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4節氣的「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頗有「上蒸下煮」的感覺。在持續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出汗多,消耗大,很多人體力都有所下降,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出現精神疲憊、食欲不振、口苦苔膩、胸腹脹悶等。
由於暑氣逼人,人體容易心氣虧耗,老人、兒童及體虛氣弱者往往易中暑。因此,專家認為,盛夏來臨之際,對一些生活習慣作相應的調整,可以更好地適應炎熱的夏季。
預防一 暑氣傷人致中暑
注意室內降溫,避免較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多喝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防暑降溫。
在這酷熱難耐的節氣,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中暑者,中氣虛而受於暑也」,中醫理論認為,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人主心,暑氣傷人先傷於心。暑熱天氣過後,嶺南地區酷暑且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使人心氣虧耗,進而導致中暑。
所以,在暑熱天氣 應注意室內降溫,避免較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勞逸結合以防中暑的發生。
專家說,在外出工作活動時,最好能避開高溫時段(下午1點-3點),如果要在戶外工作, 應多喝一點防暑降溫的飲料,如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一旦出現全身明顯乏力、頭昏、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噁心等症狀,多為中暑先兆, 應立即至通風陰涼處休息,並喝些涼淡鹽開水以降暑散熱。
廣東省名中醫戈焰教授指出,由於現在暑氣比較重,如果舌苔比較厚,這代表濕氣重,濕氣重後就沒胃口,此時 醒脾化濕,或薏仁、白扁豆、荷葉、粳米粥以養脾胃。
預防二 因暑貪涼傷陽氣
長在空調房的人,要起身走動出身汗;夜眠用風扇和空調,一定要蓋薄被子,護好腹背。
最近,由於天氣體熱,人們對降溫防暑還是很積極,但是對過於貪涼導致陽氣損傷卻認識不足。專家說,天氣炎熱時人體出汗較多,毛孔處於開放狀態,此時機體最易受外邪侵襲。
由於人們錯誤的解暑方式,比如汗後沖涼、貪涼飲冷、長時間使用空調、電扇等,尤其是暑熱天氣從室外回來後急著沖涼,最易導致寒濕之邪阻遏氣機、暑熱不得散而出現頭痛噁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膚發熱而無汗、嘔吐、腹瀉等症狀。
所以,人們在酷熱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專家說,即便天氣炎熱,注意不要過於貪涼。晚上睡覺控制好空調溫度,室內外溫差儘量勿超過5℃。
白天長期在空調環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動,活動筋骨,下班後適當做做戶外活動,出出汗。夜眠時通宵達旦地使用風扇、空調時,一定要蓋薄被子,保護好腹部和背部。
在飲食上要注意節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虛弱更易受損,家長更是要注意,尤其避免孩子在大汗之後立即用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曬後馬上沖涼或沖洗手足、洗臉,應稍作休息後再沖洗。
預防三 心火妄動,情緒中暑
睡眠不佳、急躁焦慮,大暑天最好在晚上11時睡覺。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人體的精神、心態、情緒會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發生微妙變化。高溫酷暑,不僅容易使人感到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還經常會使人「心火」妄動,表現為心煩意亂、無精打采、思維紊亂等不良情緒,這種現象被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征,俗稱「情緒中暑」。
尤其當氣溫超過35℃、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於80%時,人的情感障礙發生率明顯上升。
戈焰教授指出,「情緒中暑」對人們的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對於年老體弱者。因為夏氣通於心,暑氣易傷心,夏日的不良情緒更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加重,甚者引發猝死。所以大暑養生預防「情緒中暑」,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心平氣和、恬淡安寧,要學會情緒轉移,以達到「心靜自然涼」之效。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由於暑性炎熱,容易耗氣,正常人都會覺得乏力,並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慮,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1點到早上6點這段時間,儘量不要熬夜,讓情緒穩定。
戈焰 教授
廣東省名中醫
主任中醫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第六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
醫生介紹
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編輯:黃詠欣 責編: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