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故事「畫水求釪」,與刻舟求劍有著相同的寓意

2022-05-26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百喻經故事「畫水求釪」,與刻舟求劍有著相同的寓意

原文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

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

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

問言:「於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

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

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

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

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出自古印度·伽斯那《百句譬喻經》

注釋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乘船過海,不小心把一個銀制的盂掉到海里了。他當時就想:「我現在把水面的樣子畫下來作為記號,暫時不用去管它,以後有時間再來撈取。」

經過了兩個月,他到了師子國,看見一條河,便跳到水中尋找那隻丟失的盂。

旁邊的人問他:「你這是想做什麼?」他回答說:「我以前丟失了一隻盂,現在想找回來。」

旁邊的人又問:「在什麼地方丟的?」他回答說:「在剛渡海的時候。」

旁邊的人接著問:「丟了多長時間?」他說:「丟失了兩個多月。」

旁邊的人又問:「丟失兩個月了,為什麼在這裡找呢?」他回答說:「我丟失盂時,把水面的樣子畫下來作為記號。這裡的水面和我畫的水面完全一樣,所以在這裡尋找。」

旁邊的人接著再問:「水雖然沒有不同,但你丟東西的時候是在那個地方,現在卻在這個地方尋找,怎麼能找得到呢?」

這時周圍的人都大笑起來。

禪機故事:不能只想而不去做

從前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有一天,窮和尚與富和尚在一塊兒聊天。

窮和尚說:「我想去南海朝聖,你覺得怎麼樣?」

富和尚聽了,冷笑了一聲,然後又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窮和尚,禁不住大笑起來。

窮和尚詫異地問:「怎麼了,我說的有問題嗎?」

富和尚說:「我沒有聽錯吧?你一無所有還想去南海?你說說你憑藉什麼東西去南海呢?」

窮和尚說:「一個缽盂就足夠了。」

富和尚哈哈大笑起來,說道:「這裡距離南海來回要好幾千里路,路上有無數的艱難險阻,這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幾年前就打算去南海了,等我將糧食、用具等準備充足,再買上一條大船,找幾個水手和保鏢,就可以去南海了。你現在就憑一個缽盂就要去南海,怎麼可能?我看你還是別做白日夢了!」

窮和尚不想再與富和尚爭執下去,第二天一大早就隻身踏上了去南海的路。

這一路上,他的確嘗盡了各種艱難困苦。有時口渴難耐,有時餓得發暈,腳底的水泡更是鑽心地疼痛。

即使如此辛苦,但他卻一點也沒想到過放棄,始終向著南海的方向前進。

一年過去了,窮和尚終於到達了夢想的聖地:南海。

兩年後,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手中依舊只有著一個缽盂。

在過去的兩年里,窮和尚一路上增長了很多見識,在南海也學習了許多知識,回到寺廟後成為了一名學識淵博的和尚。

而那個富和尚,至今還在為去南海做著各種準備工作!

啟發與借鑑

這則佛教寓言故事與「刻舟求劍」頗為相似,雖然形式、內容不同,卻有著相同的寓意。

客觀事物總是不斷變化的,不能用靜止的形上學的方法去處理變化的事物。如果堅持因循守舊,背離客觀規律,結果必然是徒勞無益甚至適得其反。

正如有些事情必須抓住時機,及時去做,如果等到時過境遷才想起去做,那時早已物是人非了。

上文的故事看似可笑,卻凝聚著古人的經驗和教訓,若不注意,現代人依然會犯同樣的錯誤。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fd2866f08f502624f0c73daf9203d408.html