何成為深受孩子喜愛的童書作家。

動漫大師宮崎駿曾經說過:我無論如何也寫不出像李枝子那樣的作品,因此放棄了想成為兒童文學作家的夢想。

李枝子為何獲得如此高的評價?她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童書作家的呢?在《當孩子遇見書》里我們找到了答案:李枝子說人生中重要的三件事,分別是書、孩子、和繪本。讓我們跟著她的腳步,一起感受她精彩的人生。

深受孩子們喜愛的童書作家,中川李枝子

01

父母的教導,家庭環境的薰陶,為她打開閱讀之門

李枝子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收入微薄。但他愛書如命,經常把大部分的工資用來買書,所以家裡到處都是書。父親收集了一套印刷考究的美術畫冊,書中美麗的插圖,讓小小的李枝子愛不釋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愛上閱讀。

然而,當時正處於日本戰亂時期,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連玩具、新衣都買不到,更不要說買繪本了。她只好借姐姐用過的舊繪本,以此滿足對讀書的渴望。李枝子多麼希望有自己的一本書啊!

這個夢想終於實現。在她入學後,收到的禮物是一本《安徒生童話》,這是父母第一次給李枝子買故事書。她興奮地寫下自己的名字,雖然字跡寫得歪七扭八,但當時收到書後愉悅的心情,現在想起來仍然激動無比。

在父母的影響下,家裡的讀書氛圍一直非常濃厚。不僅李枝子愛讀書,她的幾個兄弟姐妹也爭著搶著找書看。

這種情景真讓我感動。那個時期的孩子沒有遊戲機,但他們的童年卻因為閱讀,過得非常充實快樂。然而看一看現在的孩子,大部分著迷於電視和網絡,缺少閱讀的興趣,我認為,這是一種不太好的現象。

孩子不喜歡閱讀,就無法擁有廣博的知識,更不會有深刻的思想,因此,父母就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如果有條件,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書房,裡面擺放一個書架,放置孩子喜歡看的書籍,讓孩子自由地閱讀喜歡的書籍,培養起閱讀的興趣,使孩子愛上閱讀。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發現自己的潛能,找尋讓自己滿意的體驗,一個人能成為什麼,就一定能成為什麼。

正是因為童年時期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使李枝子的心靈,猶如得到雨露的滋養,潤物細無聲。閱讀就像在她心裡灑下了一顆種子,為她以後成為一名童書作家,埋下了堅實的基礎。

02

因為喜愛孩子,她做了17年的保育員,稱「孩子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存在」

1955年,李枝子在東京都立高等保育學院畢業後,開始思索人生的方向。因為喜愛閱讀,書里各類性格迥異的孩子,讓李枝子對孩子本身也充滿了好奇與嚮往。由此她決定了自己的道路,成為一名以孩子為工作對象的保育員。

她先後在嬰兒收養院、兒科醫院等地,進行了參觀和學習。兩年學成後,進入當所的一所保育園(相當於國內的幼兒園)工作,一干就是17年。

日常工作中,李枝子接觸了大量兒童,她說「孩子才是她最優秀的老師」。在她工作的綠保育園,園長的經營口號就是「讓孩子在玩耍中成長」,所以李枝子和孩子們,每天自由自在的做想做的事。

我們不禁在思考一個問題:幼兒教育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快樂成長?是讓孩子拚命學文化知識,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嗎?

其實好的教育是能夠給孩子愛和自由,讓孩子們在玩耍中成長,孩子的心理才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有了自由,孩子就有了豐富的想像力空間,對他們來說,每一次閱讀,就像在進行一次有趣的探險。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教育應該鼓勵人們去創造、創新和改革,應該阻止犧牲孩子的想像力、和創新精神為代價,去順從或遵守某些準則規範。

對皮亞傑的這句話,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

李枝子沒有像傳統意義上的保育員一樣,每天板著臉,保持正統的老師形象。正相反,她經常會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認為孩子才是她真正的老師。

比如第一次讀繪本《小黑人桑柏》的時候,她只覺得非常無趣,書里的故事並不吸引她。但孩子們並非如此,他們能更深一步的進入了繪本描述的世界。她說:「這本英國幼兒童話的傑作,孩子們立刻看到了價值所在,而我之後才恍然大悟」。

和孩子接觸的時間越長,越會覺得孩子有趣而誠實,即使社會瞬息萬變,孩子的本質卻不會改變。

03

繪本是孩子讀書的入口,三步法幫助家長如何挑選優秀的繪本,讓孩子享受閱讀的快樂

從1955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到1972年,17年里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保育園和孩子們一起共讀繪本,都讓李枝子感到無比快樂。

我們可以想像一樣,只要她隨便拿起一個繪本,便會有幾十個孩子,眼睛裡閃耀著光芒,來到她身邊。這種場景怎麼能讓人忘懷呢?長大後的孩子們,可能已不記得當時講的內容,但繪本帶給他們童年的快樂,永遠會停留在心裡。

既然閱讀繪本如此重要,那麼對媽媽們來說,如何為孩子挑選一個好繪本呢?

首先,孩子自己喜歡的才是好繪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李枝子在《當孩子遇見書》中提到:好的繪本,其實就是自己喜歡的繪本。因為說到底,讀書的快樂是屬於個人的,對書的喜好也是各人有各樣。媽媽們完全可以憑孩子的興趣選擇繪本,只要孩子開心就好。

其次,能夠讓孩子理解的繪本,才是好繪本。

當孩子第一次看見繪本,如果知道裡面有自己知道的東西,就會用手指出來,非常開心。在選擇繪本時,建議媽媽們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挑選繪本。兩歲時,能以兩歲孩子的理解力,充分感受快樂;到了五歲,又可以選擇五歲孩子能享受閱讀的繪本。

總而言之,先從簡單的易懂的繪本開始,讓孩子盡情享受,然後再慢慢地向經典的繪本展開。如果跳過這一步,孩子就不會理解繪本的內容,感受不到繪本帶來的愉悅體驗。

最後,繪本的使命,是讓孩子「牢記生活的美好」。

著名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時,也決定他一生。

繪本是「讀書的入口」,也包含了「人生的入口」,所以選擇繪本時,家長們不可以敷衍了事。市面上的繪本良莠不齊,地攤上2塊錢一本的書,和書店裡20元一本的圖書相比,不僅僅是價格上的區別,更是一種本質上的區別。那麼,差距在哪裡呢?

對孩子來說,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意味著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遠遠比價格更重要。所以我們選擇的繪本,一定要是內容導向非常正確的繪本。因為這是讓每一個孩子,牢記「活著非常美好」的機會。

李枝子還給父母提供建議:要注意繪本里的插畫,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想像。如果繪畫不準確,孩子就很難發揮想像,帶來不好的體驗。正是因為繪本里栩栩如生的插圖,才讓孩子乘上想像力的翅膀,在未知的世界裡盡情探索遨遊。

對此,我個人深有體會。在女兒3歲的時候,我每天晚上都會和她一起讀繪本。

我每次說「開始讀書嘍」,女兒就特別有儀式感的鑽到我懷裡,拿起她喜歡的《大草原上的小木屋》,興奮的指著上面的文字,讓我念給她聽,那種享受閱讀的快樂真是靜謐又美好。

書中有張印第安人的圖畫,部落首領頭上插著怪異的羽毛,她印象特別深刻,對印第安人充滿了好奇。後來,只要說到印第安人,她都會歪著頭問我:媽媽,是和小木屋裡的印第安人長得一樣嗎?

在《當孩子遇見書》這本書里,李枝子特別提到小時候熱愛的岩波少年文庫,她是該出版社忠實的小讀者,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打動了她:

對於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崩壞,直至今日也尚未振作的日本來說,正值少年時代的孩子,才是我們社會裡生機勃勃的嫩草,充滿朝氣的枝芽。

因為這段話的激勵,李枝子相信自己的人生被寄予厚望,所以她立志成為一名兒童作家,去影響和改變更多的孩子們;也正是因為有無數的孩子們,熱愛閱讀,日本國民素質得到大力提升,在上個世紀60年代,短短20年間經濟蓬勃發展,成為亞洲強國。

由此可見,閱讀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將會帶來多麼深刻的影響。當孩子遇見書,當孩子每一次閱讀的時候,就是和書中的智者對話,啟迪心靈,觸發思考,感受讀書的快樂。童年的世界,因為有了閱讀,變得更加斑斕多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Dc9YW8BMH2_cNUgK2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