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國顏色》:多元闡釋的色盤中,也有多重的文化引領

2023-12-08     影視前哨

原標題:《了不起的中國顏色》:多元闡釋的色盤中,也有多重的文化引領

導讀:歷史故事聯絡起普遍的人類情感,在「顏色」中打開文化傳承的全新表達空間。

文|黎河

顏色,要怎麼講才不落俗套?顏色,又要怎麼選才剛好能代表國人文化?

近日,由抖音出品的傳統文化紀錄片《了不起的中國顏色》完播,其雖以歷史中顏色成為潮流的故事為題,但它卻極力想要打破大多數人眼中那種時尚的「浮華感」,而是把鏡頭移向歷史的交響,生命的吟唱,並在傳統文化的表達中,追求獨特的精神性內涵。抖音對紀錄片的深耕也在不斷走心中,得到了更多關注和掌聲。

又高級又專業,

在顏色中發掘文化自信

顏色有情感嗎?這個問題或許在潘通色卡上沒有答案,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卻能被寫成卷帙浩繁的書海。

杜甫《曲江對雨》中「林花著雨胭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的胭脂襯托著雜花生樹,落英繽紛,更覺楚楚可憐,嬌媚動人;《新秋》中「露涼催蟋蟀,月白澹芙蓉」的月白是滿庭寂靜間,銀輝流淌,與黑夜中的嬌嫩芙蓉花相得益彰;《贈戴翠坡二首·其一》中「嵐光黛色供吟趣,鳥韻泉聲和醉歌」的黛色山林間的晨昏雅致,深沉誘人……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語境下,生長出多元的姿態。

第一集「胭脂」,便讓人心生沉醉。原來《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不是一場關於色彩的無聊科普,也不是一出誇張浮世繪,而是一檔把傳統切樹倒根,把時尚從歷史長河抽絲剝繭的文化類節目;第二集「月白」,又把人們更深地拽入傳統文化的意境中去。它不僅僅是一種顏色,而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文化肌理里,東方語言的感受至上也得以傳遞……最後一集「黛色」,又從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的愛情故事講起,「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把顏色中的浪漫抒發到極致。

高級是第一觀感,這檔以「顏色」為題的紀錄片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看似切口小,卻有大文章。每集20分鐘左右的紀錄片中,既有故事的講述,又有歷史的勾勒,還有工藝的再現。參差有度,娓娓道來。通過顏色這一窺鏡,《了不起的中國顏色》將中國審美與文化傳統中形色各異的元素駁接起來。

時尚是第一印象。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了現代人的故事,比如在「月白」一集,透過漢服品牌月華堂創始人鍾毅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一件漢服誕生需要經過的裁剪、縫紉、手工、整燙、驗貨等繁複步驟,也了解到當代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態度。正如他所說,「未來我們會努力把更多傳統的中國顏色發掘出來,運用在我們漢服的搭配上面。」

專業是第一支撐。《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中有大量的引經據典,如從《說文解字》中「青,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屬皆從青」的解讀,引申到「青」所對應的東方,不僅僅是古人對生命開端的敬畏,更是對自然的尊崇。與此同時,專家學者深刻獨到的解讀,對中國顏色背後的文化與技藝、歷史典故與淵源抽絲剝繭,也帶領觀眾從一個更有文化意涵的角度重新認識顏色,如中國美術學院資深教授宋建明說,「紅顏色都帶赤字旁,白顏色帶白字旁……很多色名都跟這個有關係,這是中國非常有意思和有文化的色彩整理和表達。」

紀錄片想要更好地踐行文化自信,需要把文化的傳承作為創新創優的核心切入點。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這種生命張力帶給人們的心靈感應,也得到反覆驗證。

講好人的故事和情感,

便講透了顏色的內核

紀錄片,人是關鍵所在,也是產生所有感情連結、思考觀點的載體。

《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中,顏色流淌在人的故事中,顏色的內涵也附著在人的精神之上。

上官婉兒,巧妙地運用了胭脂這一傳統顏色,將一朵梅花畫在臉上的黥刑印記處。這個獨特的遮掩方法竟然迅速成為了一時潮流,不僅掩飾了她的瑕疵,更在社交圈中引起轟動。這個故事展現了她面對權力時的機智和智慧,背後隱含著紅色胭脂的鮮艷,象徵著她對命運的勇敢挑戰。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用深沉的石青繪就,展現了大氣磅礴的古今江山。然而,隨著畫卷的完成,王希孟卻突然消失,仿佛查無此人。這與石青的神秘感和古老莊重的氣息相契合,使得他的身世和結局變得更加神秘而令人回味。

白居易年輕時的青梅竹馬情緣,卻因母親的門第之間的考量而遺憾終生,呈現出一種青澀而悠遠的情感。這種遺憾之美,宛如松花黃的淡雅與寧靜,使得白居易的人生更顯得曲折而豐富。

《了不起的中國顏色》通過講述歷史人物的故事,將傳統文化與東方美學巧妙地融入紀錄片的敘事中,使得顏色不再只是視覺的體驗,更是情感、智慧和命運的象徵。在故事的編織中,觀眾逐漸明白,這不僅是歷史的記錄,更是對東方美學的一次深情致敬。顏色在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命中熠熠生輝,成為表達勇氣和堅持等價值觀念的真切符號——這不僅使得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更在當代社會中閃耀出獨特的文化光芒。

除了歷史故事,包括文學、電影、嘉賓口述以及傳統工藝技藝傳承等環節的加入,似乎讓這部紀錄片看起來更複雜,但這樣的敘事手法卻帶著自己的節奏娓娓道來。「了不起的顏色」以及與它息息相關的歷史人物成了絕對的主角,讓受眾也接連感嘆,「一種顏色一寸心,中國傳統色取於自然萬物了不起的中國顏色驚艷千年,蘊含中國人觀察記錄世界的方式擁有獨屬於中華民族氣韻的典雅,這部片子值得一看!」

不得不說,在很多紀錄片動輒貼上「文化」標籤的今天,這樣的表達似乎才「意形合一」,描摹著傳統文化最真實的底色。《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不僅講述了不同時代精神的傳承故事,更通過這些代表人物聯絡起更普遍的人類情感,從而真正打開傳承脈絡和文化基因的表達空間。

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

命運相通才能激發認同

明明在說顏色,為什麼又讓眼裡滿含了淚光?

原因在於,這樣的情感方式本就是傳統文化的題中之義。似顏色,人們愛深沉勝過艷麗;似表達,靜水深流又強於直抒胸臆。

紀錄片給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留下了一個開放的結局,張儷解讀歷史故事道,「卓文君就如這黛色一般,享受眼前的溫存,又追尋遠方的自由;繪眉也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是讓自己更堅定,更瀟洒。」而正是在這種當代講述與歷史故事的勾連間,進一步看見蘊含在色彩中的精神花園,「這就是黛色,一種屬於眉與山的色彩,它讓我相信中國人的眉宇間放得下遠山,目光里擔得起丘壑。」

在工業社會帶來足夠豐沛的產品後,傳統社會的生活意趣完全被「生產」和「消費」的邏輯所取代。雖然色彩千差萬別,其蘊含的品位與精神也各有所指,短視頻又追求大眾的愉悅。看似兩不相干,在《了不起的中國顏色》里卻通過傳統文化這個橋樑,讓兩者提取出了一個最大公約數。包括曾黎、張藝凡、蔣夢婕、宣璐、張儷等講述人都與每一集顏色的氣質息息相關,再通過具體的妝造加深了人們對顏色的理解。

從這一點說,《了不起的中國顏色》雖不主動言傳統,卻處處充滿著文化的氣息。因為它們本質上講的都是人們如何面對生活的磨難、如何更加勇敢地相愛等故事,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現實主義的迴響,講的都是不同時代的人那些相通的精神,而顏色是其中最微妙的一種表達中介。

比爾·尼可爾斯認為,「紀錄片與現存世界之間關係緊密,而且相互之間影響深刻,它為人們了解大眾記憶和社會歷史增添了一個嶄新的維度」。《了不起的中國顏色》把顏色置於宏大的歷史中去,又把歷史收縮到每個具體的個人情感和命運當中。

總的來說,紀錄片《了不起的中國顏色》以現代語境表達了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通過對顏色的情感賦予和不同時代人物故事的交叉表達,觀眾在作品中不僅看到了顏色的起源,更體驗到了顏色在當代生活中的鮮活與豐富。這種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藝術表達方式,讓觀眾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更為深刻的認同與理解。抖音也通過類似的系列紀錄片構建起對觀眾的情感共鳴,勾勒歷史鏡像,把握文化脈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f368c68cc1c1e2948ddc355859ba5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