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里的中國》走進新疆:探尋民族文化瑰寶,共赴多彩非遺之旅

2023-11-26     影視前哨

原標題:《非遺里的中國》走進新疆:探尋民族文化瑰寶,共赴多彩非遺之旅

導讀:以當代的視角、流行的方式,看見非遺里的文化中國。

文|Yuki

伴隨草原上的嘯聲頻起,馬蹄如疾,碧澈的賽里木湖畔歌舞歡騰,遼闊的喀拉峻草原上民俗如畫,鏡頭帶領觀眾越過廣袤的天山草原,穿過熱情洋溢的六星街區,各具新疆特色的非遺項目一一呈現。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文化和旅遊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在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開播,龍洋、尼格買提、單霽翔一行人來到了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中西文明互鑒通和的「文脈寶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以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瑪納斯、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坎兒井開鑿技藝、哈薩克族花氈製作技藝、麥西熱甫等非遺項目為主線,聚焦非遺技藝在新時代的天山南北煥發出的勃勃生機,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人和故事,曲盡其妙地展現新疆的豐厚寶藏、堅實傳承和美好未來。

多維視角打開非遺捲軸,

傳遞文化自信力量

華夏疆域萬里長,大美新疆入畫來。此次《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涵蓋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技藝、民間美術、戲曲表演等眾多領域,通過「創新秀演+實地解讀」的方式,將極具民族特色的地方非遺一一展現。節目中展示非遺承載的古老中華文明,讓非遺展現出多層次的韻味和新時代的質感,鋪開一卷多彩的民族非遺畫軸,向觀眾傳遞文化自信的力量。

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喀拉峻草原上,百人齊唱《瑪納斯》英雄史詩,震撼嘉賓們的不僅僅是其中的英雄氣概,更是源源不斷的民族力量。《瑪納斯》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之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讓中華文化展現出了永世的魅力。

哈薩克族花氈製作技藝世代相傳,體現的是哈薩克族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嘉賓們在傳承人麗娜·阿汗的帶領下,親自體驗花氈技藝的製作過程,感受世代傳承中的獨運匠心。《非遺里的中國》用生動鮮活的體驗詮釋了非遺的豐富內涵,記錄了非遺承載著多元的情感體驗與文化內涵,展現了中華民族一代一代的文脈傳承。正如單霽翔在節目中所說:「傳統的非遺技藝燦若星河,恰如『有源之水』,滋養中華文化綿延不絕。」

傳承與創新相融共生,

綻放非遺時代生機

非遺的傳承,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和創新觀念,在一代代的觀念創新和技術疊代中不斷發揚傳承、流傳至今。《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在縱向深挖民族非遺的歷史源流過程里,不止於探尋古老的東方智慧,更在時代性的眼光中關注到非遺與時俱進的創新。

「守正知所來,創新明所往。」非遺從來不只是歷史的代名詞,更是新時代、新生活的鮮明標籤,節目將傳統文化、工匠精神、科學創新、人的發展等相結合,在展現非遺技藝的魅力之外,更展現了非遺技藝於今的應用。坎兒井通過暗渠和豎井連接水源和沙漠,汲取地下水滋養沙漠綠洲;天山勝利隧道通過「三洞+四豎井」打通南北疆交通運輸屏障,連接的不僅是人與生活,更是未來和幸福;當多姿多彩的新疆艾德萊斯綢遇上九零後設計師的現代設計,便不再只是新疆的專屬,而是面向世界的中國色彩……節目展示歷史和現實的相互觀照,讓非遺藝術「活化」綻放,穿越歷史依然飽有不竭的魅力與動力,打開了一個全新的、開放的創作空間。

溫暖緊實的哈薩克族花氈,如何成為助力航天「黑科技」的製作技藝?節目用一種年輕的展現形式將非遺技藝的特徵進行普及,讓更多觀眾了解其中的知識和背景,成為一冊傳承非遺、普及知識的良好視聽讀本。嘉賓團走進科技氣息濃郁的「火星基地」空間,通過火槍噴射的試驗感受神秘氈板抵禦高溫的「硬核」實力,了解納米氣凝膠隔熱氈中的關鍵工序和哈薩克族花氈製作技藝中的兩個工序是如何一脈相承的,這是傳統非遺技藝與中國科技創新的精彩對話,也是向世界描繪出最美中國的故事講述。

《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推動民族非遺與現代生活實現緊密連接的文化之約,觀眾從節目中得以了解的不僅僅是非遺技藝背後的複雜工序與濃厚的人文故事,還有新時代非遺傳承與創新的前沿動向。聚焦非遺創新的歷史基因、活態傳承,節目構建了一條連接著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藝術與生活的紐帶,非遺技藝不斷吸收著現代文明的養分,將創新實踐融入當代生活、產生新的價值,也讓觀眾看見非遺綻放的時代生機。

以非遺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

展現多彩民族文化

《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聚焦新疆種類多樣、內容豐富的非遺資源,多維呈現傳統非遺的歷史底蘊和創新成果,以及其在新時代迸發出的「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生動展現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在新疆兼容並蓄、交相輝映的和美景象,讓更多觀眾認識璀璨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明珠。

此次《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選擇特克斯縣喀拉峻草原和伊寧市六星街等地多個地點進行拍攝,既表現了新疆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也展示了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比如,塔吉克族鷹舞等非遺項目與喀拉峻草原的壯麗美景非常契合,能讓人更好感受非遺項目背後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則在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六星街上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嘉賓們在欣賞載歌載舞的藝術的同時,也能從當地人民火熱的生活感受到木卡姆藝術的靈感來源。從動態的傳承關係出發,《非遺里的中國》走進當地,也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新疆的獨特魅力,成為傳承和弘揚新疆非遺技藝的重要載體。

《非遺里的中國》聚焦非遺技藝和傳承人,充分展現傳承過程的生動細節,帶領觀眾感受不同非遺技藝誕生地的風土人情。這份在華夏大地上的蓬勃生機,留給觀眾無限遐想與期待,既是文化密碼,更成為民族團結的內生動力,《非遺里的中國》的價值正在於此。節目深入中國大地的地域與文化肌理,以非遺為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將高光打向民族非遺傳承中的「事與人」,賦予文化傳承鮮活的生命力,讓更多觀眾看到了非遺精湛技藝背後多彩的民族文化。

從江南水鄉到西南蜀地,從廣東嶺南到塞外邊疆……《非遺里的中國》打開了一幅極具「空間感」的畫軸,不斷顯現著大美中國的文化傳承,涌動著地域的流轉。《非遺里的中國》新疆篇既關注到非遺的薪火相傳,也用當下眼光發掘非遺在新時代的創新應用,在古今聯結之間生動詮釋著非遺傳承中所蘊含著的中華民族精神。而節目的藝術化表達和融合性傳播,不僅啟迪著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思路,也在廣泛觸達中激盪著中國人心底的文化自信與文化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f7c0ec883be9fffcc431e27758c5b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